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196篇 |
免费 | 7314篇 |
国内免费 | 931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79篇 |
大气科学 | 2057篇 |
地球物理 | 5958篇 |
地质学 | 32053篇 |
海洋学 | 3066篇 |
天文学 | 375篇 |
综合类 | 2775篇 |
自然地理 | 20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6篇 |
2023年 | 1249篇 |
2022年 | 1636篇 |
2021年 | 1657篇 |
2020年 | 1465篇 |
2019年 | 1478篇 |
2018年 | 1157篇 |
2017年 | 1244篇 |
2016年 | 1350篇 |
2015年 | 1525篇 |
2014年 | 2232篇 |
2013年 | 1809篇 |
2012年 | 2123篇 |
2011年 | 2121篇 |
2010年 | 1903篇 |
2009年 | 1832篇 |
2008年 | 1829篇 |
2007年 | 1604篇 |
2006年 | 1628篇 |
2005年 | 1437篇 |
2004年 | 1438篇 |
2003年 | 1372篇 |
2002年 | 1470篇 |
2001年 | 1464篇 |
2000年 | 1304篇 |
1999年 | 1274篇 |
1998年 | 1230篇 |
1997年 | 1174篇 |
1996年 | 1193篇 |
1995年 | 1144篇 |
1994年 | 1061篇 |
1993年 | 926篇 |
1992年 | 980篇 |
1991年 | 866篇 |
1990年 | 786篇 |
1989年 | 660篇 |
1988年 | 182篇 |
1987年 | 144篇 |
1986年 | 84篇 |
1985年 | 62篇 |
1984年 | 39篇 |
1983年 | 30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9篇 |
1980年 | 28篇 |
1979年 | 33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12篇 |
1974年 | 14篇 |
1954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针对现有参考网稳定点选取方法在不稳定点数较多时正确性和稳健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引入平方型Msplit相似变换,提出了一种稳健的稳定点选取方法,在不稳定点较多、甚至不稳定点数超过稳定点数的情况下仍然有效。具体思路是:在计算两期坐标的相似变换参数时,利用平方型Msplit估计将参考点组一分为二,取点数多的一组为稳定点组并继续分裂,直至两个点组对应的相似变换参数无明显差异时停止,利用最终的稳定点组计算相似变换参数来开展变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当参考网中存在变形量较大的点或不稳定点总数接近甚至超过稳定点数时,本文方法与传统S变换和抗差S变换相比,稳定点的判断正确率最高,求得的变形量与模拟变形量相差最小,稳定点组对应的两期坐标差均方根最小,能够正确反映控制点的实际变形。 相似文献
72.
我国及邻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作为一平面应力问题用有限单元法进行了计算。将本区地壳看成是一不均匀的弹性板,根据各地区杨氏模量E、泊松比v和地壳厚度T的不同,组成12种材料区。全区被分成288个三角形单元。考虑了五种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这些边界条件分别反映了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及菲律宾海板块对我国及邻区施加应力的相对大小。将计算得到的最大剪应力值与强震分布进行对比,将最大主压应力方向与震源机制解的最大主压应力方向进行对比,选择一种和实际符合得最好的边界条件作为可取的模式。结果表明:来自印度洋板块的作用力最大,大约是来自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作用力的两倍。 相似文献
73.
一、引言 本文是对爱琴张性构造区新构造正断层带为期五年的野外调查结果所作的综台与分析(图1).着重介绍爱琴地区的三个地带.(1)希腊大陆的科林斯地区(图1a).(2)西土耳其的伊密兹尔地区(图1b).(3)柯雷特的中部及西部(图1c).在这三个地带正断层使中生代碳酸岩同第四纪沉积物直接相接, 相似文献
74.
“超高压变质作用国际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2年 9月 2 0至 2 1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讨论会由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持 ,由国际岩石圈计划委员会、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和国土资源部联合资助。国际岩石圈计划第Ⅲ 8任务组主席从柏林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副主任柴育成博士、国际岩石圈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清晨博士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词 ,向来自 9个国家和地区的 75名科学家表示欢迎 ,并祝学术讨论会圆满成功。讨论会围绕“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地球物理调查”、“超高压… 相似文献
75.
76.
根据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分辨率2D/3D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的相干分析,在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发现了多期次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MTDs)。研究表明,该区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包括3个主要的结构单元,即头部拉张区、体部滑移区和趾部挤压区,不同位置地震特征不同。大规模的块体搬运沉积体系构成了琼东南盆地中央峡谷区新近系以来地层中的重要沉积单元,并对深海沉积物的空间展布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上新世发育的一期块体搬运沉积体系,分布面积达300 km2,厚度达240 m,平面展布形态似扇形。高沉积物供给速率和不断的构造活动可能是该区域MTDs发育的主要原因。此外,地震活动、海平面变化也间接影响了MTDs的发育。 相似文献
77.
荔湾凹陷北与白云凹陷相邻,南与双峰盆地(南海西北次海盆)相接,发育于洋陆过渡边界,具有独特的结构构造特征。选取荔湾凹陷为研究对象,在3D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以断裂特征分析厘定凹陷性质、构造古地貌恢复解析凹陷结构,进而指出古地貌恢复和构造演化对油气勘探的影响。研究获得三方面的创新性认识:①荔湾凹陷为洋陆过渡壳上发育的断坳,断坳作用占主导地位;②32Ma的底辟作用将荔湾凹陷改造为“四洼三凸”的构造格局,恩平组沉积期凹陷北部是一个连通的洼陷;③恩平组沉积期连通洼陷的古地貌有利于三角洲(烃源岩)的发育,背斜型圈闭的定型受控于32Ma的底辟作用,是荔湾凹陷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