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9篇
  免费   486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1173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2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88篇
  2010年   254篇
  2009年   431篇
  2008年   31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基于GPS观测数据的汶川地震断层形变反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高精度数据处理方法获取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w=8.O)可靠的同震形变位移,较大形变主要在汶川、青川和北川县,其中最大同震形变不在震源处,而在北川县,水平方向达到2.3 m,垂向为0.7 m.并进一步采用分布滑动模型,利用弹性半空间均匀位错理论反演得到同震断层滑动分布.研究结果表明,不约束断层滑动特性的反演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断层不仅仅是右旋、逆断层,还伴随着少许左旋走滑及正断层变化.其地震矩张量为2.38X1021N·M,基于反演的断层滑动分布正演的区域同震形变场主要变形区域分别在都江堰-汶川县,北川县,青川县等一带,地表最大变形达到东方向4.5m,北方向0.8m,具有极强的右旋走势,均与野外地质调查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22.
一年365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经历了8级地震巨大灾难考验的中华民族来说,这一瞬间,将在民族的记忆深处定格为永恒。  相似文献   
23.
四川汶川“5.12”地震滑坡堰塞湖遥感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可见光、雷达和航片等不同空间分辨率的多源遥感数据,对四川汶川"5.12"地震灾区因地震诱发形成的大型堰塞湖进行了遥感监测,对堰塞湖发生的地点、数量以及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重点对唐家山堰塞湖进行了动态监测,提取了其堰塞湖回水长度、水面面积与水量等信息,并对这一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为地震滑坡堰塞湖科学处置与减灾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4.
汶川8.0级地震前后陕西地区地倾斜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汶川地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存在沿龙门山断裂带方向由东北向西南震中迁移,震后地倾斜反向迁移,迁移平均速度为3~4 km/天。进一步分析认为,震前陕西地区地倾斜向震源迁移可能对汶川8.0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而震后地倾斜向远场迁移有可能是诱发陕甘川交界的中强余震的主因。  相似文献   
25.
耿达短水准异常与汶川8.0级地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龙门山断裂带其他跨断层资料,对耿达短水准在汶川8.0级地震前后的观测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发现耿达短水准在汶川地震前后的异常为当地居民修建生活小区所致,不应视为地震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26.
1特大地震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之间,长约500km,宽约70km。走向北东-西南,可分为三组:东南为都江堰-和县断裂;西北为理县断裂,中间为映秀-北川断裂,属逆冲、右旋、挤压型断裂,主震之后,应力传播和释放过程比较缓慢,导致余震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龙门山属强地震带,自1169年以来,共发生破坏性地震25次,其中里氏6级地震18次。  相似文献   
27.
5·12汶川大地震,地动大半个中国,牵动亿万中国人的心,撼动全世界,令全世界富有同情心的人都为之动容.大灾大难考验着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中国政府应对突发灾难的快速反应能力,也考验着一个民族在灾难面前的自信和坚定.中国人民空前的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抗震救灾的战斗中去.  相似文献   
28.
滑坡位于汶川县城关镇南沟,属深层牵引式土质滑坡。该滑坡正处于活动期,一旦大规模活动,将危及县政府等几十个机关、学校和居民的安全,给数千人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的损失。本文提出了筑坝、排水、封山育林等具体防治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29.
龙门山中段茂汶-汶川韧性剪切带中可见到绿片岩相到角闪岩相的古生界,该地的巴罗型中压变质相相当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中的地壳的绿泥石带,构成了北东-南西向的茂汶-汶川变质带。雪隆包花岗岩体正位于该变质带的中心部位。三次韧性变形作用造就了印支褶皱带,并在三叠纪末期形成了松潘-甘孜褶皱带。  相似文献   
30.
汶川5.12大地震地表次生灾害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5.12大地震,对由地震引起的地质次生灾害发生的坡度和坡向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地表破坏的易发坡度、坡向及其与震中的关系等。另外,分别以不同震中距为缓冲区、以平行中央断裂带的各级缓冲区、以等烈度区为缓冲区对地震引起的地表破坏的空间分布以及发生地表破坏的坡度在各级缓冲区中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地震引发的滑坡及滑坡群共5093个,总面积大约958km2;②在30°~44°坡度区间地表破坏发生的数量最大,42°坡度为地表破坏发生概率的拐点。主要的地表破坏发生在迎着地震波传播的坡向上;③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表破坏的发生概率逐渐减小,震中距40km以内的速度减小非常迅速,40km以外则整体上缓慢减少,局部略有起伏。各缓冲区中发生地表破坏的平均坡度比缓冲区内的地形平均坡度大4°左右。④地震引发的地表破坏主要受到断裂带的控制,有64.17%的地表破坏发生在中央断裂带两侧10km范围内。⑤高地震烈度区域引发的地表破坏率远远大于低烈度区域,在烈度为Ⅺ度的区域内发生地表破坏率达到14.5%,而Ⅶ度烈度带上引发地表破坏率仅为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