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6篇
  免费   1449篇
  国内免费   2735篇
测绘学   315篇
大气科学   147篇
地球物理   965篇
地质学   7539篇
海洋学   1004篇
天文学   56篇
综合类   495篇
自然地理   269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285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294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294篇
  2016年   308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478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500篇
  2010年   387篇
  2009年   422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03篇
  2006年   352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296篇
  2003年   299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87篇
  2000年   290篇
  1999年   254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86篇
  1995年   174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80篇
  1992年   187篇
  1991年   212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19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7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48年   4篇
  1943年   5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藏东南尼都藏布流域冰雪崩、滑坡和泥石流等山地灾害频发,研究团队于2021年10月对流域内的塔弄错进行了水深测量和周边地貌环境调查。同时,利用短基线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监测了尼都藏布流域的地表形变速率,以识别冰湖周边的潜在滑坡体、崩塌体等诱灾因素。最后,基于数值模型RAMMS和波浪传播模型,评估了不同情景下崩塌体入湖和水量变化对冰湖溃决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塔弄错的最大水深为29.45 m,平均水深为15.21 m,水量为1820842 m^(3)。塔弄错周边5个不稳定区域的平均形变速率远高于其他区域,将来可能会成为触发塔弄错溃坝的外界诱因。模型模拟显示,塔弄错在入湖崩塌体质量增加或水量增加情况下,产生的洪峰流量、溃口深度和坝顶承受的压力均显著增加。因此,建议在冰湖溃决风险评估工作中重点关注周边有崩塌隐患点且水量持续增长的冰湖,并实时观测崩塌区的动态变化,为下游及时做好冰湖溃决洪水的避险提供预警信息。  相似文献   
992.
深层碳酸盐储层中流体包裹体往往因经历复杂地质演化而发生再平衡,正确判识流体包裹体再平衡对于准确解释古流体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盆地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储层为例,通过岩相学、拉曼光谱测试及显微测温方法结合构造演化史判别了再平衡流体包裹体及其类型,并利用再平衡流体包裹体极值均一温度等数据进行PVT模拟确定了各期包裹体的原始捕获条件.结果表明安岳气田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第Ⅱ、Ⅲ、Ⅳ期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发生了爆裂变形,第Ⅴ期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发生了拉伸变形,而第Ⅳ期石英中包裹体再平衡特征不显著,其中第Ⅱ、Ⅲ期白云石中流体包裹体在埋藏升温过程中再平衡,而第IV期白云石和第V期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在抬升降温过程中再平衡.第Ⅱ、Ⅲ、Ⅳ期成岩矿物中流体包裹体的捕获压力和捕获温度依次递增,至第Ⅳ期矿物形成时达到峰值,而后第Ⅴ期方解石中流体包裹体的捕获压力和捕获温度较第Ⅳ期则出现降低.结合流体包裹体捕获温压条件和埋藏史准确限定了各成岩期矿物的形成期次和时间,其结果可与同位素定年对比.  相似文献   
993.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地震作用对基础设施的破坏尤为严重,为保护基础设施正常运营和人民财产安全,针对普通锚杆支护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不良表现及抢险救灾中不能快速形成锚固力的缺陷。文章结合可回收锚杆可重复利用的优点和扩大头锚杆的锚固优势,提出一种可快速形成锚固力、可重复利用、高承载力等特点于一体的新型锚固结构,并对其构造组成和工作机理进行探讨;结合现场试验对该结构承载能力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有利于保持边坡安全稳定,为该结构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土体加速度在向上传递时,不同地震动对其峰值的影响,设计制作了干砂场地离心振动台试验,通过对比得出加速度放大系数沿深度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地震动加速度幅值越大, 其沿深度变化的放大系数越小;在波的幅值增大时,其放大系数存在一定的衰减率,且衰减率随着幅值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幅值不同频谱特性地震动作用下,等幅正弦波的加速度放大系数最大, LEAP波其次,El-Centro波最小.土体加速度放大系数及其衰减率的分析有助于研究场地的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对抗震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分析了2012年唐山4.8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出现的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异常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地震、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短期原地重现线状集中分布感应电流的走向与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顶面界埋深走向一致,认为其机理可能是深部热流体的上涌导致壳幔高阻体出现带有上拱性质的拆离滑动,深部上涌的热流体和高导层内热流体侵入高导层内电阻相对较高的地区,高导层出现短时间高导电流通道,当地磁日变化感应电流扫描经过高导电流通道时,感应电流会呈线状集中分布于此,并基于趋肤效应分布于其顶面附近。由于重现异常是发生在震源下方中-下地壳和上地幔高导层的地震异常,且该异常不同于震源附近及其震源至地表的地震异常,因此对推进地震孕育与发生机理研究可能有一定作用。此外研究还发现,地震虽然主要位于重叠段的端部,但更有可能位于中-下地壳重叠段的端部,这一发现对日常震情跟踪中应用该异常确定未来地震位置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996.
选取乾陵地震台2018—2020年钻孔体应变观测资料,进行完整性、年零漂和观测资料精度分析,通过采样调和分析,评价观测数据质量,并对自然环境变化、仪器系统故障和人为干扰对观测数据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该台钻孔体应变观测映震能力,认为: ①乾陵地震台体应变测项运行良好,观测数据质量较高; ②降雨、气压是影响体应变观测数据的主要干扰因素; ③体应变对全球7级以上、中国6级以上地震同震响应较明显,震级越大,同震响应持续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使用体模评价两种CT机型两组管电压下的图像质量。方法:采用西门子SOMATOM Force CT和飞利浦IQon Spectral CT分别扫描Catphan500图像质量控制体模的CTP 528和CTP 515组件。对比研究两台机器4组图像,分别为Force120kVp,Force140kVp,IQon120kvp以及IQon140kvp图像;4组图像均为20 mGy剂量。评价指标包括高对比度分辨率[CTP 528最佳线对(1~2 lp/cm)]、低对比度分辨率[CTP 515 1% 浓度下最小孔径(直径2~15 mm)]、图像噪声、对比噪声比(CNR)和信噪比(SNR)。结果:Force120kVp和IQon120kvp两组图像的高对比度分辨率最高(均为6 lp/cm)。4组图像低对比度分辨率相同(最小孔径均为5 mm)。Force120kVp图像噪声最小(2.500±0.000),且SNR最高(30.806±1.398);噪声和SNR在4组图像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Qon140kvp图像的CNR最高(3.325±0.300),各组图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机型不同管电压下的图像质量存在差异;两台机器120 kVp图像的对比度分辨率略好于140 kVp图像;Force CT的120 kVp图像相比140 kVp图像的图像噪声更小,而IQon Spectral CT的两组图像噪声参数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998.
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老旧社区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城市的建成区中,当地震灾害来临时,能否快速的进入避难场地进行避难是衡量老旧社区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韧性防灾作为近年来重要的防灾理念之一,强调社区可以通过自身的体系抵抗地震灾害的冲击。该研究以地震灾害为基础,依托韧性防灾的理念,运用多智能体仿真模拟,建立老旧社区的避难场地规划方法。同时以大连工人村老旧社区为例,构建出新增集中型与分散型避难场地影响实验,得出相应的新增避难场地规划选择方法与布局策略。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滇西北兰坪-维西地区灰岩破碎带中方解石脉体的宏-微观变形分析,总结了其主要类型及特征,揭示出其形成时的脆性破裂流体对大型远距离的逆冲推覆运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00.
川西北部地区须家河组三段砂砾岩是致密气上产的现实领域,通过野外踏勘、岩心精细观察描述和微量元素测试分析,结合前人对川中-川西地区须家河组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背景,开展川西北地区须三段沉积相标志、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瞬时沉积模式等研究。结果表明,川西北部地区须三段发育湿地扇、辫状河和辫状三角洲沉积,以辫状三角洲沉积为主。湿地扇沉积局限分布在盆缘近物源区,辫状河道和三角洲分流河道以砾石和砂质沉积为特征,这两类沉积体是研究区储层主要的砂体类型。从山前到盆内依次发育湿地扇→辫状河→辫状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