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22篇
  免费   1348篇
  国内免费   1958篇
测绘学   173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687篇
地质学   6809篇
海洋学   613篇
天文学   335篇
综合类   467篇
自然地理   896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79篇
  2022年   393篇
  2021年   372篇
  2020年   293篇
  2019年   359篇
  2018年   232篇
  2017年   259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02篇
  2014年   415篇
  2013年   345篇
  2012年   370篇
  2011年   385篇
  2010年   320篇
  2009年   335篇
  2008年   336篇
  2007年   258篇
  2006年   291篇
  2005年   261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52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78篇
  2000年   270篇
  1999年   300篇
  1998年   308篇
  1997年   313篇
  1996年   284篇
  1995年   265篇
  1994年   223篇
  1993年   167篇
  1992年   218篇
  1991年   166篇
  1990年   106篇
  1989年   10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61.
冀中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古近系属断陷湖盆演化阶段,分为断陷分割期、断陷扩张期和断陷萎缩期3个时期,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和曲流河3类沉积体系。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分析了该地区沉积演化特征和储盖组合的分布及时空展布规律,指出该区古近系主要发育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和东营组4套储盖组合,其中沙一段储盖组合为最有利的含油储盖组合。  相似文献   
662.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地球物理勘探等手段,对国道212线石阏子滑坡特征和形成演化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它并非是在洪积扇或泥石流基础上发育的滑坡,而是在区域性断裂带基础上,多次滑动形成的"立交桥"式特大型滑坡。研究结果为G212线石阏子滑坡稳定性评价和治理,以及为拟建的兰州-重庆-海口高速公路和兰渝铁路的选线和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63.
循化-贵德地区的循化盆地、贵德盆地和同仁盆地与拉鸡山和西秦岭北缘逆冲带相邻分布.盆地沉积地层主要由渐新统西宁群、渐新统上部至上新统贵德群和下更新统组成.它们由不整合界面分隔,划分为3个盆地相.盆地相1为西宁群,盆地相2为贵德群查让组、下东山组、贺尔加组和甘家砾岩组,盆地相3为共和组及下更新统.3个盆地相均在其中下部或底部发育湖泊沉积,向上转变为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沉积体系,呈现出粒径向上不断加大的反序、进积沉积序列.盆地沉积、古流和沉积物碎屑成分分析表明,研究区在西宁群(盆地相1)沉积时期发育大型湖泊沉积盆地,盆地沉积物源主要来自于南侧的西秦岭逆冲带,而拉鸡山逆冲带处于沉积基准面之下,接受沉积;在贵德群(盆地相2)沉积时期,逆冲作用向北迁移,拉鸡山逆冲隆升,研究区盆地分割,主要沿拉鸡山逆冲带南北两侧发育点源扩散型冲积扇-辫状河平原沉积.研究区盆山系统演化对青藏高原远端增生过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新生代向北东的增生作用在渐新世(29~21.4Ma)已抵达西秦岭北缘地区,增生过程主要表现为向北的单向褶皱逆冲增厚隆升和前缘前陆盆地充填;中新世至上新世(20.8~2.6Ma)高原增生作用跨过研究区可能抵达祁连北缘和六盘山地区,增生过程主要表现为双向基底卷入式逆冲增厚隆升和分割式前陆盆地充填上新世至早更新世(2.6~1.7 Ma)高原远端主要表现为区域剥蚀夷平与山间盆地加积充填.  相似文献   
664.
三叠纪充填的一套碳酸盐岩—碎屑岩地层,被划分为两个超层序和5个层序单元。超层序Ⅰ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是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作用的产物,是唐古拉山地区三叠纪前陆盆地早期挠曲沉降构造活动的沉积响应,标志着晚三叠世诺利期前陆盆地业已形成;超层序Ⅱ以磨拉石与酸性火山岩建造为特征,是前陆盆地晚期冲断抬升构造演化的沉积响应,表明晚三叠世瑞替期来自造山带的沉积物开始越过前陆隆起向隆后盆地迁移。  相似文献   
665.
前人研究成果表明,有机质吸附作用使样品中的元素产生一定的富集,这种影响随着有机质含量增加而越加强烈,将掩盖元素真实含量的起伏,造成假异常。通过对佳木斯隆起带乌拉嘎断裂西缘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分配及有机质含量特征、主要成矿元素的表生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的研究,认为野外截取-10~ 60目粒级段作为采样介质,可完全满足工作需要,获得真实可靠的地球化学异常,取得较好的地质找矿效果。  相似文献   
666.
地震空段是中—长期地震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为研究汶川80级与芦山70级地震的余震区之间长约40 km的地震破裂空段的地震活动特点,采用多阶段定位法对此空段内2005年以来的ML10以上地震进行了精确定位,结果显示:空段NE侧地震分布密集而SW侧稀疏,结合其在纵深方向的分布特点,由此认为空段内主要发震构造为大川—双石断裂和大邑断裂;此外,空段内地震时间分布特征说明该区域地震活动受附近强震触发和震后应力调整作用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667.
基于三维地震、测井、岩矿测试等资料,分析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断裂体系特征与成因,结合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反演结果,恢复了长8段油气成藏的动态演化过程,探讨了中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对长8段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研究认为鄂尔多斯盆地内部镇泾构造转折区构造变形受盆地边缘影响明显,发育复杂断裂体系,构造特征及演化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有重要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中生界北西向、北东东向、近东西向3组断裂发育,平面上呈雁列式带状展布,剖面上为高陡产状且小断距错动。印支期北西向主断裂走滑明显,中、晚燕山期北东向断裂活动加强,喜山期北东东向次级断裂密度增大,并派生大量剪切裂隙。(2)长8段油藏经历了晚三叠世储集层、烃源岩层初始沉积形成,早白垩世初期少量低熟油近源充注形成岩性油藏,早白垩世末成熟油快速输导形成受断层及裂缝控制的构造-岩性油气藏,晚白垩世以来早期油藏调整等4个阶段。(3)印支运动控制了烃源岩及储层展布范围,I类北西向走滑断裂控制了镇泾地区中生界构造格局;中、晚燕山运动加速烃源岩热演化进程,并改善储层物性,II类断裂活动,为烃类输导提供垂向通道;喜山运动使先存中生界断裂活动,控制油气调整范围及油藏差异富集;其中北东东向II类张性或张扭性断裂导流性能好,是最为有效的富油断层。  相似文献   
668.
以北祁连西段吊达坂水系沉积物测量地球化学特征为研究对象,通过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元素富集与分异、单元素异常、元素相关性分析及异常元素组合等特征的研究,在区内共圈定综合地球化学异常18处,划分出3个铜铅锌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发现矿点4处。研究结果显示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北祁连西段半干旱高寒山区找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69.
页岩"甜点"层段中有机质和脆性矿物对裂缝的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控制作用,揭示并把握裂缝萌生、发育和演化的机理与规律,对于压裂目标层段的优选以及页岩气增产和稳产具有极为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以黔西北地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通过地化测试、岩石力学实验以及扫描电镜,深入剖析和揭示了"甜点"层段中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相关的控缝机制,并结合数值模拟实验展现了"甜点"层段中裂缝的形成和演化的完整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质和脆性矿物的同步富集为裂缝的发育和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其中裂缝趋向于沿着有机质形成的结构面传播,有机质的孔隙结构对裂缝具有较为明显的诱导机制。在外力作用下,内在积累的能量转化为脆性矿物的变形和变位,脆性矿物含量越高者裂缝发育能力越强,裂缝发育程度越高。数值模拟实验呈现了一种由于有机孔隙和脆性矿物所导致的应力集中从而诱发裂缝萌生和演化的整个过程。该研究成果可为深化认识裂缝的成因机理以及压裂施工过程中相关压裂参数的调整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70.
本文研究了28M⊙和7M⊙恒星由主序到红巨星和AGB星阶段的演化.结果发现,湍流压的存在对质量较大的7M⊙恒星的内部结构有较大的影响,它将使氢燃烧壳层明显变厚并较早地消失;使恒星中心的温度降低;使HR图中的演化轨迹向温度降低和光度减小的方向变化;使氢壳层燃烧出现周期性脉动;氦壳层的热脉动周期变短等等.但是,对于质量较小的28M⊙恒星,湍流压的效应很微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