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鄱阳湖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对年际水文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自然水文节律的改变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安全.为探究湿地水文变化对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以鄱阳湖洲滩湿地3种典型植被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南荻(Triarrhena lutarioriparia)和苔草(Carex cinerascens)下表层土壤(0~20 cm)为研究对象,对湿地土壤微生物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和水解酶等土壤活性特征进行连续3年的实验监测,分析年际水位变化对不同植被湿地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丰水年显著提高土壤中养分的可利用性(有机质、总磷、速效磷),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熵、水解酶活性,表明丰水年有利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转化.水文条件也能通过影响湿地植被生长改变土壤养分状况,进而对植被下土壤微生物活性产生显著影响.诸多土壤理化因子中,可溶性有机碳是驱动微生物活性变化最关键的因子.进一步分析表明,由植被类型所代表的长期水文累积效应对湿地土壤理化及微生物活性的调节作用大于单纯的年际水文变化.  相似文献   
92.
荒漠绿洲交错区绿洲扩张与主要水文过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干旱区绿洲扩张主要发生在荒漠绿洲交错区(边缘区),绿洲空间变化对地表主要水文过程有直接影响。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一变化机制,以绿洲与沙漠、荒漠、石质裸山交错分布的张掖绿洲边缘区为对象,采用F显著性检查和Mann-Kandell趋势分析对1987年以来绿洲与不同生态系统之间转化特点与趋势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绿洲扩张与主要水文过程关系。结果表明:1987-2017年来荒漠绿洲交错区不同生态系统空间变化主要发生在绿洲与沙漠和荒漠3种生态系统之间。转化以绿洲扩张为主要特点,累积扩张了1 696.86 hm^2,平均每年56.56 hm^2。其中,沙漠和荒漠分别转化了31.73 hm^2·a^-1和24.83 hm^2·a^-1。黑河中游干流用水量在研究时段内无显著性突变,多年平均为7.68×108 m^3,对绿洲面积扩张无显著性影响。但是地下水埋深在1998年发生显著性突变,突变周期发生在1997-2000年。总体来看,绿洲面积每增加520 hm^2,地下水埋深下降1 m。地下水位埋深对绿洲扩张有显著性影响,是绿洲扩张最敏感的水文过程要素。  相似文献   
93.
理解地理“耦合”实现地理“集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耦合”作为物理学的经典概念,为许多学科提供了一套阐述多主体相互作用的思路和方法。“集成”不是来自特定学科,但因其高度的概括能力被广泛应用于自然和人文科学领域。地球科学是应用这两个概念最多的学科之一。地理学作为自然与人文交叉学科,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复杂性特征。在使用耦合概念时,不同地理分支具有不同的理解,为此,地理学者有必要明确界定不同学科、不同情景下耦合概念的内涵,从而更准确地探索陆地表层格局、过程和机制。首先,从地理要素耦合、地理空间耦合、地理界面耦合、地理空间尺度耦合、地理关系耦合、地理耦合解译六个方面,对地理耦合的内涵进行全面解析和界定,并给出了相应的研究实践案例。其次,从地理学的视角认识理解集成,并以“黑河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的地理实践为例,介绍实现地理集成的基本路径。最后,提出理解地理“耦合”与实现地理“集成”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94.
在明确生态水文学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概述了湿地生态水文的研究历程和目前的研究热点.总结和分析相关文献发现,湿地关键水文过程在不同时空尺度的变化规律、湿地生态过程和水文过程的耦合作用机制、多尺度湿地生态水文过程的模拟与调控是目前湿地生态水文学的热点研究内容.总体而言,湿地生态水文研究已经由关注单一类型湿地水文过程向研究多类...  相似文献   
95.
通过研究现代洪水沉积特征,可重建洪水水文过程,识别泥沙侵蚀源区,既可为防洪水利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也可为古洪水层判识建立参考.2018年8月中旬,山东省北部弥河、 丹河流域受双台风影响发生洪涝灾害.通过对洪水淹没区进行考察,在下游洪水沉积物保存完好的地点获取21.0 cm长岩芯DH1,并进行粒度、 烧失量、 磁化率和孢粉...  相似文献   
96.
陈志敏  张万昌  严长安 《水文》2014,34(5):17-24
以淮河小柳巷水文站以上各支流组成的流域为研究对象,应用ESSI分布式水文模型对流域出口的年、月、日径流以及流域水文空间过程进行模拟以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和模拟精度。选取合理的模型运行方案组合,以2001~2004年作为模型校准期,率定出模型参数,并用2006~2009年的实测水文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ESSI模型率定得到的参数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较为准确地概化描述了研究区的水文过程,在淮河流域中上游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此外,模拟的水文空间过程与淮河流域的客观规律相近,表明ESSI模型对各水文过程具有合理的描述和表达,为水资源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研究提供良好的模拟平台。  相似文献   
97.
生态水文过程是生态水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生态系统中水文过程和生态过程通量变化问的互馈关系。油蒿(Artemisiaordosica)作为我国特有的优良固沙物种,在荒漠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生态水文学为指导思想,综述研究了降水、冠层降雨再分配、根系水分再分配、土壤水分变化、蒸散发以及油蒿群落演替等生态、水文过程中油蒿与水文环境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提出现存的问题和未来研究应关注的方向,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半干旱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景观格局和生态水文过程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在半干旱地区这种联系尤为显著,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尺度效应在两者关系中起重要作用,不同尺度下两者相互作用机制有很大差异.归纳总结了半干旱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二者相互作用机理、影响因素、干扰、尤其是人为干扰对这种相互作用的影响,以及模型模拟等.以尺度为线索,在斑块、坡面和流域尺度进行展开.最后,提出了半干旱地区景观格局与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热点和趋势,包括物理机制、干扰后的恢复机制、模型发展、流域尺度集成及尺度转换.  相似文献   
99.
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及其水文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刘巧  刘时银 《冰川冻土》2009,31(5):857-865
针对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又称冰川排水系统)演化及其水力过程,回顾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典型温冰川海螺沟冰川开展钻孔试验及关于冰下河堵溃问题的水文学分析,主要从水文学角度,探讨了消融期温冰川冰内及冰下水系的演化过程及其在径流过程曲线上的反映.利用径流-气温交叉相关分析方法,计算了海螺沟冰川2003—2005年逐日Q-T时滞,其季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指示了冰内及冰下水系季节演化过程及其水力状况,并针对典型时段,重点探讨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的增加,作为中国最主要的煤矿开采省份,山西省的煤矿开采量也一直在增加。但长期以来不合理和不科学的煤层开采,导致全省许多地区出现了煤矿采空区和伴生的地表裂隙。同时山西省内许多流域观测资料显示河道径流明显减少,水库存储量下降。认识煤矿开采,这一重要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考虑煤矿采空区特殊下垫面的水文模型意义重大。收集山西省几个典型小流域的煤炭开采、遥感、水文资料,经过调查和分析发现煤炭采空区引起的裂隙和塌陷在山坡上会增加地表优先流,在河道上会导致明显渗漏现象。基于以上对煤炭开采对水文过程影响的认识,发展了考虑煤矿采空区特殊下垫面的水文模型,并在山西芦庄小流域进行了模型验证与应用研究。此研究方法对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引起水文过程的变化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发展的模型也可以推广到具有类似水文过程的地区,对由于不合理的煤炭开采受到影响的流域进行水文分析和预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