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0篇 |
免费 | 1041篇 |
国内免费 | 190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2篇 |
大气科学 | 788篇 |
地球物理 | 702篇 |
地质学 | 4302篇 |
海洋学 | 734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282篇 |
自然地理 | 9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4篇 |
2023年 | 329篇 |
2022年 | 379篇 |
2021年 | 329篇 |
2020年 | 318篇 |
2019年 | 292篇 |
2018年 | 210篇 |
2017年 | 230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264篇 |
2014年 | 361篇 |
2013年 | 268篇 |
2012年 | 338篇 |
2011年 | 337篇 |
2010年 | 357篇 |
2009年 | 340篇 |
2008年 | 288篇 |
2007年 | 277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220篇 |
2003年 | 220篇 |
2002年 | 175篇 |
2001年 | 201篇 |
2000年 | 145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121篇 |
1997年 | 153篇 |
1996年 | 120篇 |
1995年 | 144篇 |
1994年 | 115篇 |
1993年 | 112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83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9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2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为研究浅埋输水隧道内部流体对隧道地震响应的影响,考虑黏弹性人工边界、土壤的非线性、隧道结构刚度有效率及流-固耦合作用,建立了双线隧道-土体-流体相互耦合作用的力学模型。通过刚度折减试验得到衬砌环环向、径向、轴向刚度,进而引入正交各向异性连续材料作为衬砌材料模型。采用基于任意拉格朗日-欧拉(ALE)描述法的流-固耦合方法,对上海某大直径双线输水隧道在流体作用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通过与等效密度法对比,验证耦合模型对于处理输水隧道多物质非线性耦合抗震问题的可行性。计算结果表明,在水平方向地震激励下,无论一致激励或是非一致激励流体对隧道地震变形和内力都有较大影响,但对位移影响较小;对于不同隧道内水量,隧道弯矩均集中于衬砌隧道45°交叉斜线位置;相比于一致激励,非一致激励增强隧道地震位移和变形响应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24.
以HDR隔震梁桥多自由度(MDOF)模型和等效双线性单自由度(SDOF)模型为研究对象,以典型近场地震动作为输入,研究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地震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呈典型双线性;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小于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HDR支座滞回曲线面积。不考虑双向耦合效应的顺桥向HDR支座位移峰值db大于考虑双向耦合效应时,但横桥向的结果相反。近场地震作用下,对梁桥进行HDR支座隔震设计时,忽略双向耦合效应计算得到的墩底剪力峰值和弯矩峰值均偏于保守。可忽略HDR支座双向耦合效应对HDR隔震梁桥近场地震能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26.
27.
28.
崎岖列岛海区的水文泥沙及其峡道效应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崎岖列岛位于杭州湾口北部海域,恰处长江口外海滨段南缘,是最靠近上海的岸外岛屿群(图1).对于近岸海区的水动力和泥沙条件的研究是港口航道工程建设和近岸海洋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崎岖列岛海区的水文泥沙特征,是在该地区建设紧邻上海的岸外大型深水港及其航道迫切需要深入了解的重要问题之一.峡道通常是指其两侧为陆地或岛屿,两端与较宽阔海域沟通的狭长的海峡通道.峡道在水动力、泥沙、沉积和地形等多方面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即峡道效应.由南、北两列岛屿群构成的崎岖列岛其间水域形成了一定的峡道特征,这对峡道及其周围海区的水文泥沙必然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模型研究 总被引:22,自引:5,他引:22
本文建立三维流支--一维非线性固结地面沉降模型,在混合井流,降雨滞后补给,初始水头形成,人为边界刻画,水流-固结耦合及软土层固结滞后于地下水开采层水头变化等方面有所改进,所建模型用于苏州市,模拟出若干地面沉降重要特征,地面沉降中心偏离地下水漏斗中心,地面沉降动态滞后于地下水的水头动态,软土层渗透系数随固结过程的变化及头在软土层中的传递特征。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