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1篇 |
免费 | 704篇 |
国内免费 | 5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7篇 |
大气科学 | 302篇 |
地球物理 | 312篇 |
地质学 | 3163篇 |
海洋学 | 380篇 |
天文学 | 15篇 |
综合类 | 705篇 |
自然地理 | 5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34篇 |
2022年 | 158篇 |
2021年 | 196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49篇 |
2018年 | 105篇 |
2017年 | 111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413篇 |
2013年 | 222篇 |
2012年 | 327篇 |
2011年 | 325篇 |
2010年 | 297篇 |
2009年 | 321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242篇 |
2006年 | 282篇 |
2005年 | 371篇 |
2004年 | 180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22篇 |
2001年 | 152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120篇 |
1998年 | 97篇 |
1997年 | 131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123篇 |
1994年 | 99篇 |
1993年 | 107篇 |
1992年 | 87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81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58年 | 3篇 |
1955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93.
The unique survey in December 1998 mapped the entire western boundary area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which reveals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and huge volume transport of the swift and narrow winter western boundary current of the SCS(SCSwwbc) in full scale. The current is found to flow all the way from the shelf edge off Hong Kong to the Sunda Shelf with a width around 100 km and a vertical scale of about 400 m. It appears to be the strongest off the Indo-China Peninsula, where its volume transport reached over 20×10~6 m~3/s. The current is weaker upstream in the northern SCS to the west of Hong Kong. A Kuroshio loop or detached eddy intruded through the Luzon Strait is observed farther east where the SCSwwbc no more exis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uring the survey the SCSwwbc was fed primarily by the interior recirculation of the SCS rather than by the"branching" of the Kuroshio from the Luzon Strait as indicated by surface drifters, which is likely a near-surface phenomenon and only contributes a minor part to the total transport of the SCSwwbc. Several topics related to the SCSwwbc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4.
95.
本文总结了盛源盆地铀成矿控制因素,建立了盆地铀矿找矿模式;应用物化探新技术、新方法解决了深入找矿的一些基础地质问题,发现了深部矿化信息;分析了工作区地面伽玛、航空能谱及航磁、重力场特征;阐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及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盛源盆地南部寻找白垩系红层覆盖下的深部铀矿化具有一定的前景,应以寻找65、70矿化类型为主攻方向,坝口—燕窠—杀神塘吴家一带为最有希望突破的地区,南源周家地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攻深找盲工作。 相似文献
96.
97.
基于2008年6月14日~6月22日期间淀山湖水域实测水文资料探讨了夏季淀山湖水域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淀山湖水域感潮特征显著,潮波主要沿黄浦江上溯经拦路港、淀浦河、石塘港、西旺港传播入湖区,该水域潮汐以M2分潮为主,为非正规半日潮类型,湖区平均涨潮历时4.0~5.3h,平均落潮历时7.0~8.4h,最大潮差基本呈以拦路港为轴心渐次递减的分布格局;(2)湖区水流极弱,垂线平均最大流速介于0.02~0.05m/s区间;(3)商榻至拦路港航道以南水域,潮流往复流特征显著,主流向基本与各入流口门和主要出流口门——拦路港构成的轴线相一致;而商榻至拦路港航道以北水域则往复流性质较弱,涨潮流向相对较为分散;(4)夏季时,风生流和相应底部补偿流是控制湖区水流垂向分布格局的首要因素之一;(5)夏季时,珠砂港、商榻、白石矶和千灯浦等4个口门为淀山湖的主要入流通道,分别占总入流量的40.7%、39.2%、18.2%和1.9%;(6)夏季时,拦路港、淀浦河、西旺港和石塘港等4个口门为淀山湖的主要出流通道,分别占总出流量的84.0%、12.0%、2.5%和1.7%;(7)夏季时,本次测验中未加考虑的部分流量较小的口门流量以及湖面接收的降雨量对于严格的湖区水量收支平衡而言仍是不可忽略的。 相似文献
98.
99.
菲律宾海热含量分布及其变化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86年及1987年秋季在菲律宾以东海域进行的CTD观测资料,分析了该海域上层海水热含量分布及变化,得出,热含量由南向北随纬度逐渐增大,这主要是北赤道流引起的等温线自南向北下倾造成的,另外也与南部和北部的冷涡和暖涡有关。本文认为,两年里热含量的差异可能与1986年生成的El Nin有关。另外,北太平洋赤道流体积输送量的变化与菲律宾海热含量的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0.
喀喇昆仑山至昆仑山地区湖水溶解氧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喀喇昆仑山至昆仑山地区湖泊考察中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溶解氧及其饱和度与湖水温度、矿化度及湖面海拔高程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溶解氧日过程及垂直变化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