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47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1篇 |
大气科学 | 30篇 |
地球物理 | 70篇 |
地质学 | 633篇 |
海洋学 | 13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8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7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27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7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37篇 |
2012年 | 52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7篇 |
2009年 | 30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27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27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1篇 |
2000年 | 28篇 |
1999年 | 30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1篇 |
1994年 | 16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瑞丽热田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热研究过程中,根据大量水质化验及同位素分析资料,叙述了瑞丽热田区不同温度的水质变化规律,热水生成时间和补、径、排条件。从实际资料到理论求证,定性及定量上阐明了热水的生成、运移规律及地球化学特征,概述了热水形成的地质背景,对热田的下步开发及同类盆地的研究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02.
热泉热液金矿化中嗜热微生物——有机质的地球化学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通过对热泉热液金成矿过程中的热泉水化学成分和组分的分析,得出泉水中金与氮磷硫、氟硅碳两组组分有很好的相关性。嗜热硫酸盐还原菌能使[Au(HS)2]-和[Au(S2O3)2]3-都氧化还原成硫化物,从而使金由热水溶液中沉淀。热泉沉积软泥的有机质中的含硫氨基酸、含硫芳烃也起到了一定的聚金作用。 相似文献
903.
东海北部泥质区敏感粒度组分对东亚季风演变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方法对FJ04孔146 cm以上部分进行敏感粒度组分分析与提取,证明选取的敏感粒度组分是本区重要的环境替代性指标,其平均粒径的变化可以用来指示东亚季风的强弱.获得了东海北部泥质区3 kaBP以来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东亚季风经历了两个主要的演变阶段:①3~1.15 kaBP为东亚冬季风较弱,中等程度波动阶段,期间也存在几次冬季风加强期;②1.15 kaBP到现代为东亚冬季风强盛、高频率波动阶段.1.15 kaBP是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此外,3 kaBP来敏感粒度组分平均粒级的变化还记录了11次冬季风增强事件,与全球其他地区的气候记录具有极好的对应关系,但在不同的地区的响应程度不同,说明气候变化存在全球一致性和区域响应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904.
905.
新近的大陆地壳化学组分模型建立在各种地球物理、地质和岩石学条件上,并显示较宽的组分变化范围。其中SiO2变化在(57 ̄64)ωB%,K2O为(1.1 ̄2.4)06ωB%。大多数不相容元素有较高含量估值的模型暗示着这些元素在贫化地幔中极端亏损(〉70%)。地壳热流制约着大陆地壳内产热元素(HPE:K,Th,U)的丰度,因而,为检验各种模型提供了一条明确而重要的途径。大陆热流中地壳放射性成因组分应在1 相似文献
906.
在放射性同位素210Pb、137Cs定年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物粒度参数的分析,探讨了近200年来乌伦古湖沉积物粒度敏感组分特征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乌伦古湖WL孔沉积物以黏土和细粉砂为主,但在1970 AD前后,粒度参数发生了突变,其中>16 μm组分所占含量迅速升高,在约1830~1842 AD及1910 AD前后这两个时期,沉积物的粒度参数也有较显著的变化。对沉积物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的分析表明,在对应时期内,沉积物的搬运介质或搬运动力发生了变化。基于此,首先通过粒径-标准偏差方法提取了粒度中的敏感组分C2(7~25 μm),进而通过粒度敏感组分与器测气象数据的相关性分析,明确了组分C2含量的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组分C2含量的大小与研究区冬、春季温度和冬季降水量大小有关,反映了积雪融水入湖的强度。在约1830~1842 AD、1910 AD前后,组分C2含量偏高,反映入湖水量较大、湖泊水位较高。而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沉积物粒度参数的显著变化与流域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907.
908.
黄河三角洲ZK1孔岩心环境敏感粒度组分及沉积环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黄河三角洲5个钻孔岩心的ZK1钻孔,对其剖面沉积物进行了详细的岩性描述、粒度测试和有孔虫鉴定,分析了ZK1孔粒度参数的垂向分布序列。通过计算粒级—标准偏差的变化获得了ZK1孔沉积物中对沉积环境变化较为敏感的粒度组分的范围为3.75~4Ф和10Ф。敏感粒度组分含量随深度变化的初步分析、各种粒度参数垂向分布特征及有孔虫资料表明,黄河三角洲ZK1孔的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4段:Ⅰ(0~5.14 m)为1904—1976年上三角洲平原沉积;Ⅱ(5.14~17.41m)为1855年以来的下三角洲平原沉积;Ⅲ(17.41~22.6 m)为1855年以前的陆架沉积;Ⅳ(22.6~24.6 m)为潮坪沉积。 相似文献
909.
910.
对西太平洋、中太平洋、委内瑞拉、科西嘉、青岛等5个地区降水中化学组分进行了相对分析和描述。认识到:各种化学组分因其在整个地球水循环中的行为和来源不同而影响其在降水中的浓度,其中Ca在降水中的浓度很大程度上受陆源物质影响;NaCl主要来自海洋,即其含量主要决定于降水对海盐气溶胶冲刷程度;SO_4~(2-)含量的增高是由于人为污染物质及火山喷发等的贡献;NO_3~-主要来源于天然及人为污染物中的NO_x,H_2SO_4及HNO_3的存在是产生酸雨的主要因素,而CaCO_(3-)CO_3~(2-)体系对酸雨有缓冲能力,可使pH升高,NH_3的加入有利于缓解酸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