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8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53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12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3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0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大同地震台水准形变异常调查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大同地震台水准自观测以来的正常背景与异常变化,调查了环境变化(降雨、地下水、开采等)对观测值的影响。认为1983~1989年口泉断裂处于闭锁状态,年变速率平均为-0.7mm/a,1990年7月~1991年3月,断层出现加速活动,变化幅度为4.0mm,期间发生了1991年1月29日山西忻州5.1级地震和1991年3月26日大同阳高5.8级地震。震后曲线斜率仍然偏大,年变速率平均为-3.0mm/a,呈现新的背景值。1995年8月~1996年5月3日包头6.4级地震前,出现了异常加速—反向抬升的图象。异常加速幅度为-3.0mm,反向抬升2.0mm,这是自观测以来从未有过的现象。分析认为1990年和1995年下半年的加速变化与1991年大同—阳高5.8级地震和1996年包头6.4级地震有关。  相似文献   
912.
邵志刚  李旖雯  王芃 《地震》2015,35(3):1-9
在1966年3月邢台强震群水准观测基础上, 本文首先对同震位移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 认为邢台强震群发震断层浅层是牛家桥阳断层和永福庄断层, 深部发震断层是倾向北西的北东向断层; 然后以区域水准观测为约束, 通过反演给出了邢台强震群震前断层无震滑移、 同震断层位错和震后断层余滑空间分布。 结果表明, 震前显著无震滑移主要发生在3月8日6.8级前震的发震断层上, 而3月20日宁晋7.2级和6.7级地震发震断层深部同震位错相对弱的断层段, 震前也存在较为明显的无震滑移; 震后断层余滑主要分布在束鹿凹陷西侧的牛家桥阳断层。 从邢台强震群过程中断层运动时空演化特征可以看出, 强震破裂成核过程中震前断层无震滑移既可能发生于前震发震断层, 也可能发生于主震发震断层, 震后断层位移空间分布与同震位错具有互补性; 而震前断层无震滑移是否为有关震前前兆的真正原因, 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913.
通过D-InSAR技术获取了临汾水准两次巨幅形变异常期间的区域垂直形变场,结果显示:2009年2月20日至2009年10月23日,临汾水准所在的龙祠区域无明显变形,临汾市区南部出现的10~20mm的下沉区域为周边密集分布的多个电厂大量开采地下水所致;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3月12日,大部分区域变形量基本为零,在临汾盆地内部存在一些小的、空间上不连续分布的沉降区域。幅度约为10mm左右,此类型的沉降区域多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大规模抽取地下水有关。基于InSAR的结果,表明临汾水准BN,测点的巨幅形变异常在InSAR形变图上无法显示,属于局部地区小范围的变形。  相似文献   
914.
将形变速率累加法应用于山西地区4个定点水准观测资料分析,研究计算结果与本区域及邻区中、强地震的对应关系,发现震前一些连续的异常“孤立”点,经过积分放大后,异常信息的提取更直观、突出,显示出较好的映震效果;该方法对于跨断层资料的异常识别,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15.
通过运用二阶平微求速度的方法,分析研究了临汾盆地近几年发生的3次≥4.0级地震前短水准的变化特征,发现临汾台短水准显示了较好的前兆响应,依据图形的变化规律,能够进行试验性的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916.
基于2016年福建南一水库气枪实验资料,利用频率域水准因子反褶积方法和互相关时延检测技术,研究水准比例因子及台站的背景噪声水平对反褶积计算结果的影响,并对反褶积法消除不同枪压引起的震源影响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水准比例因子越小,反褶积计算后的波形信噪比越小,当水准比例因子取值过小时,走时识别误差较大;(2)台站气枪记录的信噪比越大,走时识别精度越高,参考台记录的信噪比对结果的影响远大于远场台,当远场台记录的信噪比大于10时,走时误差一般小于6ms,而当参考台记录的信噪比为30左右时,走时误差可能达到20ms;(3)气枪震源差异较大时,频域水准反褶积方法去除震源效应的效果较好,而在震源差异较小时,可能引入方法误差。  相似文献   
917.
对南北地震带及附近的108项流体资料进行趋势性转折变化分析,筛选出变化相对稳定、持续时间3年以上的趋势性转折72次,以2000年为界分2个时段根据转折时间点和形态进行时空特征分析.针对南北地震带北段流体资料在2个时段中存在的突出的群体性特征,结合跨断层水准测量资料,得出北段由2000年之前构造应力状态相对松弛转为2000年之后构造应力大范围增强的初步认识,以期为未来强震趋势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18.
利用京沪高铁京津段的八期工程水准复测资料,绘制了2007年3月-2011年3月间的京津地区垂直形变图,并对京津沿线地区近期垂直形变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不同地点出现了正速率变化,与以往对于这一区域负速率变化的地面沉降规律形成了一个“反向”变化,显示出区域应力场受外部干扰和影响后的变化特征.为分析研究首都圈地区今后一段时间的地壳垂直形变趋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19.
发生在新生代早期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间的碰撞不仅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还造就了一个以独特的地势高度、地貌、地质环境、自然环境等特征而闻名于世的青藏高原.自19世纪中期普拉特和艾利等创立地壳均衡论以来,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及隆升机制的问题一直就是国际大陆动力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和前缘热点.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提出了各种动力学模型试图解释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之谜,这些模型和模式的提出对我们理解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起到了积极的启发和推动作用.不同的隆升机制会在青藏高原周缘尤其是东缘地区产生完全不同的形变模式.因此,研究青藏高原东缘三维地壳形变可为高原深部结果和动力学演化过程提供重要的定量数值边界条件,有助于理解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920.
整理唐山台2003—2010年的水准复测记录,初步分析其月频次统计特征,比较水准4个测段及不分测段的水准复测时间统计特征,发现在7月份月复测频次最少,在1、3月份水准复测频次最高。进而计算不分测段的水准复测序列与台站记录的气温月均值、降雨月累积降雨量及区域小震月频次序列的相关性,结果发现:台站水准复测月累积频次与气温和降雨并无显著的相关性,而和区域地震活动频次有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