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3篇
  免费   315篇
  国内免费   734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218篇
地质学   1045篇
海洋学   282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31篇
自然地理   149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67篇
  2012年   88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地理教学》2008,(5):47-47
种植牧草养羊、羊粪制成优质颗粒肥料肥田、肥沃的土地促进牧草高产……上海永辉羊业有限公司实施资源循环利用,长年圈养羊群8000头,却丝毫未给周边环境带来压力,前不久被列为上海市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相似文献   
962.
邹维列  陈轮  谢鹏  王默  张靖 《岩土力学》2012,33(Z2):59-0064
采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膨胀土和新乡膨胀岩重塑试样,开展一系列干湿循环后的强度试验和一维固结后的有荷浸水膨胀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 膨胀土强度随竖向应力增加表现出明显的两阶段特性,低应力状态与高应力状态下的强度指标差别很大;(2) 同一上覆压力下,膨胀土的有荷膨胀率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大而线性减小,随着初始干密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分别给出考虑初始含水率、上覆压力双因素影响的膨胀率表达式和考虑初始干密度、上覆压力双因素影响的膨胀率表达式,给出膨胀土一维固结后有荷浸水膨胀的应力-应变关系。分析认为,(1) 膨胀土边坡多发生浅层滑动,应测定低应力状态下的强度参数用于边坡稳定分析;(2) 膨胀土边坡浅层部分和坡脚的压实度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963.
宋二祥  曹光栩 《岩土力学》2012,33(6):1711-1718
如何准确计算高填方地基的沉降变形,特别是工后沉降变形已成为目前日益增多的山区高填方工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但目前有关工后沉降的计算模型及计算分析方法还有待完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使用较为广泛的双曲线模型的特点、应用范围以及参数取值等进行了探讨,特别是初步分析了室内试验蠕变变形比现场完成较快的原因,进而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大面积填方问题提出了一个考虑蠕变过程中荷载变化的计算方法,并通过计算对比展示了其合理可行性。同时,通过分析室内试验成果,发现碎石料在干湿循环作用下发生的变形与循环次数关系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能考虑当地降雨情况的蠕变变形与干湿循环变形的耦合计算方法。最后应用所提方法对一实际工程进行了工后沉降预测。  相似文献   
964.
青海湖西吉尔孟附近土壤水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青海湖北刚察县吉尔孟乡草地土壤含水量测定和粒度分析,研究了土壤水分变化等问题。研究区土层上部粒度成分以粗粉砂为主,下部以细砂为主。2009年该区草地土壤重力水分布深度达到了60 cm左右。土壤上部含水量丰富,下部水分严重不足。在土层约80 cm深度之下出现了中等干层和部分严重干层。该区土壤干层的发育阻隔了大气降水向地下深处的入渗,属于异常水分循环类型。该区土壤水分处于负平衡状态,指示当地的降水量并不能充分满足草原植被生长的需要。吉尔孟乡土壤蓄水量较少,易于发生生态环境的退化。  相似文献   
965.
职爱国 《地学前缘》2004,11(4):479-480
20 0 4年 3月 15日 ,美国航天局宣布 ,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天文学副教授迈克尔·布郎领导的小组发现距地球 130亿km的太阳系第十大行星 (Sedna) ,其公转周期 10 5 0 0a ,由冰和石块组成 ,表面温度为太阳系内最低。《循环日爆说》理论认为第十大行星“中国星”与“Sedna”不是同一颗星。《循环日爆说》是 2 0世纪 80年代由中国人职颖法 (1937.2— 1991.10 )首次提出的关于太阳系演化理论的一种新假说。其理论认为 ,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不是同一时间形成的 ,而是一次形成一个轨道的行星 ,并且每形成一个行星都伴随着太阳系的剧烈变动 ,假设为太阳…  相似文献   
966.
The studies in China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summertim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on the climate timescale are reviewed. New insights in resent studies are introduced. It is stressed that either in the free atmosphere or in the planetary boundary, the descending arm of the Hadley cell cannot be considered as a mechanism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Then the theories of thermal adaptation of the atmosphere to external thermal forcing and the potential vorticity forcing are developed to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domain. Numerical experiments are designed to verify these theories. Results show that in the boreal summer, the formation of the strong South Asian High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and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troposphere is, to a great extent, due to the convective latent heating associated with the Asian monsoon, but affected by orography and the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over the continents.On the other h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at the surface over the northern Pacific an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over North America is mainly due to the strong surface sensible heating over North America, but affected by radiation cooling over the eastern North Pacific. Moreover, in the real atmosphere such individual thermal forcing is well organized. By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diabatic heating in synthesis, a quadruple heating pattern is found over each subtropical continent and its adjacent oceans in summer. A distinct circulation pattern accompanies this heating pattern. The global summer subtropical heating and circulation may be viewed as “mosaics” of such quadruplet heating and circulationpatterns respectively. At last, some important issues for further research in understanding and predicting the variations of the subtropical anticyclone are raised.  相似文献   
967.
本文报道了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区域分布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 ,在粒径 <31 μm的粒度组分含量 >6 5 %( )、35 %~ 6 5 %( )和 <35 %( )的三个区域中 ,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的含量比值分别为 :1 .6 5 :1 .2 6 :1 (IEF- N) ,1 .2 3:1 .1 0 :1 (WAEF- N) ,1 .4 1 :1 .0 4 :1 (SAEF- N) ,2 .0 8:1 .4 5 :1 (SOEF- N) ,TN(1 .70 :1 .2 6 :1 ) ,即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较高的区域 ,不同形态氮的含量也相对较高 ;在三个分区内 ,不同形态氮的埋藏通量非常相近 ,而埋藏效率自 至 区逐渐递增 ,在细粒度组分 (<31 μm)含量最低的 区内 ,埋藏效率最高 ,TN的埋藏效率可达 30 .2 1 %,即南黄海表层沉积物中 70 %以上的氮在适当的条件下可释放进入水体参与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提供海洋新生产力所需氮的 6 .5 4 %,对海洋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补充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68.
关于亚洲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研究最近的进展   总被引:32,自引:11,他引:21  
综述和回顾了最近6年我国在实施国际气候变化与可预测性研究计划(CLIVAR)中在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回顾了ENSO循环对东亚和我国降水、水汽输送、季风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以及亚洲季风对ENSO循环的动力作用和ENSO循环的物理机制等的研究成果,并且,还回顾了关于季风与ENSO循环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和可预测性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今后在此领域急待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69.
赵春雷  赵成刚  张卫华  蔡国庆 《岩土力学》2014,35(11):3056-3064
为了真实地描述饱和密砂在循环加载过程中的变形行为,需要引入考虑剪胀阶段组构变化的宏观参量。在已有的基于状态参量的本构模型基础上,引入反映组构变化的剪胀内变量,简称组构-剪胀内变量z。以相变线PTL作为参考线,采用基于相变的状态参量判断砂土在初始时刻和任意时刻体积变形的变化趋势,并通过z对剪胀比d的影响,考虑反向加载过程中塑性变形的累积,建立了一个针对饱和密砂的循环加载的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根据试验现象将已有模型中的塑性剪切模量区分为首次加载模量与再加载模量,能较好地模拟排水情况下砂土循环加载的胀-缩变化过程。最后,针对密砂的三轴排水情况,利用文中模型进行预测,并把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总体反映砂土循环加载的变形行为。  相似文献   
970.
郭莹  张俊峰 《地震工程学报》2014,36(3):713-717,726
利用“土工静力 动力液压 三轴扭转多功能剪切仪”,针对采用初始成样含水率为0和10%夯击法制备重塑饱和粉土试样,在初始平均主应力为100 kPa,初始中主应力系数为0.5,初始偏应力比为0.433,初始主应力方向角分别为0°、30°、45°的条件下完成非均等固结,然后保持平均主应力和中主应力系数恒定进行不排水循环扭剪实验。着重探讨初始成样含水率和初始主应力方向对粉土动力剪切变形、强度及孔压变化等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始主应力方向对重塑粉土的变形与强度特性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初始成样含水率对饱和重塑粉土的动力变形及强度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