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8篇
  免费   707篇
  国内免费   411篇
测绘学   588篇
大气科学   451篇
地球物理   1472篇
地质学   1292篇
海洋学   506篇
天文学   236篇
综合类   310篇
自然地理   171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200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78篇
  2019年   187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52篇
  2014年   208篇
  2013年   224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37篇
  2007年   194篇
  2006年   150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85篇
  1993年   99篇
  1992年   70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70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3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继在南极中山站建成我国南极首个永久性验潮站后,2012年1月在南极长城站又建成了我国南极第二个永久性验潮站。通过对长城站验潮站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了验潮基准系统的水准网平差结果和验潮仪零点标定结果,以及长城站附近海域海洋潮汐170个分潮的调和常数,并据此进行了潮汐预报,同时分析了长城站潮汐余水位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利用附近的Antarctic Base Prat验潮站的余水位改正长城站潮汐预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使用Antarctic Base Prat验潮站余水位改正长城站潮汐预报,可以显著提高长城站验潮站潮汐预报的精度,余水位改正后2014时段的潮汐预报中误差为±3.42 cm,明显好于改正前的预报中误差±10.43 cm。  相似文献   
162.
为降低多水源水库——玉清湖水库蓝藻水华暴发风险,2017—2021年,采用前置库水位调控、湿地修复、非经典生物操纵、引水稀释等措施对玉清湖水库进行生态治理,研究治理期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相关环境因子的变化特征,并总结了几种蓝藻水华风险防范措施的综合治理成效。结果表明,生态治理后浮游植物物种数从2017年的7门33属45种增加至2021年的7门42属59种;优势物种从2017年的9种逐年变化为2021年的14种;微囊藻优势度从0.219降低至0.072;物种多样性指数从2.86±0.29升高至3.34±0.46;物种丰富度指数从2.75±0.02升高至3.80±0.12;物种均匀度指数从0.75±0.01升高至0.81±0.02;水体透明度从(75±40) cm升高至(250±94) cm;浮游植物密度从(868±625)×104cells/L降低至(564±300)×104cells/L;叶绿素a质量浓度从(11.5±6.6)μg/L降低至(2.76±3.58)μg/L;总氮质量浓度从(2.96±1.01) mg/L降低至(2.00±0.62) mg/L;总磷质...  相似文献   
163.
本文分析气象因素变化及人类活动对伊塞克湖的影响,认为近百年来湖水位出现趋势性下降主要是人类活动和湖泊形态特征所致。  相似文献   
164.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since late Marine Isotope Stage 3 (late MIS 3, i.e., ca. 39 cal ka BP) along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is presented based upon a reinterpretation of core 07SR01, new correlations between adjacent published cores, and shallow seismic profiles recovered in the Xiyang tidal channel and adjacent northern sea areas. Geomorphology, sedimentology, radiocarbon dating and seismic and sequence stratigraphy are combined to confirm that environmental changes since late MIS 3 in the study area were controlled primarily by sea-level fluctuations, sediment discharge of paleo-rivers into the South Yellow Sea (SYS), and minor tectonic subsidence, all of which impacted the progression of regional geomorphic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Le., coastal barrier island freshwater lacustrine swamp, river floodplain, coastal marsh, tidal sand ridge, and tidal channel). This resulted in the formation of a fifth-order sequence stratigraphy, comprised of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late stage of the last interstadial (Para-Sq2), including the highstand and forced regressive wedge system tracts (HST and FRWST), and the parasequence of the postglacial period (Para-Sql), including the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 tracts (TST and HST). The tidal sand ridges likely began to develop during the postglacial transgression as sea-level rise covered the middle Jiangsu coast at ca. 9.0 cal ka BP. These initial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were constantly migrating until the southward migrat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outh to the northern Jiangsu coast during AD 1128 to 1855.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that was determined by the paleo-tidal current field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modern one, was in existence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ve maxima and lasted until AD 1128. Following the cap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in AD 1128 by the Yellow River, the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was infilled with a large amount of river-derived sediments from AD 1128 to 1855, causing the emergence of some of the previously submerged tidal sand ridges. From AD 1855 to the present, the infilled paleo-Xiyang tidal channel has undergone scouring, resulting in its modern form. The modern Xiyang tidal channel continues to widen and deepen, due both to strong tidal current scouring and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65.
TOPEX/Poseidon卫星的原始目的是测量海面高度变化信息,为海洋监测服务。作者通过假设基准面的方法,将由TOPEX/Poseidon卫星数据估算的下垫面水位相对变化信息转化为”水位”系列并建立了由TOPEX/Poseidon得出的“水位”与相邻水文站实测流量间的相关关系,进而实现了由TOPEX/Poseidon卫星数据估算河道流量的目的。利用1998~1999年TOPEX/Poseidon在长江下游大通附近的过境数据和对应年份大通水文站实测流量数据,验证了本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长江下游河道地区,由TOPEX/Poseidon卫星数据可定量估算出山河流流量信息。  相似文献   
166.
针对新疆天山西部伊犁、博州三大山体北坡云杉上树线树木年轮资料,采用区域曲线、负指数曲线、样条函数三种不同生长去趋势方法,研制树轮宽度年表,分析不同采点和树轮去趋势方法对树轮宽度年表在不同频域的相关性及气候信号的影响发现:①采点间的距离和是否位于同一气候区是影响云杉上树线树轮宽度年表间相关性的首要因子。三个采点间的树轮宽度变化,在高频变化方面最为相似,低频变化存在着较大差异,表明它们在揭示和重建大范围的高频气候变化方面可能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②三种不同去趋势方法对天山西部山脉北坡上树线的云杉树轮宽度年表的研制具有一定影响,负指数和样条函数去趋势方法研制的树轮年表较为相似,而区域曲线去趋势方法研制的树轮宽度年表中则可保留较多的轮宽低频变化信息。③降水是天山西部云杉上树线的树轮宽度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且树轮宽度生长对降水的响应具有显著的滞后性。④在天山西部的云杉上树线采点,使用区域曲线去趋势方法有利于在树轮宽度年表中保留较多的与水分有关的气候信息。  相似文献   
167.
《湿地科学》2021,19(2):137-146
会仙喀斯特湿地分布于漓江流域和柳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该湿地仅由地下水补给,地下水水位对维持该湿地生态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19年,在会仙湿地具有代表性的6个水位观测点(4个地下水水位观测点,2个地表水水位观测点),利用压力传导型水位计,自动记录了一个水文年的地下水和地表水水位。研究结果表明,雨季与枯季会仙湿地的地下水水位存在明显差异,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幅度最大可达2.5 m;核心区的地下水分水岭具有可移动性,在雨季降水量增加时,其向东移动,在雨季降水量减小和枯季水位下降时,其向西移动;暴雨过后,地下水和地表水水位都迅速回落至暴雨前的水平,地表水体和会仙湿地地下水系统都没有起到储蓄洪水的作用;枯水期地下水水位继续下降,并且低于149 m,导致枯水期会仙湿地严重萎缩;在枯水期,通过外部输水补给,保持会仙湿地的地下水水位不低于149 m,是减缓该湿地退化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68.
安季 《吉林地质》2005,24(3):55-57,65
通过工程检测实例,结合有关规范以及省组织的专家组对桩基检测结果的验证,论述如何依据时域信号特征和频域信号特征,正确划分桩身完整性的类别。达到减少错判误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9.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微震监测是获得水力压裂引起裂缝分布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微震的定位成像与裂缝解释需要利用有效微震信号位置,而微震信号具有低信噪比的特点,传统信号拾取方法无法有效实现较低信噪比条件下初至时刻的准确拾取。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时频谱熵的初至拾取新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S变换获取含噪信号的时频谱;然后对谱内各个采样点沿频率方向进行分帧操作,并计算每帧频段内的近似负熵值,以最小近似负熵值作为该谱点的负熵值;最后沿时间方向比较各谱点的负熵值,最小值对应的时刻即为初至时刻。本文利用不同信噪比的合成地震数据对该方法进行效果验证,并与长短时窗能量比(STA/LTA)法进行拾取结果对比,结果表明:信噪比在-5 dB时,两种方法拾取效果都很好;信噪比在-10 dB时,时频谱熵法拾取效果更好。时频谱熵法更适合低信噪比情况下的信号初至拾取。  相似文献   
170.
王龙江 《地下水》2012,(4):58-60
奎屯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多年平均降水量仅有204.5 mm,境内有奎屯河和巴音沟河,河水主要来自冰川,积雪融水及沿程地下水补给。地下水广泛赋存于第四系孔隙中,其富水性受第四纪地层的堆积厚度,渗透性等制约。其补给主要是地表水入渗,地下水径流较通畅,主要是从南部接受补给后,流向北市的河谷地带。地面蒸发和人工开采是地下水的主要排泄途径。地下水死本区农业和生活的主要水源,由2006-2008年的统计材料看地下水开采量在逐年增加,地下水位在连年下降,个别井年最大降幅达到6 m以上。研究全市地下水利用现状,发现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南,北部地下水开发利用不协调等是地下水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