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4篇
  免费   128篇
  国内免费   268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3篇
地球物理   179篇
地质学   461篇
海洋学   48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23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方法改进程美贞(山西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笔者对用紫外法测定水中硝酸盐氮法进行了改进,并做了一些条件实验进行探索。1方法的改进原方法用200ml容量瓶绘制标准曲线和样品测定体积过大,准确度较差,而且操作复杂,所以将200Yn...  相似文献   
142.
这篇文章是有关沉积有机持(SOM)中氮的保存和围变作用认识的概述,内容着重于油气形成体系,但也涉及到煤。  相似文献   
143.
多年冻土储存了大量的有机碳、氮素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汞等污染物.全球变暖背景下,目前全球大部分的多年冻土都处于退化状态.多年冻土区土壤温度升高、多年冻土层解冻后,土壤温度水分会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微生物的生长代谢过程,进而改变多年冻土区的物质循环.通过综述多年冻土区的碳、氮及污染物的储量及其在多年冻土退化下的迁移转化及输出特征,研究发现:多年冻土退化增加活动层厚度、形成热喀斯特地貌,一方面导致碳基和氮基温室气体快速释放到大气中,另一方面也向水生系统中输出溶解性碳氮组分及可溶性污染物,这些过程会导致多年冻土由碳、氮和污染物储存的"汇"转变为"源",并最终影响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明确多年冻土区碳、氮和污染物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对于全面理解气候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中,还需要结合多学科技术手段,开展多年冻土退化过程、水文过程与生物化学循环过程的系统集成研究,此外,还需加强汞、POPs等污染物的二次释放过程与碳氮循环的耦合关系研究,定量多年冻土中污染物二次释放的环境效应,以深刻认识多年冻土中物质循环过程并为气候和环境变化提供预测依据.  相似文献   
144.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from the Shuanghu area in northern Tibet, which recorded the Early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The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in the Shuanghu area consists mostly of grey to dark-colored alternating oil shales, marls and mudstones. Ammonite beds are found at the top of the Shuanghu oil shale section, which are principally of early Toarcian age, roughly within the Harplocearasfalciferrum Zone. Therefore,the oil shale strata at Shuanghu can be correlated with early Toarcian black shales distributing extensively in the European epicontinental seas that contain the records of an Oceanic Anoxic Event.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of laminated shale anomalously rich in organic carbon across the Shuanghu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organic carbon contents, ranging from 1.8% to 26.1%. The carbon isotope curve displays the δ^13C values of the kerogen (δ^13Ckerogen) fluctuating from -26.22 to -23.53‰ PDB with a positive excursion close to 2.17‰, which, albeit significantly smaller, may also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other Early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s (OAEs) in Europe. The organic atomic C/N ratios range between 6 and 43, and the curve of C/N ratios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the δ^13Ckerogen values. The biological assemblage,characterized by scarcity of benthic organisms and bloom of calcareous nannofossils (coccoliths), reveals high biological productivity in the surface water and an unfavorable environment for the benthic fauna in the bottom water during the Oceanic Anoxic Event. On the basis of organic geochemist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iological assemblag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 is caused by the changes of sea level and productivity, and that the black shale deposition, especially oil shales, is related to the bloom and high productivity of coccoliths.  相似文献   
145.
中国东北地区中新生代花岗岩中氮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成君  文启彬 《地球化学》2000,29(2):202-207
通过对中国东北地区花岗岩类样品的分段加热,探讨了岩石氮气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方法,并测定了释放出的N2含量及δ^15N值。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东北不同地区的花岗岩、流纹岩和花岗斑岩在分段加热过程中,不同温度段释放N2含量及其同位素组成特征不同,释放N2含量判别较大。花岗岩释放N2含量为1.64~6.23uL/g,最大释放峰温度在600℃左右,流纹岩、花岗斑岩释放N2含量为108.98~755.96uL/g,  相似文献   
146.
生物质炭对于土壤中不同形态氮库的含量影响已有较多研究,但对西南喀斯特区石灰性土壤氮素形态,尤其是控制氮素形态的转化过程研究较为缺乏。本研究设置土壤中添加1%(C1)和3%(C2)蔗渣生物质炭2个用量水平,并以不施用蔗渣生物质炭作为对照(CK),共3个处理,通过15NH4NO3和NH415NO3成对标记技术,结合MCMC氮素转化模型研究了不同用量的蔗渣生物质炭对石灰性土壤氮转化过程的短期影响,为该地区蔗渣资源化利用和土壤氮保持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与CK相比,添加蔗渣生物质炭能够快速提高土壤pH和有机碳含量。添加生物质炭并没有显著改变土壤氮的矿化、铵态氮(NH+4氮(NO-3物同化和异养硝化速率,但NH+4随生物质炭用量的增加而提高,以添加量最高的C2处理最大。添加生物质炭同样提高了土壤NH+4速率,但C1和C2处理的土壤NH+4放速率并无显著性差异。与CK和C1处理相比,施用高量蔗渣生物质炭通过抑制自养硝化速率而显著降低了硝态氮净产生速率。这些结果表明,施用高量蔗渣生物质炭于石灰性土壤中可快速实现对NH+4,降低自养硝化速率,减少NO-3,从而降低了其损耗和淋失风险。  相似文献   
147.
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地表凋落物δ~(15)N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喀斯特石漠化过程中地表凋落物稳定氮同位素的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喀斯特高原区贵州省清镇市王家寨峰丛洼地同一流域内不同类型石漠化、不同等级石漠化以及不同干扰方式石漠化地表凋落物的氮同位素组成及其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黄壤区样地的地表凋落物δ15 N值主要为-4.00‰~-1.83‰,平均值-3.13‰;黑色石灰土区样地的地表凋落物δ15 N值主要为-4.49‰~-2.44‰,平均值-3.39‰;环境水热条件是影响地表凋落物δ15 N值的主要因素;除了在黑色石灰土区的轻度石漠化与无石漠化间差异显著外,无论是黄壤区样地还是黑色石灰土区样地,其地表凋落物δ15 N值在各等级石漠化样地间、不同干扰方式环境下、甚至在不同坡位上都无显著性差异体现,两土壤类型间的总体差异也不显著(P≤0.05),这主要与喀斯特区高度的生境异质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8.
陆生植物氮同位素组成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由于植物氮同位素组成(δ15N)记载了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全球变化研究中,成为古气候环境再造和了解现代气候环境变化信息的有力工具。然而,人们对气候环境引起的δ15N变化及其指示的气候环境意义并不完全清楚,这就有可能限制植物δ15N在古气候环境变化等领域研究中的应用。在概述植物氮同位素分馏和植物不同氮源的氮同位素分布的基础上,分析了温度、降水、大气CO2浓度和海拔高度等气候环境因子对陆生植物δ15N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关系。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前景,认为在全球变化研究中利用植物氮同位素技术不仅可以重建古气候环境(如重建大气CO2浓度变化),揭示历史时期温度、降水的变化,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综合反映生态系统氮循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9.
细菌反硝化法是目前同时分析天然水中硝酸盐氮、氧同位素组成的最新方法。该方法包括反硝化菌的选取与培养,利用反硝化菌将硝酸根完全转化成N2O气体以及N2O气体的提取、纯化和同位素测定。该方法采用硝酸盐标准,对测试结果需进行试剂本底、同位素分馏、同位素交换校正。与传统方法相比,细菌反硝化法可同时分析低浓度微量水中硝酸盐的氮、氧同位素组成,且速度更快捷,结果更可靠。  相似文献   
150.
一种新的、快速的碳、氮、硫同位素测定手段──EA-IRMS连线分析技术储雪蕾(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关键词元素分析仪-同位素比值质谱仪,连线分析碳,氮,硫同位素碳、氮、硫三种元素的稳定同位素在地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受到了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