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3篇
  免费   529篇
  国内免费   724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1432篇
地质学   2179篇
海洋学   40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9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35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3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180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30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68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38篇
  1999年   97篇
  1998年   122篇
  1997年   116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3篇
  1992年   53篇
  1991年   53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5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尼罗罗非鱼对不同颜色定置网片的反应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初步研究了尼罗罗非鱼对红、黄、绿、蓝、青灰色定置网片反应特性,并探讨了该鱼对青灰色网片的适应特性。结果表明:绿色网片对罗非鱼的阻拦作用最大,青灰色网片次之,红、黄色网片再次,蓝色网片最小。罗非鱼对青灰色网片具明显的适应现象,它们完成整个适应过程所需的实验重复次数约为7次。  相似文献   
22.
青石斑鱼视网膜运动反应产生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厚泉  何大仁 《海洋学报》1991,13(6):838-842
青石斑鱼(Epine phelus awoara)视网膜色素上皮(REP)和视锥细胞中有微丝和微管分布.应用微丝、微管抑制因子--细胞松驰素B和秋水仙素研究肌动蛋白微丝和微管在REP色素颗粒及视锥运动中的作用,发现青石斑鱼REP色素颗粒的聚集和扩散都需要微管参加,暗适应聚集状态的维持则否;色素颗粒的扩散运动和明适应扩散状态的维持,依赖肌动蛋白的机制,而色素颗粒的聚集运动和暗适应时聚集状态的维持则不需这一机制.视锥肌样体的伸长与微管有关.暗诱导的视锥肌样体伸长可被秋水仙素阻断;视锥肌样体收缩依赖于肌动球蛋白机制.  相似文献   
23.
沉积物中有机质在氧化降解作用时,结合态金属Ni、Cu和Cd被释放入孔隙水中和返回水柱中.海岸沉积物的最上部沉积物层的孔隙水中,溶解的Cu.Ni和Cd通常比底层水富集.在较深的缺氧沉积物中,溶解的金属含量一般较低.  相似文献   
24.
刍论大连湾底质地化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1987年的调查资料,总结阐述了大连湾底质地化环境诸要素的分布规律及其特征,运用相关分析法,通过多元回归计算求得了诸要素之间的关系。经过综合因素分析,得出了大连湾氧化还原环境分区、还原环境的成因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5.
褐藻酸丙二酯(Propylene glycol alginate)是褐藻酸的衍生物,由褐藻酸与环氧丙烷合成。1950年左右由美国克尔柯(Kelco)公司试制成功,1960年前后日本在这方面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并作为商品在市场出售。它呈粉末状,无毒性,易溶于水,水溶液有一定的粘度,对酸、盐及各种金属离子等均较稳定,又因其本身有一定的亲水基及亲油基,  相似文献   
26.
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是体现孔隙水地球化学特征的一个侧面。在布莱克海岭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区域里(ODP994#、995#、997#)就利用这点来评价成岩作用。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点揭示了三个独特的成岩分带:(1)在上部20mbsf (bsf:below seafloor,海底以下深度)处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生物成因的,没有显示成岩作用的存在。这个区域的方解石FOC和8180值(PDB)反映了海相碳酸盐的特点,是与海水平衡的条件下沉淀形成的;(2)在20mbsf和100mbsf深度,方解石的FOC值明显呈现负数(低至-7.0‰),自生白云石较普遍可见(2—40wt%),δ^13C值在3.6‰~13.7‰之间;(3)在,100mbsf以下,白云石从含量丰富减低至微量分布,而分散状的菱铁矿成为主要出现的矿物。菱铁矿的δ^1C和δ^18O值分别在5.0‰~10.9‰、2.9‰~7.6‰之间变化。把溶解无机碳(DIC)的δ^1C剖面分布特点和孔隙水的浓集梯度趋势与自生碳酸盐矿物的δ^13C和δ^18O值对比,我们发现,自生碳酸盐矿物在一个独特的深度区域里形成,呈带状分布。在20mbsf深度及以下,无机碳的δ^13C DIC出现最小负值(≤-38‰)、方解石白云石出现δ^13C负值,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伴随着孔隙水碱度的增加、硫酸盐的亏损和孔隙间Ca^ 2 、Mg^ 2 离子的减少一起发生的,这表明自生方解石和自生白云石的形成是在硫酸盐还原带的底部开始(21mbsf左右)而在100mbsf附近深处大量出现。菱铁矿的形成很显然是在120~450mbsf之间发生,这个区间在气体水合物赋存的沉积物区域内和上部(赋存区域200—450mbsf)。菱铁矿的δ^13C和δ^18O值从它们出现的薄层一直到沉积物底部都几乎一致。然而,现在孔隙水中的δ^13C DIC仅仅与120~450mbsf间的菱铁矿的δ^13C值相似。此外,从菱铁矿中计算出来的与之平衡的δ^18O值与120~450mbsf区段处菱铁矿的δ^18O测量值很好地匹配起来。该区段以高碱度(40-120mm)、低Ca^ 2 、Mg^ 2 浓集度为特征,这符合菱铁矿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27.
丁字湾海域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状态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耀  崔毅 《海洋通报》1990,9(6):20-24
  相似文献   
28.
利用臭氧氧化实现复合生物反应器污泥减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复合生物反应器,对应用臭氧氧化实现污泥减量进行了研究。2个相同的复合生物反应器平行运行,1个作为对照系统,1个作为氧化系统。反应器内装有半软性填料,投加量为10%。曝气池中悬浮污泥浓度为1 500 mg/L左右,生物膜浓度为2 000 mg/L左右。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氧化污泥比例的增加,污泥表观产率系数也随之降低,当臭氧投量为0.05 g O3/gSS,每天氧化的污泥分别为反应器内污泥的10%,20%,30%时,污泥表观产率系数分别减少28.2%,44.9%,75.8%。虽然随着污泥氧化比例的增大,氧化系统出水CODcr略有增加,但氧化系统仍能保持其生物处理能力,CODcr去除率在92%以上;2个系统之间氨氮的去除率相差不大,氧化系统的硝化能力基本没有受到臭氧氧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9.
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元素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长江口外缺氧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粒度组成和元素(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和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析与测试,对长江口外缺氧区缺氧环境对元素分布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长江口外缺氧区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敏感性元素(Redox sensitive elements,简称RSE)分布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亲碎屑元素丰度的分布显示出明显的粒控效应,而氧化还原敏感元素的分布受粒度效应的制约很弱,主要受离岸缺氧区还原环境的制约,具有在缺氧区富集的特点。缺氧环境对RSE分布的影响超过了元素的粒控效应,从而使研究区RSE的分布呈现出典型的氧化还原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30.
海洋对白垩纪—第三纪碰撞的振荡反应StevenD’Hondt等白垩纪—第三纪(K—T)碰撞对海洋和气候产生的长期影响鲜为人知,过去的研究往往用相隔很远的样品来估计海洋一气候系统碰撞前后的平均状态,其研究结果并未提供什么证据来说明长期的物理变化起因于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