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2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测绘学   586篇
大气科学   364篇
地球物理   714篇
地质学   1032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233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166篇
  2022年   223篇
  2021年   216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12篇
  2014年   165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1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01.
提出了一种基于人体部位特征重要性的行人再识别算法,该算法首先提取人体各部位的颜色、纹理以及形状等特征,然后对多个行人样本的每个部位分别进行聚类分析,使用误差积累的方法为每个分类计算一种更适合该分类的部位特征重要性权值向量,使得不同类型特征能更有效地应用在其适合的外观上。在公共数据集VIPeR上进行了实验,通过积累匹配特性(cumulative matching characteristic,CMC)曲线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较高的再识别率,且对行人视角转换、光照变化、环境嘈杂和物体遮挡有较好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702.
利用江苏近10 a(2005-2014年)暖季(5-9月)69站逐时降水资料,详细分析了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年际变化、季节内演变以及日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整体上北部比南部活跃,最活跃区均位于沿淮西部,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生在淮北东部,且空间分布集中。近10 a来江苏短时强降水整体呈减少趋势,主要表现为北部地区减少最为显著。短时强降水季节内分布不均匀,以7月最为活跃,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在8月最为频繁;其逐候分布显示,梅期短时强降水骤增,于7月第2候达到峰值,盛夏期间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增多,8月第3候达到峰值。江苏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整体呈双峰结构,主峰和次峰分别出现在傍晚17时(北京时间,下同)和清晨07时,高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于午后;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存在季节内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和地域性差异,其中梅期和盛夏两个高发阶段均呈单峰结构,但梅期峰值出现在清晨,盛夏阶段峰值则出现在傍晚;由南向北,日变化特征由单峰向双峰、多峰演变,在淮河以南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午后至傍晚,而淮河以北地区多出现在夜间至清晨。  相似文献   
703.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是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实现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生态源地识别与空间阻力面构建一直是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的技术难点。以广东省云浮市为例,从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生态敏感性与景观连通性三个方面识别生态源地,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修正基本生态阻力面,并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判定生态廊道,从而综合构建云浮市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云浮市生态源地占全市总面积的36.47%,主要分布在西部与南部的山林地。云浮市生态廊道总长度为508.87 km,其中景观廊道总长度为315.58 km,组团廊道总长度为193.29 km,呈环状辐射分布于植被覆盖相对较好的山区地带。全市16个自然保护区基本都位于生态源地范围内。构建的"重要性—敏感性—连通性"框架可以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新思路,从而有效指引相关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04.
协同模型与遗传算法的集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提出协同模型中蚁群算法和遗传算法集成的方案,用于生成纹理分类的模板。介绍了蚁群算法的原理和集成方案的实施步骤,以及在搜索最优解过程中蚁群移动方向的决策方法。为了验证集成方案的正确性,对航空影像的居民地、灌木、水田、山地、旱地5种目标进行了识别试验,并与仅使用遗传算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该集成方案的识别效果有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705.
隔震供电变压器之耐震试验与系统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系进行供电变压器之隔减震试验,并引入双线性模型与Bouc-Wen模型作为隔震组件之数学模型,以及以ARX模型处理变压器套管之系统识别工作.由试验结果得知所考虑两种隔震组件的隔减震成效可得到验证:整体而言,不论是套管、变压器的加速度,或是变压器基底剪力等,在经过两种隔震组件的作用后,其峰值都可以降低到一半左右,甚或更小.两种隔震组件之数学模型以及套管之ARX模型,均能够有效预测隔震后变压器套管系统之受震反应.  相似文献   
706.
悬索桥主缆差分定位及监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大跨径悬索桥主缆线形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及结构 ,介绍了差分定位及监测方法的整体思路和原理。以自动目标识别的快速精确照准为硬件基础 ,以严格同步对向观测 (消除大气垂直折光 )建立高精度跨河高程控制 ,以差分方法 (实时改正大气垂直折光 )提高单向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该方法使主跨 960 m的宜昌长江公路大桥主缆定位精度达到± 3 mm。  相似文献   
707.
前言随着数字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 ,数字地震台网已经成为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主流。长江三峡数字遥测地震台网主要布设于东起三斗坪坝址 ,西至巴东县所属的楠木园之间库首段两岸进深 1 0~ 2 0 km狭长地带。三峡水库为典型的河谷型水库 ,它穿越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和不同时代的地层 ,地质构造环境较为复杂。当地采石场大部分地处灰岩地区 ,地表岩石完整性较好 ,因此 ,地壳浅层对高频成分吸收较少 ,使地震和爆破的记录波形极为相似 ,增加了识别爆破记录的难度。通过大量数字遥测台记录地震和爆破波形资料的对比分析 ,找出了地震和爆破记…  相似文献   
708.
智能化地震事件识别和定位系统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数字地震观测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台网信息处理能力、地震应急能力和台网服务功能提供了先决条件。智能化地震事件识别和快速地震定位是发挥台网社会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基于现代信号处理技术的智能化地震事件识别和定位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合分析,针对该项研究存在的问题,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初步提出了未来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709.
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判定软件系统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中城市震后趋势快速软件系统是用于某一显著的地震发生后,输入该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的地震序列,用以判定未来某一时段内后续地震的震级范围,系统包括了5大功能模块,数据格式转换模块,样本矩阵和待判短阵建立模块,分类矩阵建立模块,模糊软聚类模块和屏幕/打印机输出模块。  相似文献   
710.
大同-阳高地震水位异常的模糊识别与预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模糊数学从属函数和异常系列方法,以大同-阳高地震为例,对强震发生的时间与地点预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模糊数学从属函数方法是提取水位异常的较好方法。强震发生前在一定区域内,水位群体异常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显示出增长和加速变化图象,这种图象可作为预报强震发生时间的标志。水位变化值异常的集中分布区与水位异常井位置在空间呈两组条带展布时,两组条带交汇地区可作为预报强震发生地点的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