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藏南查拉普金矿床载金矿物特征与金的赋存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铁矿和毒砂是卡林型和造山型金矿床重要的载金矿物。文章通过电子探针(EPMA)分析研究了藏南查拉普金矿床不同类型黄铁矿和毒砂中Au、As、S、Fe等元素的含量变化和分布规律,发现不同阶段的黄铁矿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元素组成特点。沉积成岩期黄铁矿(Py1)主要呈草莓状、胶状,常构成环带状黄铁矿的核心,其中金的含量最高,显示了金在沉积成岩期的大量富集。热液期早阶段黄铁矿(Py2)主要呈自形-半自形的立方体,与Py1元素(S、Fe、As)组成相近,显示了一定的继承演化关系。热液期主阶段黄铁矿(Py3)与毒砂共生,多呈自形-半自形的五角十二面体、立方体,常包裹早期的黄铁矿形成环带结构。Py3中As的含量明显升高,其增加量近似等于S的减少量,说明As主要进入黄铁矿晶格替代了S的位置。各个阶段的黄铁矿和毒砂中Au的分布在EPMA微束的分辨率下均显示是不均匀的,Au在Py1和大部分Py2中主要以纳米级自然金(Au0)的形式存在;而在Py3中主要以(Au+)的形式存在,少部分以纳米级自然金(Au0)形式存在。Py1的结构及元素组成与典型卡林型金矿和造山型金矿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特点相似,而Py3的大量发育则符合卡林型金矿的特征。  相似文献   
32.
浙西开化石龙头金矿是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金矿化赋存于新元古界地层的构造碎裂蚀变带中。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以及电子探针、扫描电镜等实验测试对石龙头金矿的矿石和主要载金矿物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石龙头金矿床中的主要含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少量的脉石英。岩屑中的石英、白云石和粘土矿物不含金。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的平均含金量分别为181×10-6和207×10-6。金主要以显微可见金的形式存在,其次为次显微不可见金。显微可见金主要以包裹金的形式赋存在黄铁矿晶体中或晶体边缘,次显微不可见金在黄铁矿中以纳米级金颗粒存在,在毒砂中主要以固溶体金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33.
休宁县大丘田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休宁县大丘田地区与毗邻的江西大背坞、金家坞金矿同处于一条北东向成矿带上。大丘田地区地质构造条件有利,北东向分布的玄武岩带造就了该区得天独厚的优势,规模巨大成带分布的地球化学异常,分布众多的矿点矿化点特别是近年发现的大丘田金矿点,都充分表明了大丘田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4.
大平山铜矿毒砂单矿物扫描电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少华  汪斌  徐兆文 《江苏地质》2012,36(2):119-128
大平山铜矿床位于南京市江宁区横溪镇西侧,矿石中有用组分除铜以外,还伴生有As、Zn、Ag、Au、Co和Ni等元素,其中As元素质量分数较高,局部达0.2%~0.9%。通过显微观察和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发现大平山铜矿矿石中As元素主要以硫化物形式,呈毒砂独立矿物以自形—半自形粒状、他形粒状赋存于矿石中。赋存方式主要为:以独立矿物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局部呈条带状和中等稠密浸染状分布于矿石中;以交代方式与黄铁矿和黄铜矿共生于矿石中,但毒砂形成晚于黄铁矿和黄铜矿。  相似文献   
35.
广西田林县八渡金矿床主要产于辉绿岩侵入体中,广泛发育乳白色石英网脉,蚀变辉绿岩体即为金矿体,具有硅化、粘土化、碳酸盐化和硫化物化等卡林型金矿热液蚀变特征。本文采用电子探针(EPMA)背散射电子图像(BSE)、波谱(WDS)和能谱(EDS)分析技术,对该矿床原生矿石中含金硫化物显微岩相学结构以及主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金主要是以不可见化学结合态金(Au+)的形式赋存于含砷黄铁矿和毒砂之中。含金硫化物与热液交代形成的金红石密切共生,并保留含钛铁辉石或钛铁矿等矿物的假象,金红石的形成是辉绿岩中含钛铁辉石或钛铁矿热液蚀变的产物,含金硫化物形成所需要的Fe来自辉绿岩中含钛辉石或钛铁矿等矿物的溶解,Fe的硫化物化过程是导致含金硫化物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6.
湖南及类似地区的金矿床,金高度富集在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中.这些载金的硫(砷)化物具有各自特征性的标型.由于黄铁矿、尤其是毒砂中的金大多属于质点小于0.1 μm的不可见金,不仅在光学显微镜下无法找到,即使利用电子探针和在高倍电镜下进行金的特征X射线扫描亦未发现金矿物富集区.由此引起了这类矿物中的金是呈超微细粒形式存在,还是以类质同像存在于其矿物晶格中的不同看法.所以,研究黄铁矿和毒砂的标型特征,查明金的赋存状态,对金的利用十分重要.经有关矿床多项实验研究及选矿试验结果,认为黄铁矿与毒砂中的不可见金,除次显微金外主要应为“纳米金”(矿物金),而非晶格金(结构金).  相似文献   
37.
对巴隆岩金矿成矿地质背景、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其控矿因素等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区内矿体与NWW向断裂关系密切,NWW向昆中主断裂为矿床的导矿构造,NWW向F1断裂为矿床的配矿构造,矿区内F2,F3,F4,F5等NWW向次级断裂为矿床的容矿构造;尤其是在拐弯或膨胀处;强烈的印支期岩浆活动,剧烈的构造运动为金元素的活化、迁移、富集、沉淀提供了通道和成矿空间;矿石类型主要为构造蚀变岩型;重砂矿物标志、地貌标志、颜色标志、气味标志、化探异常标志等是该区的主要找矿标志。结合区域上成矿背景分析认为该矿区有着良好的找矿前景,并建议对矿床深部及外围做进一步工作。  相似文献   
38.
含金矿物中金及微量元素的质子探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建军  周世俊 《岩矿测试》1999,18(4):284-287
利用质子探针对黄铁矿、毒砂、人工合成矿物中的Au、Cr、Mn、Cu、As、Pb微量元素进行了分析,实验表明,质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可测定痕量金及其它微量元素;不同矿物中金的检出限不同,黄铁矿中Au的检出限3μg/g,毒砂中Au的检出限为30μg/g。  相似文献   
39.
40.
张生华 《地质实验室》1995,11(5):309-313
留龙金矿床中,大部分金以显微金的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和毒砂中,银主要以独立矿形式存在。方铅矿是银的最主要载体矿物。不同矿化阶段的矿石中,金银含量高低与载体矿物的生成世、晶形、粒度和微量隙发育程度有关。Ag和Sb元素有关,与As无明显关系。As是Au的标型指示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