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87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黔东南石英脉型金矿毒砂Re-Os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黔东南石英脉型金矿床是雪峰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但对该区成矿理论的认识,特别是在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时代以及成矿动力学背景的认识上仍存在很大分歧.本次研究分别对该区两个主要金矿床(平秋、金井)的载金矿物——毒砂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研究.测试结果表明,平秋金矿蚀变岩型毒砂等时线年龄为400±2...  相似文献   
12.
贵州苗龙金矿床毒砂中金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苗龙矿区赋矿地层为寒武系上统三都组灰岩和泥灰岩,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矿体主要赋存于东西向Fm1、Fm14断裂中。矿床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个期次,即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毒砂为热液成矿期主阶段重要产物之一,主要呈菱形体、针状、柱状及放射柱状集合体产出。通过对毒砂进行电子探针分析及面扫描分析,结果表明毒砂中主成分稳定,w(Fe)为32.47%~35.71%,平均34.05%;w(S)为21.01%~26.38%,平均为23.13%;w(As)为38.50%~44.73%,平均为41.86%。其成分(FeAs0.80S1.17~FeAs1.02S1.21)明显偏离理论毒砂的成分(FeAs1.12S1-x≤|0.13|),具有富硫亏砷等低温热液特征。毒砂含金性较好,w(Au)为0.05%~0.14%,平均为0.06%。面扫描图像中,Au元素分布均匀,说明Au主要以晶格金(固溶体金)形式存在于毒砂中。  相似文献   
13.
川西北地区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主要产于具轻微变质的沉积岩地层中;矿石中除见极少中一细粒显微状自然金外,金主要呈超(次)显微状赋存于含金矿物中;矿石中与黄铁矿、辉锑矿、雄黄等紧密共生的毒砂,呈针状和梭状,低显微硬度,矿物成分以富硫高铁贫砷,并含金贫银及多种杂质元素。成分复杂的含金低温型毒砂,为寻找该类型金矿的标志矿物之一,并具有成因标型意义。  相似文献   
14.
金矿床中毒砂的标型特征和地球化学行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氧化亚铁硫杆菌与毒砂相互作用的阶段性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毒砂的生物氧化和化学氧化两组对比实验,并对反应35d的溶液化学、固相产物成分和矿物表面元素化合态变化进行了分析,以说明氧化亚铁硫杆菌(A.ferrooxidans)与毒砂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毒砂的生物氧化过程随A.ferrooxidans菌生长规律分为三个阶段:(1)反应前7d,生物氧化作用还很弱,以自然氧化反应为主;(2)反应8~21d,生物氧化反应开始发生,细菌进入迟缓生长期;(3)反应22~35d,细菌处于对数生长期,生物氧化作用强烈。由离子浓度变化规律反映,前两个阶段生物氧化速率低于化学氧化,第三阶段起生物氧化速率高于化学氧化。细菌生长受溶液累积的As抑制,A.ferrooxidans菌能促进As和Fe形成砷酸铁沉淀,以降低As的抑制作用。毒砂表面高价态元素的比例随细菌生长和溶液Fe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生物氧化第三阶段毒砂表面高价态元素的比例高于化学氧化。氧化过程中毒砂表面覆盖中间氧化产物S^0和As2S3沉积层,对比化学氧化,Aferrooxidans菌能不断把Fe^2+氧化成Fe^3+,促进毒砂表面中间产物氧化,并间接氧化毒砂。  相似文献   
16.
辽宁盖县猫岭金矿床毒砂的矿物学研究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盖县猫岭金矿床以毒砂和磁黄铁矿为主.毒砂可划分为大颗粒毒砂、细脉状及毒砂石英脉中的毒砂和细粒浸染状毒砂三种性状.毒砂与金矿化密切相关.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矿区毒砂为“硫”毒砂,形成于中低温条件、中深部位.毒砂中δ~(34)S值同辽河群的δ~(34)S相一致,表明毒砂中的硫来源于辽河群.毒砂矿物标型特征指示矿床成因  相似文献   
17.
位于高要市境内的河台金矿床是目前广东省最大的金矿床,被普遍认为是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床。为了进一步认识金矿床的成矿环境,对采自河台矿区高村矿段的矿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利用电子探针(EPMA)分析了矿石中毒砂、绿泥石和闪锌矿等矿物的成分。通过矿物温度计计算,毒砂的形成温度在330℃左右,绿泥石的形成温度集中在230~250℃之间,闪锌矿的形成温度在205~230℃之间,可能分别代表成矿早、中、晚期的温度;结合前人包裹体测试结果,推测河台金矿床成矿温度可能在205~250℃之间,属于中低温热液矿床。而糜棱岩的形成温度可能在300~500℃之间,明显高于金矿床的形成温度,因此,河台金矿床可能是动力变质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在热液期又发生脆性变形,并伴随含矿热液活动,最终导致成矿。在成矿过程中,绿泥石和闪锌矿是随着温度降低而相继连续产出的。在此过程中硫逸度也在不断降低,表现出比较宽泛的特征,lgf(S2)可能介于-20~-1,lgf(O2)可能介于-50~-30。  相似文献   
18.
毒砂是老柞山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早期与晚期成矿作用形成的毒砂 ,其热电性具明显差异 :早期毒砂热电系数为正值 ,平均 2 5 0 .3μV /℃ ,P型导电 ;晚期毒砂热电系数为负值 ,平均- 2 16 .9μV /℃ ,为N型导电。通过对不同成矿期以及同一样品中不同导型毒砂的热电性特征与成分关系的研究得出 :毒砂的热电性特征由As、S相对含量决定 ,若为富As型毒砂 ,则为P型导电 ,若为富S型毒砂 ,则为N型导电。  相似文献   
19.
20.
新疆齐求Ⅰ金矿床毒砂及其在金的成矿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义兴  胡大干 《矿物学报》1993,13(3):277-281
所研究的毒砂形成两个成矿阶段。成矿前阶段的毒砂具有颗粒粒大、裂隙发育和明显的成分环带等特征。成矿前的裂隙为金的迁移和沉淀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成矿期阶段的毒砂颗粒细小,无成分环带。根据形态、分布规律和成分特点,成矿期毒砂可划分为两个世代:早期的,自形程度高,无明显成分异常;晚期的,他形晶,含砷低。毒砂的特性反映了金的成矿作用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