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15篇 |
免费 | 2264篇 |
国内免费 | 346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7篇 |
大气科学 | 1038篇 |
地球物理 | 853篇 |
地质学 | 10947篇 |
海洋学 | 1016篇 |
天文学 | 216篇 |
综合类 | 795篇 |
自然地理 | 5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3篇 |
2023年 | 495篇 |
2022年 | 554篇 |
2021年 | 648篇 |
2020年 | 594篇 |
2019年 | 533篇 |
2018年 | 454篇 |
2017年 | 429篇 |
2016年 | 487篇 |
2015年 | 532篇 |
2014年 | 721篇 |
2013年 | 579篇 |
2012年 | 626篇 |
2011年 | 663篇 |
2010年 | 582篇 |
2009年 | 549篇 |
2008年 | 511篇 |
2007年 | 480篇 |
2006年 | 458篇 |
2005年 | 433篇 |
2004年 | 393篇 |
2003年 | 369篇 |
2002年 | 433篇 |
2001年 | 416篇 |
2000年 | 372篇 |
1999年 | 349篇 |
1998年 | 332篇 |
1997年 | 297篇 |
1996年 | 298篇 |
1995年 | 299篇 |
1994年 | 280篇 |
1993年 | 275篇 |
1992年 | 316篇 |
1991年 | 294篇 |
1990年 | 257篇 |
1989年 | 207篇 |
1988年 | 79篇 |
1987年 | 39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6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3篇 |
1974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莲花山斑岩型钨-金矿床蚀变类型可以分作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和青盘岩化。矿化表现为黑钨矿化、白钨矿-硫化物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及黄铁矿化。蚀变在水平和垂向上具有分带性。由内向外由钾化向云英岩化、叠加蚀变带、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青盘岩化转化。由浅向深,钾化增强,云英岩化减弱,被叠加蚀变带和绿泥石化及绢云母化所代替。矿化由内向外表现为由黑钨矿化向白钨矿化、多金属硫化物矿化、黄铁矿化转变,由浅向深由钨矿化转变为金矿化及多金属硫化物矿化。与典型斑岩型矿床蚀变分带对比,莲花山斑岩型矿床不同原岩类型蚀变特征变化较大,矿化则表现出富钨、金贫铜及钨金共同产出的特征。 相似文献
43.
44.
扬子陆块西缘晚中元古代地质演化史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本文选择以扬子西缘元谋杂岩中一套二长花岗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等综合研究,为认识和理解扬子西缘晚中元古代地质演化提供支撑。两件元谋二长花岗岩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086±10 Ma(MSWD=1.4,
45.
46.
东昆仑夏日哈木地区首次发现了早泥盆世二长花岗岩,对其开展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进一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地质背景.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412.1±5.7)Ma(MSWD=0.95),形成于早泥盆世早期;岩石为过弱铝质亚碱性花岗岩,富SiO2(含量为71.41%~72.46%)、K2 O(含量为5.27%~6.16%),贫Fe2O3(含量为1.86%~2.05%)、P2O5(含量为0.08%~0.12%),富集轻稀土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微量元素蛛网图上可以看出,岩石明显富集Rb、Th、Zr、Hf,强烈亏损Nb、Sr、P、Ti、Ba.夏日哈木地区二长花岗岩属于I型花岗岩,其源岩可能由幔源岩浆底侵加热下地壳岩石致其部分熔融而形成,处于由同碰撞向后碰撞转换的构造环境,说明东昆仑夏日哈木地区在早泥盆世早期已进入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47.
一、引言圣维南方程组通常被用来描述河渠中的非恒定的流动,对应于动量方程的不同形式与连续方程的组合,则可得到动力波,惯性波、扩散波和运动波等不同洪水波模型。动量方程中保留所有的项,即得通常所说的动力波,本文称为全方程情形,亦指除惯性 相似文献
48.
TGS-1型工程钻机的变速箱设计天津探矿机械总厂王毅变速箱是钻机的关键部件,变速箱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钻机的使用效果及寿命。所以,在其设计中能否综合考虑各种工况,参考国内钻机的使用情况,集各家之长,突出自已的特点,是衡量钻机设计水平的一个标准。以下仅就变... 相似文献
49.
50.
为研究中国北方陆相盆地红层-黑色岩系对砂岩型铀成矿的制约,文章研究了国内外红-黑岩系与砂岩型铀矿赋存岩层的时空关系,筛选了10万余m岩心钻探资料,选择准噶尔、鄂尔多斯和松辽盆地这3个典型产铀盆地,通过编制盆地钻孔柱状图、典型地区连井剖面图及关键岩层的地球化学测试等方法,对红-黑岩系和砂岩型铀矿的赋存岩层进行了垂向、横向上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发现:北方陆相盆地自西向东铀矿赋存地层的时代由中侏罗世过渡到晚白垩世;晚中生代至少存在6次大规模的富氧红层沉积事件:Ⅰ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期(BathonianOxfordian),Ⅱ早白垩世早中期(Berriasian-Barremian),Ⅲ早白垩世中期(Barremian),Ⅳ晚白垩世早期(Cenomanian),Ⅴ晚白垩世中期(Coniacian)和Ⅵ晚白垩世晚期(Campanian)。其中第Ⅰ、Ⅴ和Ⅵ期红层之下沉积了时代相近的黑色层,与之构成"红-黑岩系"的沉积结构,是北方砂岩型铀成矿的3个重要层位。典型盆地内地球化学表明,红层与黑色层的B、Sr和Cu元素含量及Fe~(2+)/Fe~(3+)、B/Ga、Sr/Cu和FeO/MnO比值具有明显的差异,结合黑色岩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碳屑、油斑和红层中碳酸盐岩的发育,认为红层为相对较强氧化环境,黑色层为相对较还原环境。连井剖面资料显示红层、黑色层与砂岩型铀矿空间关系密切,铀矿多产于红层与黑色层之间过渡带上,呈板状矿体赋存于灰色、绿灰色砂岩和细砂岩中。一般红层与黑色层垂向距离超过500 m不利于成矿。晚中生代陆相盆地内耦合产出的黑色岩系和红色岩系是古沉积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变形成的垂向分带,前者为铀矿物质沉淀提供了"障",后者为表生流体溶解铀矿提供了"场"。文章初步提出了红-黑岩系垂向环境变化制约着北方陆相盆地砂岩型铀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新认识。这些认识不仅对砂岩型铀矿成矿环境、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更对目前正在开展的砂岩型铀矿勘查工作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