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应用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60个站逐月气温观测资料以及74项环流特征量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资料、TAO实测资料以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提供的OI-SST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诊断方法,对2011/2012年我国冬季的天气状况,以及大气环流异常及其对我国气候产生影响的可能机理进行了分析,为我国气候变化预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1/2012年我国冬季(DJF)出现异常寒冷的天气状况可能与2011/2012年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冷异常最大值出现在中部太平洋的La Nia事件(简称中部型La Nia事件)的爆发存在一定联系。赤道太平洋海表温度的异常分布对北半球大气环流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它直接影响着赤道地区Walker环流和Hadley环流的异常,导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偏弱、偏东。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对冬季的经向环流产生重要影响,最终导致我国2011/2012年冬季出现冷冬现象。  相似文献   
92.
气候变化背景下新疆北部2009/2010年冬季雪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新疆北部43个气象观测站资料,引用异常气候事件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判别标准,定量分析了2009/2010年冬季新疆北部的异常气候特征,总结了这一阶段的降水、气温的极端事件特征。分析表明,新疆北部2009/2010年冬季降水量大,积雪厚,积雪时间长,气温变化幅度大,多种表征降水和积雪的气象要素突破历史极值;极端事件发生频次高、范围广,极端冷事件与暖事件并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尺度背景下出现降雪如此大、积雪如此厚、灾害如此重的极端气候事件,在新疆实属罕见,这也凸显了极端气候事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93.
云南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是我国破坏性地震频繁发生、地震灾害特别严重的省份之一. 2011年云南地震活动频繁,地震灾情较重.201 1年对云南造成灾害的破坏性地震共4次(1次为邻近中国边界的缅甸地震),最大地震为3月24日缅甸7.2级地震.  相似文献   
94.
近50年华北干旱的年代际和年际变化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70,自引:11,他引:59  
利用194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及月平均位势高度、风、温度、垂直速度等物理量和中国气温、降水资料,分析近50年中国华北地区干旱的年代际、年际变化及其环流特征,并探讨1999和2000年华北地区持续干旱环流型及其成因.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北地区降水持续偏少,干旱强度有所增加,这与夏季200 hPa矢量风距平场亚洲中纬度西风环流加强,850 hPa风矢量距平场中国东部110~120°E范围内偏南气流比气候平均状况偏弱有关.夏季华北降水偏少的一种主要大气环流型是:500hPa位势高度场上40~50°N的欧亚大陆位势高度偏高并叠加欧亚(EU)遥相关型,华北大部分地区受高压控制.1999和2000年夏华北地区持续严重干旱的主要环流特征是:亚洲大陆高压持续发展、长期维持并相当稳定,华北地区上空受闭合暖性高压控制,高空暖性高压气流强烈下沉,引起空气绝热增温,近地面感热增加使得干旱区气温升高,下垫面非绝热强迫作用与大陆暖高压加强形成正反馈过程.  相似文献   
95.
参考当前判定暖冬和冷冬的标准,结合咸宁市冬季气候的实际情况(包括冬季农作物受冻害情况和人体感觉舒适度),给出了咸宁市冬季气候类型(暖冬、冷冬)的具体划分标准,以利于公众服务的需要。  相似文献   
96.
The recent decline in the Arctic sea ice has coincided with more cold winters in Eurasia.It has been hypothesized that the Arctic sea ice loss is causing more mid-latitude cold extremes and cold winters,yet there is lack of consensus in modeling studies on the impact of Arctic sea ice loss.Here we conducted modeling experiments with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 5(CAM5) to investigate the sensitivity and linearity of Eurasian winter temperature response to the Atlantic sector and Pacific sector of the Arctic sea ice loss.Our experiments indicate that the Arctic sea ice reduc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Siberian High,exciting the stationary Rossby wave train,and weakening the polar jet stream,which in turn induce the cooling in Eurasia.The temperature decreases by more than 1°C in response to the ice loss in the Atlantic sector and the cooling is less and more shifts southward in response to the ice loss in the Pacific sector.More interestingly,sea ice loss in the Atlantic and Pacific sectors together barely induces cold temperatures in Eurasia,suggesting the nonlinearity of the atmospheric response to the Arctic sea ice loss.  相似文献   
97.
穆松宁  周广庆 《大气科学》2012,36(2):297-315
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冰雪资料中心 (The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 提供的卫星反演积雪资料和ERA40土壤温度再分析资料, 采用相关分析, 对欧亚北部冬季新增雪盖面积 (冬季TFSE) 与我国夏季气候异常关系的可能物理途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春夏季陆面季节演变异常是上述“隔季相关” 的重要纽带: 当冬季TFSE偏大时, 欧亚北部大范围积雪—冻土自西向东、 由南向北的融化进程明显减慢, 受其影响, 至夏季, 东亚中高纬区积雪和地表冻土的融化异常强烈, 土壤温度明显偏低, 这种夏季陆面异常可能通过自身的冷却作用, 通过加强东亚中高纬异常北风对东亚中纬区夏季变冷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乃至与我国江南夏季降水异常产生关联; 冬季TFSE偏小时相反。分析表明, 冬季TFSE信号在东亚中高纬局地的春季积雪—冻土融化过程中被加强, 并在夏季达到显著。  相似文献   
98.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三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99.
100.
1995年第三季度,全球地震活动为显著的高水平,其活动强度与第二季度相近,智利北部近海和所罗门群岛先后发生Ms7.7以上大地震,时间仅相隔半月。墨西哥和缅甸中国边界附近分别发生7.2级地震。全球各大地震带呈现全面活跃的局面。亚欧带东段地震活动强于西段,未来亚欧带也有可能出现Ms7.7以上地震,以发生于西段较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