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37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21.
中国西北夏季降水量与500hPa纬偏场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栋梁  姚辉 《气象》1995,21(11):22-26
选取中国西北5省区(陕、甘、宁、青、新)具有代表性的、分布相对均匀的129个测站、1959-1989年6-8月总降水量资料,利用EOF方法进行分解。以特征向量和载荷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将中国西北夏季降水量场分布5种空间分布型,从不同方面反映其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2.
中国冷冬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2008年1月中国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对南方的交通、通讯和输电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研究冷冬的兴趣.气候资料表明,这个冬季的温度负距平可能接近或小于冷冬的标准(-1.5℃),远低于寒冬的标准(-2.5℃).但是,这是1977年以来最冷的冬季.近千年的资料表明,寒冬之后,夏季在中国出现东部多雨或北方多雨的概率会超过气候值.温度分布的EOF分析表明,2008年1月的温度变化可能是年际变化的反映,因此,未来短时间内再次出现这种类型冷冬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3.
24.
中国大陆东南缘地震接收函数与地壳和上地幔结构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2008—2011年,分别在中国大陆东南缘沿海和内陆两条NE向剖面上进行了宽频地震观测,利用记录到的远震波形资料提取得到1446个远震P波接收函数,用H-κ叠加扫描和CCP偏移叠加方法研究了中国大陆东南缘地壳及上地幔过渡带的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合固定台网25个台站的H-κ结果,获得中国大陆东南缘(福建地区)地壳厚度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减薄的图像:地壳从闽西北山区的33 km减薄到厦门沿海一带的29 km以下,平均地壳厚度为31.3 km,具有陆地向洋壳过渡的特征;地壳泊松比从内陆到沿海显示出分带特征,闽中西部内陆地区小于0.26,沿海地带高于0.26,且在断裂带的交汇区域表现为相对异常高值.地壳上地幔顶部(0~2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结果显示闽江断裂等NW向断裂深切Moho界面,在断裂两侧Moho面急剧抬升或下沉,产状改变,这些特征向内陆地区逐渐变得不明显.闽江等NW向断裂对研究区地壳厚度、地震等有明显控制作用.上地幔尺度(300~700 km)的CCP偏移叠加成像,未见410 km和660 km速度间断面突变和起伏异常,其绝对深度略大于IASP91模型的,上地幔转换带厚度正常(250±5 km),表明中国大陆东南缘上地幔转换带未受欧亚与菲律宾板块碰撞的明显影响,推断中国大陆东南缘及台湾海峡下方不存在俯冲板块,或俯冲前缘未扰动到410 km的深度.  相似文献   
25.
冬季北极涛动和华北冬季气温变化关系研究   总被引:33,自引:6,他引:33  
利用北极涛动指数(AOI)、NCEP/NCAR40a再分析资料中的海平面气压(SLP)、850、500、200hPa等压面高度场资料及中国160站月平均气温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华北冬季气温和冬季北极涛动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有着显著相关,特别是在年代际尺度上关系尤其密切。华北在20世纪70年代初以前为持续冷冬,80年代中期之后变为持续暖冬,其间相对正常,而冬季北极涛运指数亦存在类似的3个阶段,冬季北极涛动高(低)低数年,华北地区为暖(冷)冬年。其原因在于,北极涛动在于对流层低层和高层都可激发类似EU遥相关型的异常,通过影响西伯利亚高压和东亚大槽影响华北地区气温。强(弱)涛运年大气环流具有弱(强)东亚冬季风特征,西伯利亚高压减弱(增强),亚洲大陆地面东北风减弱(增强),高空东亚大槽减弱(增强)。  相似文献   
26.
李晓燕 《气象》1997,23(4):20-23
1996年,全球平均气温低于1995年,但从总体上来讲,气候仍比常年偏暖,是80年代以来连续出现的第11个暖年。1995/1996年冬季,中高纬度地区经向环流旺盛,欧洲、北美东部出现异常冷冬,许多地区遇到数十年未见的风雪严寒;前几年的大范围持久干旱已大大减弱或完全解除,高温热浪的强度与范围也明显少于上年。而洪涝却十分频繁,各洲洪水不断,亚洲尤为严重。北大西洋飓风继去年达50年来最多之后,今年仍十分活跃。这些气候特点,可能与1995/1996年赤道太平洋大气状况由长达5年之久的暖位相特征转变为冷位相有关。  相似文献   
27.
莺歌海盆地周边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莺歌海盆地周边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综合分析表明,该舅地形成和演化构造应力场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古新世末至早渐新世印支地块快速向南东方向挤出,同时伴随着地块的顺时针旋转运动。第二阶段,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运动逐渐减弱,华南地块整体仍然相对稳定。莺歌海盆地处于左旋剪切状态。第三阶段,中、晚中新世随着印度地块逐渐楔入欧亚板块内部,印支半岛的挤出运动进一步减弱。至中中新世末,华南地块整体开始挤出。第四阶段,上新世一第四纪印支地块相对稳定,华南地块挤出运动继续进行,两地块间的相对运动呈右旋剪切运动。莺歌海盆地新生代的构造应力场演化受太平洋板块、印度与欧亚板块之间相互作用控制。其中,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所导致的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相对运动,是决定莺歌海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8.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tatistical linkage between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the preceding spring Eurasian snow water equivalent (SWE), using the datasets of summer rainfall observations from 513 stations, satellite-observed snow water equivalent, and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variables i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79 to 2004. The first two coupled modes are identified by using the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method. The leading SVD mode of the spring SWE variability shows a coherent negative anomaly in most of Eurasia with the opposite anomaly in some small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The mode displays strong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superposed on an interdecadal variation that occurred in the late 1980s, with persistent negative phases in 1979--1987 and frequent positive phases afterwards. When the leading mode is in its positive phase, it corresponds to less SWE in spring throughout most of Eurasia. Meanwhile, excessive SWE in some small area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summer rainfall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ends to be increased, whereas it would be decreased in the up-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In recent two decades, the decreased spring SWE in Eurasia may be one of reasons for severe droughts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and much more significant rainfall events in South and Southeast China. The second SVD mode of the spring SWE variability shows opposite spatial variation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Eurasia, while mos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are in phase. This mod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s with the succeeding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that is, less spring SWE in western Eurasia and excessive SWE in eastern Eurasia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te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and Northeast China.  相似文献   
29.
采用计算距平积温的方法 ,对桂林 195 7- 1999年冬季各月的旬平均气温进行统计 ,确定冷、暖冬年的标准 ,找出 7个暖冬年 ,9个冷冬年 ,并对这些年冬季的环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找出造成桂林冷冬或暖冬的主要环流特征  相似文献   
30.
陈学忠  李艳娥  王恒信 《地震》2014,34(1):34-40
根据欧亚地震带7级以上地震释放能量与全球7级以上地震释放总能量之比,利用χ2检验方法对欧亚地震带地震活动增强与中国大陆地区7级以上地震发生的关系进行了统计检验。结果表明,当出现欧亚带年地震释放能量比高于50%且有8级以上地震发生时,其后3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将有发生多次7级以上地震或8级地震的可能性,这个关系在10%的显著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