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28篇 |
免费 | 629篇 |
国内免费 | 67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36篇 |
大气科学 | 345篇 |
地球物理 | 403篇 |
地质学 | 1851篇 |
海洋学 | 452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275篇 |
自然地理 | 2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117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79篇 |
2020年 | 122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120篇 |
2016年 | 113篇 |
2015年 | 133篇 |
2014年 | 180篇 |
2013年 | 177篇 |
2012年 | 196篇 |
2011年 | 220篇 |
2010年 | 173篇 |
2009年 | 193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60篇 |
2006年 | 151篇 |
2005年 | 123篇 |
2004年 | 102篇 |
2003年 | 102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96篇 |
2000年 | 88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68篇 |
1997年 | 51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4篇 |
1993年 | 25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1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4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8篇 |
1977年 | 7篇 |
1976年 | 10篇 |
1975年 | 4篇 |
1974年 | 8篇 |
1959年 | 3篇 |
194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0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3月3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湖南代表团第一次全团会议召开。按法律规定,代表团讨论通过了准备以代表团名义向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支持湖南株洲市 相似文献
92.
利用测井曲线绘制煤岩层真厚对比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拟合测井数据,并使用新的采样间隔对其进行采样,将采样数据映射到真厚的钻孔柱状图上,从而绘制出真厚对比图。实际编程中,为保证其拟合精度及计算效率,实际采用的计算步长一般为本层厚度加上下扩展10m。选择采样间隔时,可对测井曲线进行抽稀,以减小数据占用的空间。该方法的使用解决了长期以来地质与测井对比图工作分离、结论出现差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3.
花岗质次火山岩的成因类型及成矿专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花岗质火山岩具不同的成因类型相似,自然界也存在着不同成因类型的次火山岩。后者与三大成因类型花岗岩相对应,亦可分为壳型次火山岩,过渡型次火山岩和幔型次火山岩三类。亮型次火山岩主要与U、REE,W、Sn、Nb、Ta等矿产有关系,属花岗岩矿床系列。过渡型次火山岩主要与Cu、Pb、Zn、Ag、Au有关,并伴有W、Sn成矿、属斑岩矿床系列。幔型次火山岩主要与黄铁矿型Cu、Pb、Zn多金属矿化有关,属海相火山岩矿床系列。 相似文献
94.
论中国大陆复杂和混杂的碰撞带构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大陆碰撞带是以结构复杂、形成过程复杂和物质成分趋于混杂为主要特征的。在构造特征上 ,表现为由构造岩片和混杂岩带所组成 ,形成扇状褶皱和对冲型逆掩断层。在剖面上常形成楔状(鳄鱼式 )构造 ,在平面上可构成嵌入构造 ,它们其实是两个板块在碰撞过程中互相挤压、缩短与穿插的、一个统一的三维共轭剪切断裂系统中的不同表现形式。绝大多数中国大陆碰撞带都不是一次形成的 ,而是经历了多期次、活动性质各不相同的、复杂的形成过程。为了进一步提高碰撞带的研究水平 ,应该把碰撞带及其两侧的板块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研究 ,应该大力加强碰撞带周邻板块的沉积古地理、生物古地理、古地磁学、地球化学和构造变形、变位资料的系统研究。碰撞作用时期是元素、岩石和构造单元趋于混杂的时期 ,而不是有利于元素、物质的分异和富集。碰撞带的主碰撞期形成的矿床是十分有限的。笔者推测有 4种类型的矿床可能将成为西部古碰撞带地区找矿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95.
迭山西北部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 属西秦岭山脉的西段. 在海拔3 700 m以上保存有类型较为齐全的冰蚀地形(冰斗、刃脊、U形谷、悬谷、粒雪盆、鲸背岩与基岩磨光面等)与冰碛地形(侧碛垄与终碛垄). 采用野外考察、遥感影像解译与填图等方法对该区的冰川地貌分布及其特征进行了探讨. 基于研究区冰川地形分布与特征, 结合青藏高原现代的抬升速率、邻近山地冰川地形的年代学资料以及其他古环境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 该区的古冰川发育于末次冰期, 末次冰期最盛期是其最主要的形成期. 冰川最盛时面积约38 km2, 为具有暖底性质的冰帽冰川. 相似文献
96.
2010年7·27四川汉源二蛮山滑坡-碎屑流特征与成因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10年7月27日凌晨4时许,四川省汉源县万工乡二蛮山发生大规模滑坡,约48×104m3的强风化玄武岩体,在前期降雨的影响下高位高速滑出,随即解体转化为碎屑流,沿沟谷高速运动,沿途不断携卷和铲刮堆积于沟床及两侧斜坡的表层松散物质,使滑体的体积和含水量不断增大。当运动到沟谷中段时,因沟道在此向右偏转,在强大的惯性力作用下,部分碎屑流体冲向左岸斜坡,将居住于此的双合村一组5户村民房屋掩埋,造成20人失踪;另一部分碎屑流体继续沿沟谷高速运动近1.4km才最终停止。约30m in后,堆积于沟谷中段深切沟道内的滑坡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再次启动,形成二次滑坡。二次滑坡缓慢蠕滑流动数小时,最终到达万工新集镇,将部分房屋推倒掩埋,造成92户房屋受损、1500人被迫紧急转移。本文在对灾害现场进行详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现场测绘、颗分试验、航拍等手段,对二蛮山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对滑坡发生及成灾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滑源区相对突出的地形条件、风化破碎的玄武岩体和有利的结构面组合是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前期降雨期间爆发的泥石流对滑源区坡脚的掏蚀、强降雨的饱水加载作用以及雨水沿陡倾张裂结构面的下渗软化作用,是诱发滑坡发生的直接原因。二蛮山沟谷原为一高频泥石流沟,滑坡发生前并无明显的滑坡迹象,滑坡的发生表现出极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以及高位高速远程运动和危害巨大的特点,同时,主滑坡发生后在短时间内滑坡区再次启动发生二次滑坡,这些现象和特点具有特殊性,也具有典型性,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7.
土石坝动力分析常用的是Wilson-? 积分方法,但该方法用于分析高频问题和大步长问题时精度较低。针对该缺点提出一种改进的二次加速度积分法,该算法与一步二次加速度积分法相比,计算精度不变、稳定性要求容易满足,计算用时大大减少。对算法的基本原理、稳定性及精度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一个土石坝动力分析的算例,验证了该算法的可行性。与常用的Wilson-? 法、Newmark法和中心差分法进行了数值比较。计算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分析高频问题和大步长问题时,计算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98.
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土层压缩变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近十几年来分层标和含水层水位观测资料分析了常州地区土层压缩变形特征,表明承压含水砂层中的压缩变形不容忽视,且含水砂层的压缩变形与弱透水层的粘土、粉质粘土相似,均表现出明显的变形滞后现象.为此从水位与时间关系、土层变形与时间关系和水位与变形关系出发,结合室内试验方法,通过选取常州地区含水层系统中第一、二、三承压含水层以及二、三承压含水层间弱透水层和第三承压含水层下覆弱透水层的原状土样,采用单轴侧限压缩试验,分析了常州地区砂土和粉质粘土的次固结(蠕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常州地区不论是粉质粘土还是砂土,均存在一定的次固结变形,从而启示我们该地区地面沉降模拟中应同时考虑含水砂层的蠕变特性. 相似文献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