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97篇
  免费   1915篇
  国内免费   3114篇
测绘学   760篇
大气科学   518篇
地球物理   1282篇
地质学   8746篇
海洋学   1184篇
天文学   94篇
综合类   720篇
自然地理   422篇
  2024年   78篇
  2023年   341篇
  2022年   407篇
  2021年   430篇
  2020年   342篇
  2019年   450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53篇
  2016年   373篇
  2015年   444篇
  2014年   602篇
  2013年   503篇
  2012年   621篇
  2011年   681篇
  2010年   537篇
  2009年   579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520篇
  2006年   479篇
  2005年   428篇
  2004年   388篇
  2003年   373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363篇
  2000年   352篇
  1999年   319篇
  1998年   307篇
  1997年   258篇
  1996年   226篇
  1995年   232篇
  1994年   233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209篇
  1991年   215篇
  1990年   172篇
  1989年   13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40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6篇
  1974年   6篇
  195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81.
伊-陕斜坡山2段包裹体古流体势恢复及天然气聚集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恢复自烃类生成以来的各个地史时期的古流体势, 有助于正确认识油气藏的分布规律.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太原组—山西组砂岩储层流体包裹体样品的系统分析, 将其油气充注划分为6个期次; 结合埋藏史分析, 确定出6期油气充注发生的时间.在此基础上, 运用流体包裹体pVT热动力学模拟的方法, 获得了6期油气充注的古压力数据, 并计算出伊-陕斜坡山2段6期次天然气充注的古气势, 分析了古气势分布及时空演化规律, 认为区域构造和热史演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 探讨了天然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晚三叠世中期至中侏罗世末期, 山2段储层气势西南高而北部、东北部低, 天然气主要从西南向北、东北向运移; 中侏罗世末期至早白垩世末期, 气势西高东低, 天然气主要由西向东就近运移, 再向北和东北向运移; 早白垩世末至现今, 天然气藏进入聚集与散失的动平衡状态, 形成现今分布特征.榆林及其南部地区是天然气聚集的最有利地带, 其次为神木-米脂地区.   相似文献   
582.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7~5.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83.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在对冷湖七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了冷湖七号构造油气藏形成期次和过程,总结了东、西2个构造高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冷七1井N12层包裹体主要为含烃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均一温度明显分为60~70℃和110~130℃两个峰值区,对应地质时间分别为N21—N22时期和N2末—现今。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N12—N22时期为冷湖七号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②冷湖七号东高点N21气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断控同生隆起—单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次生型断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西高点E3油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同生隆起—双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残留型原生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84.
济阳坳陷古近系多级控砂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济阳坳陷古近系砂体形成和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主要包括:①断陷类型;②构造带类型;③坡折带类型;④体系域类型;⑤沉积相类型。在不同类型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相差较大,在不同规模箕状断陷中发育的沉积体系也具有差异性。同时,断陷类型控制着构造带的发育,构造带类型又决定着坡折带的发育部位,坡折带类型则影响着湖盆沉积体系域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范围,而沉积相类型对砂体的特征具有直接的控制作用。显然济阳坳陷砂岩体的形成和分布遵循“多级控砂”的特征,5种因素共同影响并逐级控制着砂岩体在断陷湖盆中的形成与分布。  相似文献   
585.
本文主要根据二维地震剖面并结合野外露头的分析认为,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是钦防海槽向北西冲断-推覆的前锋断层,断裂两侧的中、古生界在地层层位与厚度上存在明显差异。钦防海西-印支海槽的西界不应是灵山断裂,而应是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基底断裂,其范围远大于现今博(白)—罗(定)—广(宁)断裂与灵山断裂之间的范围。基底断裂为一无根的推覆构造带,其下掩覆了十万大山盆地东南缘的许多区域,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586.
沈中超 《四川地质学报》2022,(3):432-434+451
在公路线路方案研究过程中,“地质选线”是山区公路线路方案研究的重要方向。结合河谷地貌演化规律、浅表生改造、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稳定性评价等,充分掌握线路范围内各种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对路线方案因工程地质问题可能造成的安全风险、投资造价等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典型案例阐明工程地质思维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提出培养工程地质思维的方法,运用科学合理的工程地质思维对工程地质问题提前进行识别及认知,预判方案的可行性,为下阶段工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87.
西准噶尔达拉布特断裂系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588.
邯邢侵入体中幔源超镁铁质岩包体的发现及其矿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589.
黄伟林  薛理辉等 《矿物学报》1990,10(1):1-7,T001
本文利用U-1000型激光拉曼探针成功地测量出单个流体包裹体中H2S、CH4、CO2气体成分,并讨论了包裹体中这些气体的拉曼谱峰位移与包裹体内压的关系,分析了影响激光拉曼探针定量测定包裹体气相成分的取面积和拉曼定量因子因素。  相似文献   
590.
傅德彬 《吉林地质》1990,9(3):50-60
通过对新安含镍基性岩侵入体的岩石学、岩石化学与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它与赤柏松含镍基性岩体是同源、同期、产于不同部位的孪生岩体,一旦有暗色橄榄辉长苏长岩相大量出现,则具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