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246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本文百次研究了山东金伯利岩中橄榄石的产状、含量、大小、世代、形态、颜色、环带、矿物包体、折光率、2V、化学成分、端员组分特征及红外光谱和穆斯堡尔谱特征,并分析研究了橄榄石的成因。指出了无色—浅绿色的、含MgO、Cr2O3、NiO高的橄榄石是找金刚石矿的指示性矿物。  相似文献   
132.
橄榄石晶格优选方位和上地幔地震波速各向异性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福建省明溪幔源包体(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晶格优选方位(LPO)及其晶体弹性刚度系数,计算了地震波速度及其各向异性.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地震波各向异性是由橄榄石塑性流动产生晶格优选方位而引起的.与构造背景有关的VP,Vs1,Vs2和△Vs分布特征表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上地幔物质流动方向(由NWW向SEE)与橄榄石[100]定向排列方向(a轴)和VP最大方向有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3.
响岩代表了陆内火山岩省钠质碱性岩浆最终端的演化产物,揭示其成因机制对认识陆内火山岩省的岩浆演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出露在我国境内西南天山托云中新生代火山岩盆地的响岩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以揭示托云火山岩岩浆系列特征和岩浆演化过程。托云响岩以发育碱性长石、单斜辉石、铁橄榄石和角闪石斑晶为特征,在基质中可见霞石。在地球化学组成上,托云响岩以高的Na2O含量(7.9%~8.6%)和K2O含量(5.2%~6.3%)为特征,∑REE变化范围为408×10-6~470×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明显的Eu异常,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蛛网图上,样品显示出Ba、Sr、P、Ti的负异常和Nb、Ta、Zr、Hf的正异常特征。亏损的Nd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成因与共生的碧玄岩有紧密的成因联系,经MELTS热力学模拟,响岩可由碧玄岩经碱性长石(36%)、单斜辉石(21%)、尖晶石(10%)、铁橄榄石(6%)和角闪石(5%)的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进一步的EC-AFC模拟表明,响岩在形成过程中受到一定程...  相似文献   
134.
刘雷  杜建国  易丽 《地震》2007,27(3):41-49
由于岩石圈俯冲板块内部温度低, 在400km左右的深度橄榄石不发生相变, 低压相的橄榄石便以亚稳态的形式进入更深的深度。 高温高压实验研究表明, 亚稳态橄榄石相变机制以相变形成的超塑性透镜状尖晶石反裂纹破裂为深源地震的触发机制, 能很好的解释深源地震的特征。 亚稳态橄榄石在俯冲带中存在的范围,是制约亚稳态相变机制的重要因素。 然而亚稳态橄榄石在俯冲带存在的范围尚存争议, 不同模型给出结果相差较大, 文中给出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5.
The exsolutious of diopside and magnetite occur as intergrowth and orient within olivine from the mantle dunite, Luobusa ophiolite, Tibet. The dunite is very fresh with a mineral assemblage of olivine (〉95%) + chromite (1%-4%) + diopside (〈1%). Two types of olivine are found in thin sections: one (Fo = 94) is coarse-grained, elongated with development of kink bands, wavy extinction and irregular margins; and the other (Fo = 96) is fine-grained and poly-angied. Some of the olivine grains contain minor Ca, Cr and Ni. Besides the exsolutions in olivine, three micron-size inclusions are also discovered. Analyzed through energy dispersive system (EDS) with unitary analytical method, the average compositions of the inclusions are: Na20, 3.12%-3.84%; MgO, 19.51%-23.79%; Al2O3, 9.33%-11.31%; SiO2, 44.89%-46.29%; CaO, 11.46%-12.90%; Cr2O3, 0.74%-2.29%; FeO, 4.26%- 5.27%, which is quite similar to those of amphibole. Diopside is anhedral f'dling between olivines, or as micro-inclusions oriented in olivines. Chromite appears euhedral distributed between olivines, sometimes with apparent compositional zone. From core to rim of the chromite, Fe content increases and Cr decreases; and A! and Mg drop greatly on the rim. There is always incomplete magnetite zone around the chromite. Compared with the nodular chromite in the same section, the euhedral chromite has higher Fe3O4 and lower MgCr2O4 and MgAI2O4 end member contents, which means it formed under higher oxygen fugacity environment. With a geothermometer estimation, the equilibrium crystalline temperature is 820℃-960℃ for olivine and nodular chromite, 630℃-770℃ for olivine and euhedral chromite, and 350℃-550℃ for olivine and exsoluted magnetite, showing that the exsolutions occurred late at low temperature. Thus we propose that previously depleted mantle harzburgite reacted with the melt containing Na, Al and Ca, and produced an olivine solid solution added with Na^+, Al^3+, Ca^2+, Fe^3+, Cr^3+. With temperature d  相似文献   
136.
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是世界第三大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其成因机制一直备受争议。主要成矿模型有以下两种:(1)岩浆通道堆积模型;(2)深部熔离-多次贯入模型。目前,二者均不能较好解释矿区中存在的各种地质现象。本文重点研究矿区橄榄石的特征,借此来探讨"硫化物矿浆"的迁移方式与侵位能力。本次研究在金川矿床中发现了两类橄榄石:LREE亏损型(Ⅰ型)与LREE富集型(Ⅱ型)。其中,Ⅰ型橄榄石为岩浆正常结晶的原始颗粒,常见复杂的成分环带,由原生橄榄石与晶间硅酸盐熔体/不混溶硫化物熔体发生物质交换所形成,继承了玄武质岩浆稀土含量低的特征,广泛分布于各类超基性岩石与矿石中;Ⅱ型橄榄石常见包裹斜方辉石的反序列包含关系,以稀土含量高(~2个数量级)且相对富Mg而显著区别于前者,为辉石堆晶颗粒经流体触发不一致熔融后再结晶形成的橄榄石,多见于硫化物矿石中。金川矿床硫化物矿石中广泛发育的原生富Cl含水矿物(金云母、角闪石、磷灰石)与Ⅰ型橄榄石边部活动性元素含量的剧增,暗示金川矿体形成过程受富Cl流体影响显著。实验岩石学与动力学模拟的新研究进展表明流体的加入可有效推动高密度硫化物的迁移,流体的加入可能是金川硫化物矿浆上侵运移的主要机制。结合硫化物Cu/Ni西高东低的空间演化规律,橄榄石Fo值西高东低的空间变化趋势与晶体粒度西细东粗的分布特征可以推测,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岩浆通道的前进方向为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137.
黑山铜镍硫化物含矿岩体位于中亚造山带南缘北山褶皱带东部,对该岩体的研究有助于正确理解造山带型铜镍硫化物的成矿作用。详细的野外基础地质特征表明黑山矿区仅出露单一的新元古代青白口系地层,无寒武纪地层出露。黑山含矿岩体由早期的方辉橄榄岩、二辉橄榄岩和橄榄辉长苏长岩,以及稍晚期的辉长岩脉组成。黑山岩体位于黑山背斜南翼,其初始产状应为一水平或近水平的岩床状岩体,因后期褶皱作用,岩体发生了倾斜形成现今的产状。黑山岩体中橄榄石Fo值为80.5~87.0,其Ni含量为1070×10-6~3461×10-6。借助"MELTS"软件,我们进一步厘定了黑山母岩浆为高镁玄武岩浆 (12.81% MgO, 10.84% FeO, 430×10-6 Ni)。研究表明,黑山橄榄石的主要控制因素为:1)母岩浆的成分;2)后续新鲜岩浆的补充混合作用;3)硫化物熔离作用;4)晶间硅酸盐熔浆作用;5)橄榄石与硫化物之间发生的Fe-Ni交换。模拟计算表明,硫化物熔离与橄榄石结晶几乎同时发生,橄榄石与硫化物的最小质量比约为20:1。1号矿体及矿化体的橄榄石比4号矿体更富Mg和Ni,并且还呈现非常好的负相关关系,表明这些橄榄石与硫化物发生了不同程度的Fe-Ni交换,而与其发生Fe-Ni交换的硫化物更富Ni以及共生的岩浆更为原始。这很可能是因为黑山岩体形成于开放的岩浆通道系统,早期融离的硫化物与后续的新鲜的硫不饱和岩浆发生反应,使得该类硫化物含量减少但硫化物中的金属元素含量增高从而形成1号矿体及矿化体。  相似文献   
138.
139.
橄榄石流体包裹体中分子水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邵济安  韩庆军 《岩石学报》2000,16(1):127-133
利用激光拉曼和红外光谱测定了内蒙古东部喀喇沁地区玻基橄辉岩橄榄石斑晶中的原生流体包裹体的成分,发现了波长分别为3245~3565cm^-1的液态水和波长为3627的cm^-1气态水的特征峰,而未发现结构水的特征峰,橄榄石的惰性气体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包裹休事的水来源于地幔岩浆,而非混染陆壳水。这一发现,揭示了地幔水可以以流体包裹体的形成赋存在火山岩的矿物斑晶中。  相似文献   
140.
本文研究了橄榄石原位相变实验中加载、加热路径上的相变及其对确定相变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利用文献[1]所给出的退火后先加温后加压,且相对低温条件下实验结果确定出的Ni2SiO4橄榄石相变动力学参数,计算了加载、加热路径上所发生的相变对确定成核率、长大率及相变体积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后先加压后加温,且相对高温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受到加热路径上成核的影响.根据这样的实验数据得到的成核率会明显高于实际温压条件下的成核率.尤其是当多数实验都是高温实验时,根据这些成核率数据所确定的成核率参数会严重偏离其真值,从而严重影响对俯冲带颗粒粒度及俯冲带流变结构的计算.尽管目前有很多关于Mg2SiO4橄榄石长大率的实验数据,也有通过对挤碰物理图像的分析对(Mg0.89Fe0.11)2SiO4橄榄石成核率的估算,但只有文献[2]通过退火后先加压后加温的原位实验得到了Mg2SiO4橄榄石的相变成核率,且属于高温实验.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我们认为亟需补充退火后先加温后加压或相对低温的实验数据以得到正确的地幔橄榄石成核率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