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6篇 |
免费 | 146篇 |
国内免费 | 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篇 |
大气科学 | 49篇 |
地球物理 | 76篇 |
地质学 | 239篇 |
海洋学 | 62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23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18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20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15篇 |
2017年 | 20篇 |
2016年 | 18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15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3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41.
碳酸盐岩微相环境分析及缝洞与油气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质》1995,16(2):33-41,49
以鄂尔多斯东部勘探区为例,将奥陶系碳酸盐岩用微相划分成7种类型,并对各种类型进行了环境分析,进而研究各种岩类孔、缝、洞发育程度及其与油气储集的关系,旨在为该区找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塔里木盆地塔河南岸富满油田超深层奥陶系灰岩地层缝洞型油藏现如今是油田产能建设的核心靶区。研究区储层是受走滑断裂作用控制地层破裂形成的大量溶蚀孔洞,非均质性强。而常规波阻抗反演的低频模型是由层位、断裂和测井数据建立起来的,不能表征储层的断控非均质性。为此,提出以“断裂破碎带相”为约束的迭代反演方法来预测储层,其技术流程是先对原始地震数据进行解释性处理,得到能反映储层断裂破碎带特征的属性体,将其与常规波阻抗反演得到的优质储层空间轮廓数据和初始低频模型进行比例融合,生成新的非均质性低频模型,进而开展多轮次迭代反演。反演结果可真实地刻画非均质储层断裂破碎带特征,10口井的预测吻合率可达92.86%。应用表明,该方法改善了储层预测效果,提高了断控储层的预测精度,有效地支撑了研究区的工作。 相似文献
43.
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络可达性综合评估与对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传统测算可达性的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多层面、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和对比分析。基于时间、经济与重心视角利用可达性模型并结合ArcGIS 空间分析手段探究高铁通车前后沿线城市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利用综合变异系数、层级分析法和改进的哈夫模型分析高铁可达性空间演变特征及规律,构建高铁可达性评价体系并结合熵权法定量评估各高铁可达综合实力。研究表明:京广、京沪可达综合实力最强,沪昆、杭福深次之,沪汉蓉、哈大、青太再次之,郑西、兰新可达实力最弱;全国高铁可达性强弱变化呈明显地带性规律,东、中部高铁可达性强于东北,东北强于西部,纵向高铁强于横向;经济潜力的增加率明显高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的减少率,可达性重心偏移驱使不同等时圈蔓延交叠;高铁以“核心—核心”逐步向“核心—网络”空间链接模式过渡,产生上海、北京、广州、深圳4 个高铁“国家服务中心”,天津、武汉、重庆等6 个“大区域服务中心”,形成“多中心”高铁服务格局以及日益庞大而复杂的高铁特质空间集群;高铁网络影响下的中国区域空间格局的渐变与重塑日趋复杂,“T”型轴带呈现出由空间极化向空间均衡转变,跨城流动性特征突显,加速空间对接与同城化进程。 相似文献
44.
对切缝药包用于岩石定向断裂爆破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对相关爆破参数进行了设计,并利用模型试验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切缝药包的定向断裂控制效果好。现场试验也表明该法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断裂控制爆破技术。最后指明该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5.
46.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储集体类型复杂多样,非均质性强,井间连通关系评价困难. 针对传统静动态方法主观性强、多解等问题,基于三层结构设计,采用地震多属性数据刻画不同类型储集空间,提出改进A*算法搜索符合地质构造的井间连通路径,根据优化目标研究自适应交叉变异概率改进NSGA Ⅲ算法自动获取井间三维沟通路径,细致刻画静态连通情况. 以塔河油田S80单元典型井组为研究对象,实验结果表明改进优化算法能有效提升多目标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自动搜索路径与地震资料分析、示踪剂测试情况基本吻合,能较好反映井间不同尺度缝洞空间配置关系,为缝洞型油藏注水开发阶段指导工作制度调整、提高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7.
柴西地区第三系地层中多发育平行层面缝,通过岩心及荧光显微镜观察并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确定了柴西地区第三系发育平行层面缝岩石自上而下存在2种粘土矿物组合:伊/蒙间层+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伊/蒙间层+绿/蒙间层+(高岭石),粘土矿物占全岩矿物比例介于7%~27%之间,粘土矿物吸附并保存了有机质,这是异常高压、强还原环境、有机质及平行层面缝优势输导体系和强水动力作用多种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48.
砂性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结构受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京地铁一号线穿越砂性地层盾构隧道为研究对象,对管片环施工全过程和稳定期进行了现场系统研究。采用考虑结构与地层相互作用的梁-弹簧模型进行理论计算,探讨了砂性地层中盾尾注浆、土体应力松弛、水压力及拼装方式对管片环土水压力、纵缝张开量、内力等的分布和变化规律的影响,揭示了砂性地层中地铁盾构隧道管片环的结构性能及其与地层的相互作用特性,提出了适用于砂性地层条件下的地铁盾构隧道设计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49.
50.
在岩石板上切割出多条切缝并以石膏填充,将其分为3个构造特征区:A区(断层交汇区)、B区(左行左列岩桥区)、C区(右行左列岩桥区)。采用双轴加压、定点应变、声发射信息系统和实时全息干涉计量方法(激光)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岩样破坏孕育过程中,各个特征区都出现了特大破裂。每个特大破裂发生前定点应变、激光干涉条纹图(应变场)和声发射信息都出现了特征变化。特大破裂的发生有先后,其前兆特征的出现也有先后,并且各区有各自的特点,某些前兆还可能在各区之间交替出现。研究认为,三个区的断层结构性质不同,这就导致了不同的破裂顺序,甚至产生不同的前兆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