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1篇
  免费   1280篇
  国内免费   1718篇
测绘学   849篇
大气科学   2611篇
地球物理   1091篇
地质学   2856篇
海洋学   726篇
天文学   102篇
综合类   615篇
自然地理   2179篇
  2024年   81篇
  2023年   286篇
  2022年   376篇
  2021年   391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224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309篇
  2014年   546篇
  2013年   424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63篇
  2010年   455篇
  2009年   483篇
  2008年   556篇
  2007年   490篇
  2006年   433篇
  2005年   451篇
  2004年   437篇
  2003年   424篇
  2002年   366篇
  2001年   319篇
  2000年   280篇
  1999年   192篇
  1998年   241篇
  1997年   191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89篇
  1994年   148篇
  1993年   120篇
  1992年   101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73.
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小华  余世孝 《山地学报》2003,21(5):521-528
3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使得植被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应用成为可能。早期的植被图没有涉及到高度维和时间维,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有必要建立一种基于时空的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它的组成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处理模块DPM、数据存取模块DAM、植被分析模块VAM和交互显示模块IDM,可用于植被的时空分析、三维景观显示、植被—地形—气候关系研究以及植被综合管理等方面,特别适合于山地植被的研究。多维植被信息系统具备立体直观的用户友好界面和强大的时空数据处理能力,并可通过数据库和网络进行资源共享,使植被研究和管理自动化、无纸化,其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74.
青藏公路铁路沿线生态系统特征及道路修建对其影响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陈辉  李双成  郑度 《山地学报》2003,21(5):559-567
根据2001—08和2002—08月野外调查数据及2001年1:100万中国植被图、1996年1:400万青藏高原植被区划图和2000年青藏铁路沿线自然保护区分布及功能区界调整图,以青藏公路铁路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VIEW和ARC/INFO软件研究青藏公路铁路建设对沿线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结论如下:①青藏公路铁路南北跨越9个纬度,东西跨越12个经度,共穿越青东祁连山地草原地带、柴达木山地荒漠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羌塘高寒草原地带、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和藏南山地灌丛草原地带6个自然区,对植被类型的统计结果显示了地带性。②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切割,使景观更加破碎。③青藏公路铁路的建设直接破坏沿线植被生态系统(主要为50m缓冲区内),年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为30504.62t,损失总生物量432919.25~1436104.3t/a。损失总净初级生产量占1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535005.07~535740.11t/a的百分比为5.70%,占10km缓冲区年净初级生产量3408950.45~3810480.92t/a的0.80~0.89%;损失生物量占1km缓冲区生物总量7502971.85~25488342.71t/a的5.70%,占10km缓冲区总生物量43615065.35~164150665.37t/a的0.80%~0.89%。  相似文献   
75.
土壤荒漠化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对土壤体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荒漠化现状、荒漠类型、荒漠化程度的评价,土壤荒漠化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6.
李军 《四川地震》2003,(2):40-44
利用井口水位对构造应力的响应,分析了地下水位在强(大)地震孕育过程中,中短期应力变化的响应,研究了地震前地下水位从中期异常过渡到短期异常的特征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当地下水位出现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动态变化规律异常为中期异常,这一时段通常为一年到三年;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异常出现明显转折,则中期异常结束;中期异常出现转折后,其异常过程显示上下波动或拉平图像,这一时段为过渡性异常,属于中期异常向短临异常的过渡时段。当水位再次出现明显转折,则为短(临)期异常开始出现。而水位异常图像出现的趋势上升、或趋势下降、打破正常年动态变化规律形态,取决于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大震孕育过程的应力调整再积累阶段所处部位;尤其是取决于观测水点位于地质构造块体的构造带上,还是相邻块体的构造带上。水位震前异常的特征,源于地震孕育过程中应力异常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7.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第 76次活动于 2 0 0 3年 8月 2 1~ 2 2日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活动的主题是“地球系统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4 2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代表中包括多位“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的入选者 ,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 3项目”、国家“973项目”的项目或课题负责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部长、“青年科学家论坛”活动组委会常务副主任马阳出席了论坛活动。这次活动得到国际科联环境…  相似文献   
78.
利用非线性规划研究的最新成果,设计了一种全新的震源破裂过程的反演方法,同时反演震源破裂的时间图像和滑动在破裂面上的分布.该方法与目前震源过程破裂反演计算所用的两类主要方法(线性矩阵方法和全局搜索寻优方法)相比,在线性矩阵方法对初始模型依赖大、解不稳定和全局搜索寻优方法在高维解空间寻优效率不高、易出现伪解等方面有较显著改善.数字试验的测试表明,本方法计算效率高,反演结果稳定、可靠,可有效应用于实际地震震源过程的反演研究中.  相似文献   
79.
本文借鉴软件工程需求调研的指导思想、调研方法和过程,通过对江苏省国土资源业务与需求调研过程的综合研究,全面阐述了江苏省国土资源业务及数据体系调研各个环节中所涉及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调研实施方案做了进一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0.
There are many thrust-related structures occurring in the Paleozoic strata of the Niushou Mountain in the central part of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The fault-related folds are the typical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ut these structur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he processes by which these structures of the Miboshan Formation were formed are reconstructed, and the strata underwent about three stages of deformation: (1) horizontal shortening, (2) folding, and (3) thrusting. And the fact that the Niushou Mountain is the leading edge of an old thrust sheet was proved, the Niushou Mountain, the Daluo Mountain and the Xiaoluo Mountain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front part of this old thrust zone, so the Niushou Mountain and the Ordovician strata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Ningxia now are likely allochthons. In the period from middle Ordovician to Devonian, the areas of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Ningxia belonged to the back-arc foreland basin of North Qilianshan orogen, which was adjacent to the continent in the north. In the later part of the early Paleozoic period, the Niushou Mountain was formed after the closure of the back-arc foreland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