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1篇
  免费   808篇
  国内免费   709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554篇
地质学   2432篇
海洋学   76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92篇
自然地理   30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36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02篇
  2013年   183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217篇
  2008年   218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131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3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4年   3篇
  1948年   4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霍倩  锡泊 《水文》2010,30(1)
在渠道设计中,通常按明渠均匀流计算渠道底坡.当渠道较短时,不能形成均匀流,则需按恒定渐变流理论计算渠道底坡,至今尚未发现探讨该类问题的文献.因此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四种类型的水面线和渠道底坡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底坡搜索区间,最后用性能稳健的二分法计算出了渠道底坡值.  相似文献   
992.
江苏圆陀角位于长江口北支与江苏海岸交汇处,海岸沉积动力环境复杂,潮滩沉积物粒度变化记录了潮滩环境变化的信息.根据2007年4月采集的表层样和钻孔岩芯粒度分析,圆陀角附近Yyb断面表层沉积物粒度在互花米草滩前缘较粗,大堤前岸滩最粗,光滩和互花米草滩粒度较细.YY孔岩芯沉积物粒度组成以砂质粉砂为主,粒度变化自下向上呈先由粗变细再变粗的特点,表层样和钻孔岩芯粒度变化反映了潮滩沉积物对风暴潮、潮汐海洋动力、大米草和互花米草种植以及大规模围垦的综合响应.173Cs测年结果推算出YY孔岩芯1954年以来、1963年以来、1975年以来和1986年以来的平均沉积速率分别为2.38cm/a,2.23cm/a,2.44cm/a和1.24cm/a.岩芯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总体随潮滩淤积增高而下降,1975~1986年间沉积速率的快速增加,主要与圆陀角附近互花米草的快速淤积有关.  相似文献   
993.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为了研究双面坡在强震条件下的动力响应规律,本文在大量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振动台物理模拟试验手段,设计完成了四类11个模型试验,从改变模型的坡度和坡顶宽度、软岩硬岩结合、阶梯状坡形等角度,较系统地研究了双面坡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强震条件下地震水平惯性力是导致边坡破坏的主要原因;在地震情况下边坡变形破坏表现出明显的初动破坏效应;振动过程中双坡具有明显的共剪效应,坡面为阶梯状时其共剪效应更明显;坡体结构为上软下硬时下部硬岩对振动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上硬下软时坡体易整体偏移产生变形破坏。试验结论与实际情况基本符合。  相似文献   
994.
综合20口井岩心和496口井测井、录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松辽盆地他拉哈-齐家地区姚一段葡萄花油层进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提出葡萄花油层北、西部为同沉积构造抬升控制的底部缺失的层序地层新格架。研究区最有利相带砂体为窄而细的末梢河道砂、薄层河口坝及席状砂体,而研究区北半部大量宽泛的厚层优质河道砂却不含油,为大面积含水区。研究总结发现,砂体发育与岩性油气藏分布均受控于一挠曲坡折带,坡折带以内为低水位体系域沉积质量中心,砂岩厚薄相间,可形成地层超覆圈闭;坡折带之下为3个层序低水位和水进体系域三角洲前缘砂体叠合区,发育的砂岩较薄且连通性差,是多层位岩性圈闭和上倾尖灭型圈闭发育区;坡折带之上以水进体系域平原相及前缘相的大量厚层河道砂体为主,但因连通性好,油气易散失,不易形成岩性圈闭,而成为大范围的含水区。坡折带"控层""控相""控砂""控藏"的理论在本研究区又一次得到极好的应用与验证。  相似文献   
995.
This study deals with a detailed ge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three crude oils from the Upper Indus Basin, Punjab, Pakistan. The sample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productive oil fields of the Datta Formation (Jurassic), Lochhart (Palaeocene) and the Dhak Pass zone (Palaeocene). The GC parameters for and the bulk properties of Datta Formation oils are essentially coincident with those of the oils from the Dhak Pass Formation in the Upper Indus Basin, Pakistan and the oils likely originate from a marine source rock. In contrast, the Lockhart Formation oils show different behaviors and seem to be originated from dirty carbonate rocks although all three crude oils are mature, being of non-biodegraded and somewhat mixed organic matter origin. Low Pr/Ph values and high C35 homohopane index for the Lockhart Formation oils suggest a source of anoxic environment with low Eh while oils from the Datta Formation and Dhak Pass Formation showed different trends, i.e., lower values of C35 homohopane index indicating different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than oil from the Lockhart Formation. All three crude oils from the Upper Indus Basin are mature for the hopane ratios, i.e., Ts/Ts+Tm, C3222S/(S+R) and C30 αβ/(αβ+βα) and sterane ratios, i.e., C2922S/(S+R) and C29ββ/(ββ+αα) but oils from the Lockhart Formation seem to be less mature than those from the Palaeocene and Datta Formation according to plots like API° vs. homohopane Index, Pr/Ph vs. sterane. The relative composition of 5α(H), 14β(H), 17β(H)-24-ethylecholestanes and the C2920S/20S+20R index, indicate that all three crude oils are equally mature, which makes it unlikely with respect to the above said plots. This difference is may be due to the migratory chromatography which alters the concentrations of sterane and hoapnes and hence gives different results. These oils do not exhibit UCM and have complete n-alkane profiles indicating non-bio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996.
李志  孙培林 《吉林地质》2010,29(4):86-88
地震资料的质量取决于采集,其主导因素是选择合理的激发层位。山区坡积带地震能量散射严重,激发点须在坡积物下方,地震成井固井困难,药柱不能到位,针对这些实际问题,需要对激发成井钻具进行有效改进,并对观测方法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97.
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8号层之间),在谷闭组顶界之上3.32,m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F-F之交δ13C具有显著正偏移,增幅为2.0‰,与湖南老江冲、广西垌村和杨堤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δ13C正异常与F-F界线上的生物灭绝有关,由于食微生物的高等生物灭绝,微生物大量繁盛,诱导海水缺氧,导致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从而形成δ13C的正偏。F-F界线层发育一套以碎屑灰岩为特色的事件沉积,该事件沉积在广西乃至全球具有等时性,可能与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全球性海啸有关。  相似文献   
998.
广西十万大山盆地构造特征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汉林  杨以宁  沈扬  丁晓 《地质科学》2001,36(3):359-363
 通过对横穿十万大山前陆盆地的SD94-Ⅳ地震剖面的解释,证实十万大山盆地曾经历了至少2次以上的不同方向的构造运动:早期为前泥盆纪,表现为北西向南东的冲断;晚期为中泥盆世至白垩纪,构造由南东向北西发展.该地区在加里东期存在的北西向南东方向的构造运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古土壤蕴涵着古老时期的大气氧、二氧化碳以及生态植被的演化信息 ,利用有效的手段提取这些信息并据此推测古气候环境。在贵州省的遵义苟江、道真县、正安县等地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石炭纪早期的古土壤剖面 ,为恢复该地质时期云贵高原的大气氧演化、二氧化碳浓度与生态植被提供了天然的现场条件。  相似文献   
1000.
有限差分法探地雷达波动方程偏移成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在探地雷达(Ground-Penetrating Radar,简称GPR)剖面中,由于绕射波的存在,使得资料的处理解释十分困难,其结果的准确性与真实度也会降低。针对这一问题,作者提出了探地雷达有限差分波动方程偏移法,首先进行了理论模型的实验分析,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实测GPR剖面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