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30篇
  免费   2379篇
  国内免费   3371篇
测绘学   559篇
大气科学   1001篇
地球物理   1761篇
地质学   9129篇
海洋学   1169篇
天文学   181篇
综合类   728篇
自然地理   1352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422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509篇
  2020年   453篇
  2019年   517篇
  2018年   375篇
  2017年   376篇
  2016年   425篇
  2015年   533篇
  2014年   793篇
  2013年   604篇
  2012年   739篇
  2011年   740篇
  2010年   641篇
  2009年   658篇
  2008年   676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662篇
  2005年   580篇
  2004年   467篇
  2003年   460篇
  2002年   446篇
  2001年   403篇
  2000年   387篇
  1999年   325篇
  1998年   337篇
  1997年   315篇
  1996年   322篇
  1995年   298篇
  1994年   222篇
  1993年   207篇
  1992年   194篇
  1991年   132篇
  1990年   111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3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75年   7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自80年代以来,随着专题制图仪(TM)图象的问世,油气遥感勘探技术已作为非地震勘探方法中的最新技术之一。近几年来,在四川盆地油气资源构造勘探中同样取得了新的进展,显示TM图象在勾绘隐伏穹地层或岩性、统计分析地表裂缝与破裂构造和深化认识地表断层、发现浅层及基底隐伏断裂、  相似文献   
962.
对华北克拉通南缘豫西燕山期具类似于板块俯冲带花岗岩成分变化规律(成分极性)的八宝山、柳关、后瑶峪花岗斑岩类的Pb、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揭示了这些斑岩的主要物质来源是新太古代的太华群斜长角闪岩部分熔融产生的熔浆与地幔来源物质混合形成的产物。稀土元素含量非常低的八宝山花岗斑岩在岩石形成过程中有流体与其发生交代作用,由于交代及混合作用造成花岗斑岩类的Rb—Sr等时线多为假等时线;柳关花岗斑岩基本上完全由太华群的斜长角闪岩提供物质,豫西地区燕山期的花岗岩岩基其物质来源更为复杂,可能有宽坪群为其提供物质。  相似文献   
963.
卓钰如 《地震》1989,(4):29-37
通过发生在全球不同区域内面波震级(或M_w)相同的浅源大地震的体波震级(?)_b、短周期(1—10秒)震源谱以及重复周期不同的地震的破裂长度的对比,可以得出大地震的应力降有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发生在板块边缘的地震,重复时间短而应力降低;板内大地震的重复时间长而应力降高,两者可相差5倍;此外,板内不同地区的大地震,比如中国东部和西部的地震,也存在差别。这一结果反映了不同震源区背景应力水平的差别,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是重要的信息。 文中所给出的大地震的破裂长度与重复时间的关系,可用于某些仅能由地质学方法推断潜在断层长度及重复时间的地区估计潜在地震震级,或者已知震级估计重复时间,以进行灾害预测。  相似文献   
964.
965.
本文在文献[1]—[4]的基础上,用现代统计物理学观点以及重正化群方法研究了组合模式中应力积累单元的应力积累进入非线性阶段后,一维和二维震源体的破裂问题,得到了震源体破裂概率的临界值分别为0.2063和0.1707。应用二维震源体的破裂临界值,得到了孕震空区的围空地震的能量之和与参考能量的比值的临界值为0.1872,并用大华北地区1967年—1980年的10个孕震空区和1982年—1986年大华北地区所有起始震级为M_L=2.3的孕震空区进行了检验,结果是令人满意的。初步认为,临界值0.1872可以作为孕震空区危险性的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966.
我国东南沿海区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霍玉华 《地球化学》1985,(3):255-263
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广泛分布着大量中生代火山岩。关于它的形成,很多人认为与板块构造有关。邱家骧等(1981)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是西太平洋板块消减在亚洲大陆之下的产物,并指出沿海带(锡沪地区)火山岩属岛弧型。李春昱(1980)和赵明德  相似文献   
967.
本文讨论了等离子体湍流对电子加速的两种模型:(1)假定在空间中存在一个空间均匀的等离子体湍流区,当具有一定初始分布的电子束通过此湍流区时,研究湍流场对电子束的加速过程;(2)在某一封闭的区域中,存在着具有一定初始分布和空间均匀的等离子体,当某种类型的等离子体波突然传入此等离子体区,然后考察此区中电子的加速过程。在这两种模型中,可能存在着某种电子消失机制。假定湍谱是幂指数形式,我们给出了不同类型湍流扩散系数的普遍形式。利用较简单的数学方法,求解了包括消失过程的一维准线性动力学方程,对于给定的初始分布,得出了分布函数的解析解,并给出了平均能量时间关系的表达式。另外,对于特定的湍谱指数,解出了当平行电场和湍流同时存在时的分布函数。最后,对所得结果进行了数值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968.
对于断层蠕动的仪器观测历史不长,但已取得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图1是1971年7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中部卡拉维拉斯断层上记到的一次著名的蠕动事件。图中BRT、BLS、WRT、HLC、HLS和HLD是断层上自西北向东南排列的一组蠕变仪。图中可见17  相似文献   
969.
武昌电离层E-F谷区白天变化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文献[4]的分析程序对武昌地区三年共300多张频高图作了剖面换算和统计分析,得出白天E-F谷区电离的基本形态并发现一些新的变化特征;对分析结果的可能原因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970.
利用高频返回散射技术探测远地核爆炸电离层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叙述利用高频返回散射技术探测我国1976年的一次低空大当量核爆炸电离层效应的结果。返回散射探测设备设于离爆炸点2205km的新乡。本文得到了核爆炸产生的附加电离区和电离层扰动的参数。这些结果与爆炸区附近其他手段观测的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