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7篇
  免费   194篇
  国内免费   687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119篇
地质学   1692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34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7年   2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6篇
  194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滇东-川西下二叠统白云岩的形成机理--玄武岩淋滤白云化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金振奎  冯增昭 《沉积学报》1999,17(3):383-389
在滇东- 川西地区的下二叠统中,白云岩发育,并可分两种类型: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块状白云岩呈浅灰色、灰色,主要由细晶或中晶白云岩石组成。白云岩的δ13C为+0.8‰~+3.5‰, 平均+2.7‰; δ18O为 -6.8‰~-9.1‰, 平均 -7.8‰。 Sr 为 25×10-6~52×10-6, 平均 39×10-6; Na 为 52×10-6~74×10-6, 平均 64×10-6。斑状白云岩呈灰色,由白云岩斑块和交代残余的石灰岩斑块组成,其中白云岩斑块含量大于50 %。白云岩斑块呈云朵状,大小多为几厘米至二十几厘米。白云岩斑块由细晶和中晶白云石组成。白云石呈自形或半自形,含量60% ~ 90%。白云石的δ13C为+0.8‰~+3.5‰, 平均+2.7‰; δ18O为 -6.8‰~-9.1‰, 平均 -7.8‰。 Sr 为 25×10-6~52×10-6, 平均 39×10-6; Na 为 52×10-6~74×10-6, 平均 64×10-6。各种资料表明,块状白云岩和斑状白云岩成因相同,只是白云化程度不同。白云岩是在埋藏环境中较高温度条件下形成的。白云化水来自淋滤峨嵋山玄武岩的大气  相似文献   
892.
以中国东部宽甸、汉诺坝和明溪含有幔源包体的新生代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巨)晶为研究对象,采用最新的单斜辉石-熔体平衡温压计对单斜辉石斑(巨)晶-熔体进行了平衡温压计算。结果表明,碱性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结晶温度和压力高于共生的亚碱性玄武岩中的单斜辉石斑晶,单斜辉石巨晶的结晶温度和压力高于单斜辉石斑晶。这说明碱性玄武岩的形成深度大于亚碱性玄武岩,单斜辉石巨晶是更高压力下的结晶产物,单斜辉石斑晶在岩浆上升的不同深度均有晶出。回归分析表明,尽管携带幔源包体的玄武岩浆上升速度较快,但并不是绝热上升。单斜辉石斑(巨)晶的结晶温压条件与同一地点幔源包体平衡温压条件的对比表明,单斜辉石巨晶和碱性玄武岩中的部分单斜辉石斑(巨)晶的结晶温压大于幔源包体的平衡温压,表明了包体寄主岩浆的来源深度大于包体的深度。因此,幔源包体是寄主岩浆上升途中捕虏的上地幔碎块,而非寄主岩浆形成源区的残留体。  相似文献   
893.
攀西古裂谷内龙帚山玄武岩—碱玄响岩建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川、滇、黔三省晚二叠世峨眉山玄武岩省的中部,产于攀西古裂谷内的龙帚山火山岩建造自下而上有4个喷发旋回:拉斑玄武岩、碱玄响岩、钾粗面玄武岩以及拉斑玄武岩。上下两个玄武岩旋回的岩性与该裂谷带以外大面积展布的高钛玄武岩岩性相同;而其碱玄响岩旋回主要由响碱玄岩—碱玄响岩—响岩岩系组成,夹粗安岩和安粗岩层,此旋回厚达千米,类似于非洲肯尼亚裂谷带的高原溢流响岩岩系。龙帚山晚二叠世火山岩建造的层序和岩石组合不同于古裂谷带外正常的大陆板内暗色岩喷出相的层序和岩浆演化规律,可能是地幔热柱和裂谷背景下岩石圈拉张复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94.
在华北地块东部,河南鹤壁新生代玄武岩中的耐熔橄榄岩捕虏体被认为是克拉通地幔的残留;山东山旺饱满橄榄岩捕虏体被认为是新生代玄武岩所捕获的新生地幔物质,对它们全岩的常量、微量元素,组成单矿物的常量元素和透辉石微量元素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代表古老岩石圈的鹤壁克拉通型地幔和代表新生岩石圈的山旺“大洋型”地幔分别相当于原始地幔经历15%一25%和1%一5%熔融的产物.它们在熔融之后又都遭受了硅酸盐质碳酸岩熔体的交代改造作用,但前者明显强于后者.古老岩石圈橄榄岩的固相线温度受地幔熔/流体的长期交代而降低.由于早中生代时华北地块受扬子地块碰撞的地幔热扰动和软流圈上涌影响,促使橄榄岩熔融.所融出的基性岩浆主要垫托在地壳底部,形成壳-幔过渡带并实现大规模的壳-幔物质和热交换.第三纪以后的热沉降使抬升的软流圈物质冷却垫托在岩石圈底部构成新增生的岩石圈.因此,发生于东部的中、新生代(相对于古生代)岩石圈减薄不是软流圈抬升所引起的简单岩石圈厚度变小,而是伴随着新生地幔物质对古老地幔的置换过程.  相似文献   
895.
西南某水电站左坝肩岩体卸荷分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南某水电站坝区由蛾眉山玄武岩组成,岩体卸荷较发育。本文从卸荷形成及特征入手,利用卸荷裂隙条数、岩体纵波速度等代表性指标定量对左坝肩作出了强弱卸荷带的划分,为工程设计提供了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896.
准噶尔板块东北缘富铌玄武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富铌玄武岩是硅过饱和,富Na2O,TiO2,P2O5,同时富集高场强元素的一类岛弧玄武岩,这类玄武岩的w(Nb)>7×10-6,(w(La)/w(Nb))MN<2。它是由来源于70100km深处、受adakite熔体交代过的地幔楔橄榄岩部分熔融形成的,是大洋板块俯冲作用的产物。目前发现的富铌玄武岩大多分布在环太平洋新生代岛弧环境,与洋壳俯冲作用密切相关[1 5]。本研究在准噶尔板块东北缘富蕴县的索尔库都克附近首次发现了富铌玄武岩。它产于下泥盆统托让格库都克组中、上部。该地层自下而上的岩石组合为:玄武岩 火山凝灰角砾岩 火山集块岩 含…  相似文献   
897.
黔西北威宁黑山坡铜矿可能源于玄武岩古风化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伍广宇 《广东地质》2003,18(1):66-68
2002年11月13日,笔者与贵州地调院冉瑞德、陈建华两位工程师对黔西北威宁黑山坡铜矿进行了一次野外考察.  相似文献   
898.
蛾眉山玄武岩总体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和较低的εNd(t)值,并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的特点。而低钛玄武岩(LT)与高钛玄武岩(HT)间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早期低钛玄武岩(LTl)的^87Sr/^86Sr比值最高(0.7063—0.7078),而其εNd(t)最低(—6.74-—0.34):晚期高钛玄武岩(HT)具有最低的^87Sr/^86Sr比值(0.7049—0.7064)和最高的εNd(t)值(—0.71—1.5)。蛾眉山低钛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氧同位素变化范围为6.2‰-7.86‰,高于洋岛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5.4‰。研究样品较地幔岩石偏高的δ^18O值说明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有壳源物质的参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壳源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新元古代富集的扬子西缘次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幔柱—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系统变化,即早期西岩区形成含大量壳源组分的低钛玄武岩,晚期为壳源组分相对较少的高钛玄武岩。空间上低钛玄武岩仅分布在西岩区,而中、东岩区皆为高钛玄武岩。壳源组分随着时间演化逐渐减少,在空间上由西而东也逐渐减少。表明蛾眉山火成岩省形成早(主)期地幔柱头卷入并熔融了较多交代富集的次大陆岩石圈物质,晚期则有较少的壳源物质参与。建立了蛾眉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作用的工作模型。  相似文献   
899.
利用重磁资料对贵州西部玄武岩出露区火山口的初步圈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大友  杨明应  汪玉琼 《贵州地质》2003,20(2):73-74,67
根据火山口及岩浆喷溢后可能在重力和航磁上引起的重力异常和航磁异常的特性,该文利用重磁资料对该区火山口进行了初步圈定。为该区的地质、矿产研究及成矿预测提供一点深部信息。  相似文献   
900.
滇-黔地球化学边界似基韦诺(Keweenaw)型铜矿床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滇-黔边界北西向地球化学急变带的北东侧存在很强的铜异常。野外观察发现了富的自然铜-氧化铜工业矿体和广泛的矿化点。矿化受二叠纪玄武岩最上部古火山口环境和上覆宣威组炭泥质层控制,产于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含炭硅质岩、硅质沥青岩和气孔状熔岩中,矿层厚度变化在15~80 m。矿石矿物主要为自然铜、氧化铜矿和辉铜矿。其中鲁甸沿河铜矿铜含量变化在0.5%~20%左右(在一个剖面上平均为4%)。自然铜呈板片状、网脉状、浸染状产出。氧化铜、辉铜矿和硅铜矿类呈浸染状、团块状产出。矿化与阳起石化、沥青化、沸石化和硅化密切相联系,表明成矿涉及在强壳幔相互作用、有机-无机相互作用下的还原环境。成矿温度变化在400~100℃。从成矿地质背景、矿石类型和蚀变现象看,与美国苏必利湖的Keweenaw自然铜矿床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