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14篇
  免费   1648篇
  国内免费   3535篇
测绘学   529篇
大气科学   136篇
地球物理   672篇
地质学   10588篇
海洋学   419篇
天文学   230篇
综合类   674篇
自然地理   249篇
  2024年   108篇
  2023年   296篇
  2022年   407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478篇
  2018年   308篇
  2017年   333篇
  2016年   349篇
  2015年   366篇
  2014年   522篇
  2013年   435篇
  2012年   503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438篇
  2009年   452篇
  2008年   389篇
  2007年   405篇
  2006年   365篇
  2005年   348篇
  2004年   374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333篇
  2001年   344篇
  2000年   313篇
  1999年   342篇
  1998年   371篇
  1997年   380篇
  1996年   385篇
  1995年   357篇
  1994年   338篇
  1993年   300篇
  1992年   328篇
  1991年   283篇
  1990年   226篇
  1989年   221篇
  1988年   59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16篇
  1973年   4篇
  1962年   6篇
  1948年   6篇
  1946年   6篇
  194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1.
西沙群岛永兴岛西永2井和石岛西科1井均发现铁白云岩。主要通过X光粉晶衍射、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技术完成测试,分析白云岩-铁白云岩分布及岩相学特征。X光粉晶衍射测试结果及综合分析表明,西科1井发育11层铁白云岩,西永2井发育8层铁白云岩。通过偏光显微镜鉴定,发现西永2井中新世白云岩主要为生物碎屑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呈粉晶—细晶结构;某些层段含较高铁白云石,呈微晶—粉晶状。通过薄片观察分析发现,西科1井发育大量物碎屑白云岩,多细晶—粉晶结构,自形—半自形为主,部分样品可见黑色铁质氧化物或者胶结物。扫描电镜观察发现2个井多数白云石为典型菱形多面体结构,白云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212.
以下扬子下寒武统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露头、岩心、岩石微观分析、有机地球化学等资料,在地层对比基础上,开展了下扬子下寒武统岩相古地理研究及烃源岩条件评价。结果表明:下扬子下寒武统主要发育硅质岩、硅质泥页岩、碳质泥页岩、灰质泥页岩、泥灰岩、白云岩6种岩石类型;地层可划分为3段,其中安吉-石台-上海地区三段发育齐全,其他地区一段大部分缺失,二段存在不同程度缺失;沉积相主要发育盆地、陆棚、斜坡、台地边缘、局限台地5种类型;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石台-安吉、滁州-盐城、德兴-桐庐盆地相及周边陆棚相,石台-安吉地区是烃源岩发育最有利区,泥岩厚度300~700m,TOC为3%~9%,平均4.5%~5.76%;德兴-桐庐地区泥岩厚度200~400m,TOC为3%~9%,平均4.96%;滁州-盐城凹陷泥岩厚度50~200m,TOC为2%~4%。下扬子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类型全部为Ⅰ型,有机质组分主要为腐泥组,以藻类体为主,含少量腐泥无定形体。下扬子下寒武统烃源岩均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总体上由皖南盆地区向两侧台地逐渐降低,九江、景德镇、黄山及开化淳安地区受火山岩影响Ro在4.0%以上;安庆-溧阳-南通以南,湖州-苏州以西处于盆地、陆棚及斜披部位,埋深大,Ro为3.0%~4.0%;潜山、南陵、无为、金坛及苏北中新生代凹陷由于后期埋深较大,Ro在3.0%以上;其他区域Ro为2.0%~3.0%。  相似文献   
213.
我国东部滩海地区浅部具有地震采集条件差、资料品质低、储层岩性变化大、砂泥和泥岩难以区分等缺点,导致储层描述较为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垦东滩海地区为例,通过井震结合,形成了"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地震反演追踪、属性提取查明"的储层精细描述方法。在具体描述时,先将环境校正后的合成地震记录与井旁地震道相位、能量准确对比,从而标定储层;同时进行测井约束下的地震反演,从而实现砂岩储层的横向追踪;并通过均方根振幅属性提取,明确储层的平面分布。储层描述发现,垦东滩海地区馆陶组IV砂组储层呈SN向条带状分布,显示曲流河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214.
为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辽宁海岛资源,优化海岛产业结构和布局,以辽宁纳入中国海域海岛标准名录的633个海岛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地理坐标、陆域面积等基础数据进行数理统计的基础上,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和绘制洛伦兹曲线、计算基尼系数,对辽宁海岛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海岛属集聚型分布类型,在空间上呈组团与带状分布,按聚集程度来看,形成了黄海北部长山群岛集聚区、辽东半岛南部浅海集聚带与辽东湾西部浅海集聚带三个区域;约60%的海岛处在离大陆岸线直线距离在10 km以内的范围内,近陆程度高;海岛陆域面积分布不均衡,基尼系数达0.9。  相似文献   
215.
在传统的地震资料分析、处理和属性分析提取等研究中,基于平稳信号分析处理理论的傅里叶变换是核心技术之一。地震信号往往是非线性、非平稳信号,传统傅里叶变换是一种整体变换,难于反映非平稳信号的局部特征,而时频分析技术能同时展示信号在时间域和频率域的局部化特征。在介绍几种地震常用的时频分析方法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自适应时频分析方法。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自适应最优核时频分布在抑制交叉项的同时,时频聚集性也较好,因此,更有利于地震勘探信号的分析和地震属性的提取、频谱分解等。  相似文献   
216.
应用本实验室建立的趋化模型对海水鱼类寄生虫刺激隐核虫(Cryptocaryon irritans)的趋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刺激隐核虫幼虫在30min时趋化达到饱和, 在温度28℃时趋化率达到最高; 多种硬骨鱼的血清与粘液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都有着强烈的吸引作用, 刺激隐核虫幼虫对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没有趋化作用; 在组织匀浆液中, 刺激隐核虫幼虫对肌肉匀浆液有一定的趋化作用, 对肝、肠、胃的匀浆液都没有趋化作用; 感染后鱼类血清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有着更加强烈的吸引作用(P<0.01); 18种中草药中的五倍子、大黄、槟榔、苦楝、虎杖、贯众等6种中药草对刺激隐核虫的幼虫有一定的驱虫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对刺激隐核虫致病性的认识并对“白点病”的防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17.
莫里青断陷为伊通盆地最南端的一个二级构造单元,古近纪以来经历了张扭、热沉降、压扭和挤压构造演化阶段.烃源岩以双阳组为主,为湖沼环境下的泥岩沉积,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腐殖—腐泥过渡的Ⅱ2型为主,Ⅱ1型次之.双阳组泥岩厚度在断陷中心最厚,从西北缘到东南缘,整体减薄;靠山凹陷中心烃源岩有机质水生生物输入占优势,而凹陷边缘以陆源有机质的输入为主;双阳组成熟度比较低,靠山凹陷中心成熟度较高,达到生烃高峰,东部及南部区域只达到生烃门限.  相似文献   
218.
深水褶皱冲断带是目前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其构造变形和油气地质特征是勘探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对不同地区深水褶皱冲断带的地震剖面解释和综合分析,结合沉积特征对其构造样式、变形特征和石油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存在4种不同构造样式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即:主动大陆边缘型深水褶皱冲断带;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泥岩滑脱型、盐岩滑脱型和重力垮塌滑动型深水褶皱冲断带。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驱动机制、构造特征和演化特征,导致了其含油气性差别较大。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主要发育倾向陆地的逆冲断层、叠瓦构造以及相关的褶皱构造,缺乏有效的烃源岩和储层。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发育的深水褶皱冲断带可以划分为伸展区、过渡区和挤压区3部分,并发育相关构造,其中泥岩滑脱型和盐岩滑脱型深水褶皱冲断带已经有大量的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219.
平湖油气田主力含油气区位于平湖主断裂以东区域,油源主要来源于东部生烃凹陷的半封闭海湾暗色泥岩和煤层.公司于2011年11月在主断裂西部钻了一口探井XY井,目的是为探测主断裂西部含油气情况,扩大油气储量.结果钻遇油气层12m,测试获日产气14.66×104m3,日产油107.8 m3,取得了一定突破.为进一步评价西部含油气规模,钻后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认为西部的油气主要是东部运移聚集的结果,西部源岩也有一定贡献.西部有形成一定规模油气藏的潜力.  相似文献   
220.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用药规律。方法: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中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相关文献,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0 进行频次分析,通过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3.0 对处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61篇,筛选出处方151首,中药70味。中药频次排前5位的依次是泽泻、姜黄、大黄、黄连、丹参;功效排前5位的依次是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补虚、泻下药。二项关联多为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泻下药的组合,三项关联多为活血化瘀、清热、利水渗湿药的组合。聚类分析得到新方聚类的中药组合3类。结论:中医药治疗肝豆状核变性以清热化湿、活血化瘀为主,常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清热药,可配伍补虚及泻下药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