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55篇
海洋学   56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核电站在设计基准期因地震可能引起的破坏与核电站抗震性能设计水准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美国土木工程协会(ASCE)根据美国能源部门对电站在自然灾害下的设计理论做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ASCE 43-05规范的设计方法。该方法运用了成熟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易损性分析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性能目标的设计方法。由于我国还缺少这方面的研究,故系统推导了该方法,并给出了参数变化时该方法的两个性能目标达到的程度。另外,评估核电站结构、系统和组件(SSC)的高置信低失效(HCLPF)是目前评估核电站的主要指标,研究了ASCE 43-05规范设计方法的HCLPF值,得出了该方法在不同条件下满足性能目标的要求,和具备高置信低失效的要求。最后,进行了算例验证和计算分析,为今后我国核电站的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2.
为研究核电站结构-设备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针对某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反应堆进行结构与设备相互作用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通过对考虑与不考虑结构-设备相互作用的模型进行对比,开展模态分析、设计基准地震动下和超设计基准地震动下的动力特性分析以及楼层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剪力墙主体结构与设备的相互作用后,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层间剪力最大减小60%,水平向楼层反应谱峰值减小为不考虑相互作用时的40%,提高了结构与设备的安全性,并为设备抗震设计提供依据。但竖向楼层反应谱在结构竖向周期附近有放大作用,建议在设备抗震设计时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3.
Using the regional terrestri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from different observations and models over China, we validated the NPP simulations and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PP and climate variation at interannual and decadal scales in the Modified Sheffield Dynamic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M-SDGVM) during 1981–2000. M-SDGVM shows agreement with the NPP data from 743 sites under the Global Primary Production Data Initiative (GPPDI). The spatial and the zonal averaged NPP of M-SDGVM agree well with ...  相似文献   
164.
165.
《地理教学》2012,(19):64-64
琉球大学副教授大泷丈二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受福岛第一核电站放射物泄漏的影响,福岛县当地的一种蝴蝶出现了遗传异常。  相似文献   
166.
常规岛主厂房是一种特殊的工业建筑结构,具有质量、刚度分布不均、多错层等特点,其抗震重在保证电厂运行功能在设防预期的水准地震作用下不中断,避免重大设备损坏而造成的严重财产损失.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是目前国际上先进的抗震设计方法.首次将设计流程引入到核电站常规岛主厂房结构抗震设计中,在小震和中震弹性分析基础上,采用基于纤...  相似文献   
167.
核电站建设的安装测量中,最有核电特色的是环形吊车,压力容器,堆内构件,主泵、蒸发器、装卸料机轨道等安装测量工作,这些设备要求精度高,施工条件差,难度大,这一讲将对这些设备的安装测量作详细介绍,丽其它设备的安装测量比较简单,就不再介绍。  相似文献   
168.
许兵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09年11月21日逝世,享年75岁。我国工程地质界学人及学子们深为悲痛,沉痛哀悼许先生辞世,将以许先生之为人作楷模,发扬先生的精神,永续先生的事业。\r\n〖KG2〗许兵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他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员,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在五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为我国工程地质学的学科发展、事业进步和青年一代的培育尽心尽力,做出重要贡献。〖KG2〗\r\n许兵先生于1934年7月26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戴南镇。195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几十年来,许兵教授主持和参加了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南京长江大桥、南水北调、长江三峡工程、锦屏水电站、金川矿山、苏南和广东核电站等一批国家重大工程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他就参与了西线南水北调的规划研究,大量的现场考察使他获得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对我国西南横断山脉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工程地质问题形成了独到的学术论点,后来在成渝铁路建设工程及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的研究和咨询中得心应手。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他对以高地应力和强破碎岩体称著的金川镍矿进行了工程地质研究,推动了工程地质力学的学科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进行了苏南和广东核电站和黄河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的工程地质研究。由于核电站工程对地震极为敏感,而且,我国西南西北地区分布有广大的高烈度区,地震和活动断裂问题非\r\n\r\n常突出,相应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严重。许先生及时地将研究重点集中到这些问题上,开展了地壳构造稳定性研究,其成果成为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的重要的核心进展。许先生一直关注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他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前期论证,直到他病逝前的几个月还在为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三峡工程阶段性后评估的地质地震专家组工作。许兵先生为科研事业辛勤奉献铸就了他深厚的学术成就。他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学术论文,参与编写和组织出版了《中国工程地质五十年》、《中国工程地质世纪成就》、《中国工程地质学》等一系列重要的学术专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三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等一批国家奖励。1992年他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获得科学贡献奖。〖KG2〗\r\n许兵先生非常重视科技普及和人才培育。长达近二十年期间(1988-2004),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负起组织协调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他胸怀全局,虚怀若谷,广泛地团结了全国各行各业的工程地质科技工作者,为推进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他的杰出工作,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为我国地质行业一个十分活跃的学术领导机构,多次被评为中国地质学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他性情开朗,与人为善,成为广大工程地质工作者和重点实验室学子们的良师益友,为我国工程地质人才队伍的成长贡献了毕生精力。1993年-1998年,他兼任《工程地质学报》副主编,为学报的创刊和办刊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KG2〗\r\n许兵先生逝世,是我国工程地质界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室的重大损失。我们深切缅怀许兵老师,将学习他的为人,继承他的未竟事业,努力提升工程地质学科创新能力,推动工程地质事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9.
犹他大学物理学家提姆·加雷特在最近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可能稳定下来,除非世界经济崩溃或每天建造一座核电站。他在研究中,把全球变暖作为一个物理问题来对待,所得到的结论很可能会引发争议。这项研究受到了经济学家的严厉批评,在《气候变化》杂志接受前曾被多家期刊拒绝。  相似文献   
170.
《地理教学》2008,(9):45-45
近日,英国政府推出一项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宏大计划,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布朗首相称:“这是正在出现的一场绿色革命,是自核电站出现以来英国对能源政策作出的最为剧烈的改变。”英国《卫报》报道说,政府提出的这一计划即将提交议会讨论,一旦得以通过成为法案,英国能源利用将发生50年来影响最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