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94篇 |
免费 | 300篇 |
国内免费 | 3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7篇 |
大气科学 | 17篇 |
地球物理 | 130篇 |
地质学 | 2191篇 |
海洋学 | 175篇 |
天文学 | 1篇 |
综合类 | 270篇 |
自然地理 | 17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67篇 |
2022年 | 84篇 |
2021年 | 67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67篇 |
2018年 | 43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78篇 |
2015年 | 101篇 |
2014年 | 173篇 |
2013年 | 146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50篇 |
2010年 | 133篇 |
2009年 | 130篇 |
2008年 | 148篇 |
2007年 | 139篇 |
2006年 | 87篇 |
2005年 | 96篇 |
2004年 | 80篇 |
2003年 | 68篇 |
2002年 | 79篇 |
2001年 | 123篇 |
2000年 | 98篇 |
1999年 | 69篇 |
1998年 | 72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64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3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4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52年 | 1篇 |
1950年 | 1篇 |
194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岿美山金矿,是目前赣南钨锡矿外围发现的众多金矿点中规模最大的金矿床,估算其金储量达中型以上,金矿体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长>600m,延深>170m,呈上芝下窄的漏斗状,主要含金岩石为次生石英岩,黄铁绢英岩,含硫化物石英脉,通过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属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是燕山期构造一岩浆演化钨金成矿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岿美山金矿床成因,找矿标志研究,为赣南钨锡矿区基底构造层浅变质碎屑岩建造中寻找同类型金矿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找矿线索。 相似文献
32.
巴隆河西金矿床是东昆仑金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金矿床,其形成时代、地质特征与矿床类型尚不明确。本次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蚀变填图、锆石U-Pb定年和综合对比等方法,研究巴隆河西矿床的成矿特征和岩体侵位时代,以确定该矿床的成因类型与成矿时代。构造-蚀变填图发现巴隆河西矿床的金矿化赋存于花岗质岩体的9条构造蚀变带,明确了5个金矿体呈带状分布于北西西向断裂中,揭示金矿化与高岭土化、褐铁矿化、硅化和黄铁矿化等蚀变密切相关。赋含金矿化的花岗闪长岩和花岗斑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其侵位时代分别为202.5±1.8 Ma和222.1±1.1Ma,属于印支晚期,约束了巴隆河西金矿的形成时代。结合区域岩浆活动时限、巴隆金矿地质特征、矿体产状与中低温矿物组合特征,提出巴隆河西矿床为造山带型金矿,推断逆断层及其伴随的热液活动是巴隆河西矿床金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的关键因素,指出北西西向构造蚀变带是该区带金矿成矿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33.
34.
35.
西藏桑耶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区内切割强烈,地势陡峻,属于高山峡谷区。为提高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效率,在调查中率先开展了遥感解译研究。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GF-2卫星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影像增强,结合野外验证建立了各地质要素的遥感解译标志,实现了区内不同地层岩性、侵入岩、断裂和褶皱等地质要素的提取,最终编制了研究区1:5万遥感地质解译图,为区域地质调查提供了数据支撑。结果表明: 各地质要素在GF-2数据上均有良好反映,完全满足1:5万尺度的遥感地质解译和编图的需要,充分显示出该卫星数据在区域地质调查等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恢复及其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7.
成矿系统具有时间和空间边界,确定热液成矿边界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而且对指明找矿方向、指导矿产勘查具有重要实用价值。但是,目前热液成矿边界如何确定尚缺乏研究。文章在地球化学勘查长期实践和理论方法探讨的基础上,在安徽马头热液成因金属矿区开展试验,提出了确定和判断热液成矿边界的地球化学标志。在勘探剖面上,斑岩型Mo、Cu矿分布在由带出作用形成的Na2O等元素负异常之内,含矿地段粉砂岩和花岗闪长斑岩中Na2O带出量大于80%,稀土元素Eu表现出明显的负异常;在地表条件下,矿化带产出在Na2O含量为0.1%~0.2%的负异常之内,δ34S值小于3.2‰,显著低于矿区外围花岗岩的δ34S值。由此认为,Na2O带出量大于80%,稀土元素Eu的负异常是确定马头斑岩型钼铜矿深部成矿边界的地球化学标志;Na2O含量为0.1%~0.2%的负异常、δ34S值小于3.2‰,是确定该矿床外围成矿边界的地球化学标志。本研究不仅为马头勘查区深部、外围找矿和成矿前景评价提供了成功案例,而且对其他勘查区热液成矿边界的研究和确定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8.
湖南宝山铜钼铅锌银多金属矿田围岩蚀变与矿化分带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宝山铜钼铅锌银矿田主要由中部、东部、西部和北部4个矿床组成,属岩浆期后高中温含矿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钼金属铋矿床、中低温热液充填交代铅锌银矿床。矿田围岩蚀变强烈,并与矿化关系密切,具有以岩体为中心向外呈现明显的围岩蚀变和矿化分带特征,可作为找矿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9.
40.
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晚期汝阳群白草坪组页岩中产出大量的具刺和细网状纹饰的球形疑源类,其中以Shuiyousphaeridium macroreticulatum与Dictyosphaera macroreticulata化石标本最具代表性.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合光学生物显微镜对其膜壳微细构造进行观察,结果显示:膜壳表面的刺饰形态具有多样性分叉;其膜壳壁可能是由多边形网脊及膜层构成,而不是由多角形板片及膜层构成.同时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两种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分子可能是同一生物不同阶段的产物.此外,通过对赋存微体化石页岩进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检测到的姥鲛烷/植烷比(Pr/Ph)大于1、伽马蜡烷丰度中等及生物标志化合物(C30藿烷、C27甾烷和三环萜烷),结合前人关于汝阳群沉积环境的研究,不仅指示了汝阳群微体化石群沉积古环境应为正常的海洋环境——滨海-浅海相,也指示了元古代真核生物已经存在,为重建微体化石群和探讨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