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416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944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50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内蒙古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自四子王旗北东的十二台向东经白乃庙、博日和延至化德地区,大致沿北纬42°线东西向延伸超过190 km。它发育于华北克拉通与其北侧的奥陶纪白乃庙岛弧带之间,成为华北克拉通与北缘增生带的构造界线,是一套较为典型的陆缘褶冲带。它表现为华北克拉通北缘的中-新元古界白云鄂博群向北逆冲于白乃庙群及其弧后盆地的上志留统徐尼乌苏组和顶志留统西别河组之上。根据构造变形解析并结合音频大地电磁测深资料(CSAMT),得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由一系列分支逆断层组成,并向深部于120~800 m处交汇成主底板断层,构成一套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并发育规模不同的构造窗和飞来峰。根据构造窗与飞来峰之间的距离,提出逆冲位移量大于14 km。通过线理及褶皱枢纽统计,指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的逆冲方向为自南向北。依据逆冲岩席中发育的断夹块的叠置关系及构造岩的特征,认为其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活动。对断裂带内同构造形成的包裹石英透镜体的白云母分别进行了Rb-Sr和Ar-Ar同位素测年,认为白乃庙逆冲推覆构造早期活动于450~410 Ma,是白乃庙岛弧带与华北板块碰撞的构造反映。白乃庙逆冲断层晚期活动于晚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是古亚洲洋最终闭合的构造表现,亦印证研究区经历了印支期构造运动。  相似文献   
32.
叠层石菱锰矿被认为是生物成锰的证据,但少见相关报道.扬子北缘城口地区陡山沱组菱锰矿层中叠层石十分发育,但研究程度较低,其生长机制不明确,其是否是叠层石或者是附枝藻(Epiphyton)仍具有争议.从岩心描述与薄片观察出发,详细描述了研究区锰质叠层石的宏观和微观特征,根据其发育规模及形态特征将其划分为6种类型:微型分叉柱状叠层石、微型指状叠层石、指状叠层石、层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及层—柱状叠层石.研究表明,研究区柱状锰质叠层石直径一般小于l cm,具同步生长特征,与假裸枝叠层石(Pseudogymnosolenaceae)特征相似.研究区微小型、宏体型叠层石基本层常呈有立柱结构的板状,这种基本层由树形石及微型叠层石组成,而不是附枝藻.叠层石与核形石、鲕粒共生,形成于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礁滩及滩后泻湖环境.研究区锰质叠层石垂向演化从指状向层状演化为主,指示陡山沱组沉积末期水体逐渐变浅.锰质叠层石微观结构以凝块结构为主,具有丝状、球状和放射状等微生物岩显微结构.锰质叠层石记录了碳酸锰精美的原始沉积结构,暗示微生物参与了锰元素的沉积成矿作用.  相似文献   
33.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系“深地资源勘探开采专项”2017年启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大型石油国企等10家骨干单位以及多家协作单位参加,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充分体现“产研学用”密切融合。本项研究聚焦“特提斯东段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海相成钾作用与后期改造、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深层富钾卤水迁移-分异-汇聚成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深部含钾盐系‘双复杂’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深部钾盐矿层(富钾卤水层)测井识别与地震预测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柴达木西部和川东北两个重点成钾区为资源基地落脚点,兼顾其他含钾盆地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成矿模型,完善海、陆相成钾理论,形成3 000 m以浅钾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综合评价深部钾盐资源潜力,实施异常验证钻探,新发现1个大型钾盐资源基地,值得综合评价的有利成钾远景区3~4处,实现深部钾盐找矿突破和增储示范。值得强调的是,只有立足国内,突破海相,在中西部大中型叠合盆地古代海相蒸发岩地层中找到大规模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方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钾盐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海相钾盐取得了一系列成矿理论新认识和钾盐找矿新发现:创新提出了滇西南“二层楼”成钾模式,指出侏罗纪海相找钾新方向;在川东北宣汉普光地区发现三叠系海相可溶性“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开拓了四川盆地海相找钾新领域和新方向;在新疆库车地区发现埋深超5 000 m的钾石盐矿层,取得了库车坳陷海相找钾的实质性进展;创新提出“W型复底锅”成钾模式,在陕北奥陶纪海相盐盆发现厚层钾石盐矿化段,取得古陆表海型钾盐找矿重要新进展。至此,中国海相钾盐找矿崭露了突破的曙光。如何在这些新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取得海相可溶性钾盐找矿的实质性突破,落实建成若干大型以上海相钾盐资源基地,将是“十四五”及以后时期中国钾盐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34.
准噶尔盆地北缘哈山山前带下二叠统风城组发育一套富含油云化主力储层,岩性包括云化泥岩、云化砂岩和云化沉凝灰岩。为了认识白云化地层的岩石学特征及成因,根据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元素及碳氧同位素分析,研究不同岩性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和云化成因。结果表明:云化泥岩、云化凝灰岩基质中的白云石为准同生成因,形成于较高盐度、高镁钙比、强还原的沉积环境,富有机质泥岩、大量的火山灰沉积是准同生云化作用的重要条件。云化砂岩和云化凝灰岩裂缝中的白云石为埋藏成因,由山前带逆冲断层活动,流体在层间、裂缝中快速渗透、流动,交代早中期水解形成的方解石而形成。该结果为研究区白云化储层预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5.
通过对区域含矿岩系、火山作用、构造演化与矿产等开展地质调查表明:这些矿床产于塔里木地块古陆缘红柳沟-拉配泉元古代裂谷带、喀腊达坂大断裂北侧,含矿地层为蓟县系卓阿布拉克组变质火山岩,具有典型的双峰式火山岩建造特点,成矿作用发生于火山喷发旋回的间歇期.通过对典型矿床喀腊大湾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研究,表明该矿床具明显的矿化分带和蚀变分带,δ(34S)测定反映硫大部分来源于海水,成因类型属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喷气喷流型硫化物矿床,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为海相沉积地层、火山喷发的间歇期和断裂构造等,变质作用对成矿有一定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36.
根据最新调查获得的北黄海盆地海洋重力、海洋与航空磁力和多道地震资料,结合以往周边地区的资料,编制了北黄海空间重力异常图、布格重力异常图、磁力异常图。在重磁基础图件的基础上,通过解析延拓、任意方向导数计算、离散小波变换等处理,结合地震和地质资料,对北黄海北缘断裂带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北黄海北缘断裂带的存在,并对该断裂带的延伸长度、切割深度和性质进行了分析,指出北黄海北缘断裂带是辽东隆起与北黄海盆地的界线,断裂带两侧具有明显不同的地球物理场特征;而且断裂带具有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北黄海盆地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7.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七号构造油气成藏过程与模式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文在对冷湖七号油气成藏条件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构造发育史与烃源岩生、排烃史,结合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了冷湖七号构造油气藏形成期次和过程,总结了东、西2个构造高点的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冷七1井N12层包裹体主要为含烃盐水包裹体和气态烃有机包裹体,其均一温度明显分为60~70℃和110~130℃两个峰值区,对应地质时间分别为N21—N22时期和N2末—现今。结合源岩生、排烃史和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N12—N22时期为冷湖七号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②冷湖七号东高点N21气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断控同生隆起—单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次生型断裂遮挡油气成藏模式;西高点E3油藏形成机理与模式为:同生隆起—双源供烃—不整合、断裂输导—浮力驱动—残留型原生油藏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8.
为精确限定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结合阴极发光分析,分别对北祁连东段红土堡枕状玄武岩和辉绿岩墙进行了LA - ICP - MS 单颗粒锆石微区U - Pb 同位素测年。红土堡枕状玄武岩获得(443.4 ±1.7 )Ma 和(1 782 ±34 )Ma 两组年龄值;同时,获得红土堡基性火山岩中辉绿岩墙的年龄为(385.7 ±7.9 )Ma,并含有(1 697 ±6 ) ~(2 692 ±4 )Ma 的捕晶锆石年龄信息。认为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为晚奥陶世,与其北的陈家河中酸性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大体一致,推断红土堡基性火山岩的原始岩浆不同程度遭受了陇山岩群的混染。这一新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北祁连造山带东段大地构造格局、构造演化以及北秦岭—北祁连衔接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柴北缘平台地区具丰富的油气开采潜力,为进一步寻找油气优质储层,本文通过研究该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集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对沉积-成岩环境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平台地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和残余原生粒间孔;主、微量元素比值 Rb/K 为 0.001 5~0.002,Sr/Cu 为 6.59~26.58,MgO/CaO 为 0.21~0.89,&U 为 0.83~1.12,Th/U 为 2.34~4.23,Cu/Zn 为 0.29~0.47,反映为淡水沉积环境,气候处于季节性(干旱与潮湿交替)变化期,还原与氧化条件交替出现;δ13C 变化范围为-8.78‰~-3.55‰,平均值-5.06‰,δ18O 范围为-14.01‰~-9.64‰,平均值-11.04‰,表明碳酸盐胶结物中碳来源于碳酸盐中无机碳与有机质碳;Z值为102.34‰~115.06‰,平均值111.4‰,所有样品均小于120‰,指示碳酸盐胶结物中成岩流体为大气淋滤淡水;计算古温度变化范围为68.40℃~97.86℃,平均...  相似文献   
40.
本文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将柴达木盆地缘上三叠统-侏罗系划分为5个层序、12个体系域,确定了该区烃源岩主要赋存在层序Ⅱ和层序Ⅲ的湖侵体系域深湖相泥岩中;通过地震剖面追踪,圈定了烃源岩赋存于下株罗统层序Ⅱ和中株罗统层序Ⅲ中,主要以冷湖-南八仙构造带为边界;烃源岩发育层段的地震相、沉积相研究表明,下株罗统层序Ⅱ的湖侵体系域发育大面积的滨浅湖、沼泽相沉积,在湖盆中心发育面积较小的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中株罗统层序Ⅲ的湖侵体系域仅在鱼卡凹陷及其周缘发育半深湖相;依据层序划发、沉积相的研究成果,确定了主要生烃中心,并依据烃源岩分布特征将柴达木盆地北缘划发为J1(!)-R和2(!)-E2个含油气系统,其中J1(!)-R含油气系统为中等丰度的含油气系统,围绕其周围的昆特依构造、冷湖七号构造、伊克雅乌汝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J2(!)-E含油气系统面积较小,烃源岩厚度较薄,勘探潜力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