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5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393篇
测绘学   37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478篇
地质学   929篇
海洋学   13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3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亚砜作为一种新型萃取剂,近年来引起了分析工作者的重视。D.C.Kennedy等通过反相纸色谱考察了数种亚砜在各种介质中对四十多种金属离子的萃取能力,绘制了Rf图谱,指出分离某些元素的可能性。以二正辛基亚砜(DOSO)为固定相的柱色谱法,已用来  相似文献   
112.
点蚀损伤下桩基式平台腿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圆柱体点蚀损伤模型,建立含细观尺度点蚀损伤的桩基式平台腿柱多尺度精细化数值模型,研究壁厚损伤度、点蚀损伤强度以及点蚀体积损伤强度影响平台腿柱轴压极限承载力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壁厚损伤度及点蚀损伤强度明显削弱平台腿柱的极限强度,且随点蚀损伤强度增大壁厚损伤度的影响加剧;点蚀体积损伤强度由于综合考虑了壁厚损伤度和点蚀损伤强度的耦合因素,相比于独立考虑后两者,其更能合理地描述点蚀损伤对平台腿柱极限强度的影响,故点蚀体积损伤强度体现了点蚀损伤的关键特征。本方法不仅适用于研究点蚀损伤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其所提出的点蚀损伤模型的构建方法,可拓展于研究受点蚀损伤的整体平台结构的极限承载力,且确定点蚀体积损伤强度为描述点蚀损伤特征的关键参数后,有望将其用于修正点蚀损伤平台腿柱的承载力设计公式。  相似文献   
113.
金星的火山作用曾十分活跃,形成了占总面积70%的平原。由于缺少有意义的侵蚀和沉积作用,金星表面5亿年来形成的地形地貌和构造特征保存得十分完好。Beta Regio地区位于金星中北纬地带,是金星分区中的V17区,在地貌上是一个面积2 000 km×2 500 km的、伴随抬升和火山作用的隆起地形。主要地形有高地、冠状构造、沟谷、锥状隆起、线状带、平原、脊状带和放射状系统8种;共分为瓦片状地形、密集断裂平原、断裂和脊状平原、盾状平原、皱脊平原、平坦平原、叶状平原和陨击坑8种物质构造单元。最新研究表明金幔柱是造成Beta Regio地区的抬升、断裂形成和火山作用的唯一因素。  相似文献   
114.
孙广周  曾茂青  王蓓  王世涛  王德英 《云南地质》2010,29(1):102-104,101
在较佳人浸粒度(-20ram)及适宜的喷淋制度条件下,经5天浸出周期柱浸后,可获得金浸出率91.31%、NaCN耗量142.3g/t的技术经济指标,表明该金矿适合用本堆浸工艺提金。  相似文献   
115.
张传林  周刚  王洪燕 《地质通报》2010,29(5):779-794
对塔里木和中亚造山带西段二叠纪玄武质岩石地质、年龄、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组成的系统总结表明,二叠纪火成岩在分布面积、岩石类型(以玄武岩占绝对优势)、活动时间(以275Ma左右为峰期)等方面均与世界典型的大火成岩省一致,将其命名为巴楚大火成岩省(Bachu LIP)。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塔里木玄武岩来自长期富集的岩石圈地幔,来源深度为60~80km。塔里木基性岩墙和超镁铁-镁铁杂岩的原始岩浆可能来自软流圈地幔(OIB)部分熔融。中亚造山带西段的玄武岩、基性岩墙和超镁铁-镁铁杂岩主要来自被俯冲带熔体交代的强烈亏损的岩石圈地幔,其中部分地区可能有软流圈物质的加入,如东天山和阿勒泰南缘高Ti系列的玄武质岩石。根据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将巴楚大火成岩省分为2个地幔省(mantle domain),即塔里木省和中亚省。这2个不同地幔省的成矿系列也有显著的差异,塔里木省为钒-钛磁铁矿矿床,而中亚则以铜-镍-(铂族金属)硫化物矿床为主,成矿作用的差异和岩浆地幔源区的差异是完全对应的。综合地质、地球化学和成矿作用,认为巴楚大火成岩省的形成和二叠纪地幔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6.
羌塘南部地区大面积出露基性—超基性火成岩。基性岩墙和玄武岩沿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呈近东西向分布,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分布范围西起国境线,东到双湖地区,总长约800km,形成时代集中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284~318Ma),反映出岩浆的快速侵位-喷溢的过程。基性岩墙和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系列岩石,少数为亚碱性系列,Ti和Fe的含量均比较高,Mg#比较低,表明它们都是原始岩浆经不同程度分异结晶后的残余熔体。基性岩墙和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形成环境等均与板内玄武岩或典型的地幔柱成因玄武岩具有相似的特点。另外,苦橄质岩石多与基性岩墙和玄武岩一起产出,主要为单斜辉石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矿物成分贫挥发性组分,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的特点反映出其很可能代表了地幔柱原始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岩浆捕获体,而且其源区很可能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由此,初步认为羌塘南部基性岩墙和玄武岩为地幔柱的头部减压熔融的产物,而苦橄质岩石为地幔柱尾柱通道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7.
羌螗南部地区大面积出露基性一超基性火成岩.基性岩墙和玄武岩沿龙木错-双湖板块缝合带的南侧呈近东西向分布,大地构造位置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分布范围西起国境线,东到双湖地区,总长约800km,形成时代集中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284~318Ma),反映出岩浆的快速侵位-喷溢的过程.基性岩墙和玄武岩主要为碱性系列岩石,少数为亚碱性系列,Ti和Fe的含量均比较高,Mg#比较低,表明它们都是原始岩浆经不同程度分异结晶后的残余熔体.基性岩墙和玄武岩的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形成环境等均与板内玄武岩或典型的地幔柱成因玄武岩具有相似的特点.另外,苦橄质岩石多与基性岩墙和玄武岩一起产出.主要为单斜辉石橄税岩和二辉橄榄岩,矿物成分贫挥发性组分,主量、稀土和微量元素的特点反映出其很可能代表了地幔柱原始岩浆结晶的产物而非岩浆捕获体,而且其源区很可能为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由此,初步认为羌塘南部基性岩墙和玄武岩为地幔柱的头部减压熔融的产物,而苦橄质岩石为地幔柱尾柱通道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8.
煤系地层中断层、陷落柱等构造不仅破坏了煤层的完整性,减少了可采储量,而且影响了煤矿的生产安全,给煤矿开采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在煤矿开采初期查明勘探区内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空间分布及其含导水性对指导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收集李村煤矿首采Ⅰ区地质、水文及物探资料的基础上,利用瞬变电磁技术对区内断层、陷落柱等构造的含导水性进行勘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煤矿的开采设计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并有效的预防了煤矿开采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9.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香河大气探测综合试验站2010年3月至2012年2月(2年)的多轴差分吸收光谱仪(MAX-DOAS)观测数据和32 m高塔常规气象资料,反演了华北地区香河站对流层NO2柱浓度,分析了该区域NO2柱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可见光455~485 nm、紫外330~370 nm都可以作为MAX-DOAS工作波段很好地反演NO2;香河地区NO2柱浓度夏季最低,几乎保持在2×1016 cm–2以下,春、秋季次之,在3×1016 cm–2上下小范围浮动,冬季最高,可达4.5×1016 cm–2;月平均最低值出现在7月,最高值出现在11月。NO2柱浓度与风速、风向密切相关:来自东边唐山方向的风,风速越大时NO2浓度越高,因为唐山是NO2的高值区之一;其它方向风速越大,浓度越低。春、夏两季NO2柱浓度日变化趋势比较平缓,秋、冬两季日变化明显,秋季正午偏高,冬季早晚偏高。  相似文献   
120.
Acidic polysaccharide, which has various biological activitie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sea cucumber. In the present study, crude polysaccharide was extracted from four species of sea cucumber from three different geographical zones, Pearsonothuria graeffei(Pg) from Indo-Pacific, Holothuria vagabunda(Hv) from Norwegian Coast, Stichopus tremulu(St) from Western Indian Ocean, and Isostichopus badionotu(Ib) from Western Atlantic. The polysaccharide extract was separated and purified with a cellulose DEAE anion-exchange column to obtain corresponding sea cucumber fucans(SC-Fucs). The chemical property of these SC-Fucs, including molecular weight, monosaccharide composition and sulfat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Their structure was compared simply with fourier infrared spectrum analyzer and identified with high temperature 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um analyzer(NMR) and room temperature 13 C NMR.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uc-Pg obtained from the torrid zone mainly contained 2,4-O-disulfated and non-sulfated fucose residue, whereas Fuc-Ib from the temperate zone contained non-, 2-O- and 2,4-O-disulfated fucose residue; Fuc-St from the frigid zone and Fuc-Hv from the torrid zone contained mainly non-sulfated fucose residue. The proton of SC-Fucs was better resolved via high temperature 1H NMR than via room temperature 1H NMR. The fingerprint of sea cucumber in different sea regions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index of anomer hydrogen signal in SC-Fucs. Further work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re exist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eographical area of sea cucumber and the sulfation pattern of SC-Fu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