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6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龙门山地区泥盆纪地层中含有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海相遗迹化石。以野外剖面实测为基础,对北川甘溪石沟里剖面中泥盆统养马坝组风暴沉积中的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描述,共识别出5种类型的遗迹化石属种,包括Chondrite、Changchengia、Rhizocorallium、SkolithosZoophycos。根据遗迹化石的组合特征,将其划分为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组合类型,反映了受风暴影响的浅水沉积环境。通过遗迹化石的分布位置、相互间的切割关系,建立了龙门山地区石沟里剖面养马坝组风暴岩中各种遗迹化石形成的先后顺序,依次为Chondrites、Zoophycos、Rhizocorallium、ChangchengiaSkolithos。发育于风暴岩中的ChondritesZoophycos遗迹化石,具有鲜明的机会种特征,对沉积环境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保存于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养马坝组风暴岩中丰富的具细小分支直径的Chondrites遗迹化石,反应水体氧含量并非控制Chondrites潜穴直径大小的唯一控制因素,可能与造迹生物生活环境的恶劣与否间存在着一定关系;风暴沉积中发育的Zoophycos遗迹化石,指示其在泥盆纪可以沉积于浅海环境。  相似文献   
202.
常嘉  陈世悦  鄢继华 《沉积学报》2019,37(5):968-980
为揭示渤海湾盆地陆表海背景下的煤系层序地层界面形成机制以及层序地层格架内的聚煤作用特征,以淄博博山地区为例开展了本溪组、太原组和山西组的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研究。研究区内共识别出古构造运动形成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正常海退形成的下切谷冲刷面、盆地基底构造运动形成的海侵方向转换面、初始海泛面、最大海泛面以及最大海退面等层序界面类型,将研究区含煤地层划分为三个七级层序。经对比研究层序内的煤层的发育特征后认为,潮坪泥炭坪、潟湖及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为煤层最有利发育相带。SQ2、SQ3、SQ4、SQ5、SQ6层序内均有可采煤层发育。  相似文献   
203.
老里湾银铅锌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崤山断隆带内,是崤山地区首次发现的大型矿床.其矿体主要赋存于老里湾花岗斑岩体内,同时受断裂构造控制,与区域银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明显不同.矿床地质研究表明,老里湾银铅锌成矿作用可分为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热液期又可分为4个成矿阶段:石英-菱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重晶石-方解石阶段.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两件老里湾花岗斑岩样品的成岩年龄分别为129.0±1.7 Ma、129.0±1.1 Ma.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该岩体具有高硅、富碱、准铝质-弱过铝质的特点,富集LREE、Rb、Ba、Sr、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具有弱的负Eu异常.综合分析表明,老里湾花岗斑岩体与区域同时期岩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侵位可能与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大转折及岩石圈减薄相关.结合矿化特征及区域成岩成矿年代学数据,认为老里湾银铅锌矿床成矿时代应稍晚于花岗斑岩,二者并没有直接的成因联系,但可能为同一深部岩浆房活动的产物.崤山地区断裂带和岩体交汇处是寻找银铅锌矿床的有利部位,这一认识得到了近期老里湾北部中河地区的银铅锌勘查工作的验证.同小秦岭、熊耳山地区相比,崤山地区整体剥蚀较浅,老里湾银铅锌矿体深部还具有寻找斑岩型钼矿床的潜力.   相似文献   
204.
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作为北山造山带微陆块碰撞的产物,在北山造山带早古生代碰撞—造山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前人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勒巴泉地区构造变质核杂岩以及其中产出的蛇绿岩带。为了更好确定其构造变形时代,文章通过对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野外构造剖面和显微构造特征的研究表明:野马泉和勒巴泉韧性剪切带具有由北西西向南东东逆冲,兼具右行剪切运动特征。通过对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带中未变形花岗岩脉的锆石U-Pb定年,确定了野马泉和勒巴泉地区韧性剪切变形年龄上限为416 Ma,结合前人所报道的年龄,将韧性剪切变形时代大致限定在423~416 Ma之间,可能与牛圈子洋壳往北北东方向朝野马泉弧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205.
通过龙沟河-鲜花山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工作,获得了较丰富的区域地球化学测量成果.利用变异系数、浓幅分位值、相关性和异常特征研究对11种元素进行了数理分析,分析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Au、Ag、Mo、As、Sb为主成矿元素.结合异常分布和元素成矿特征优选出了2处成矿远景区,经槽探验证,双目咀金锑成矿远景区发现2条金矿化体.  相似文献   
206.
哈山构造带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造成地层的重复、缺失或倒转,地质结构复杂,油气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研究区的高效勘探。以已发现的油气藏和探井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单元解剖、地质与地化分析相结合的思路方法,运用有机地球化学手段追踪油气运移路径,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油气输导配置样式,建立了4种油气运聚模式。研究结果认为:玛湖凹陷和哈山地区发育的风城组烃源岩在水体盐度、氧化-还原性等沉积环境指标方面存在差异。原油(油砂)生物标志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多参数运移路径示踪表明,浅层斜坡带与中深层推覆-冲断带的原油具有不同的油气来源,两者分属于不同的油气输导系统:斜坡带的原油来源于玛湖凹陷的风城组烃源岩,其生成的油气通过“断-毯”高效输导路径运聚成藏,具有远源供烃、横向输导的特点;推覆-冲断带的原油主要来源于哈山地区的风城组烃源岩,整体表现为烃源岩近源供烃、断层垂向输导的成藏特征,可进一步细分为3种运聚模式:推覆叠置区断裂、溶蚀孔缝发育,为“断-缝”复杂网络输导,冲断叠加区为“断层-砂体”阶梯状输导,褶皱变形区为断层优势输导-砂体辅助输导。上述研究成果对哈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7.
九嶷山-姑婆山地区铅锌矿成矿环境分析及找矿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九嶷山-姑婆山地区铅锌矿床成矿环境分析,认为加里东运动形成的EW向构造及NE,NW向基底断裂控制着该区的沉积相变化。地层中铅锌物质主要来源于古隆起的蚀源区,中泥盆统棋子桥组为该区铅锌矿最重要的矿源层,加里东期岩体呈面状侵入,印支期岩体呈岩株状侵入,而燕山期岩体一般呈岩株或岩脉状沿NNE向断裂带或构造交汇部位产出,在岩体接触带或距岩体1-2km处形成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在远离岩体的有利地层(岩性)部位形成沉积改造型铅锌矿。总结了两类铅锌矿的找矿标志,提出了“三带一点”的找矿远景区,强调运用综合方法找矿。  相似文献   
208.
2004年秋季(9~11月,下同),青海省总的气候特点是:降水北多南少,气温大部分地区偏高。9月上旬本省东部地区降水偏多,部分地区出现连阴雨天气,造成农作物倒伏、发芽霉烂,也给农业区浅、脑山地区尚在收割、打碾和晾晒的农事活动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9.
哈山地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北缘、什托洛盖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结合部,乌夏断阶带和哈山构造上,该地区表层岩性变化快,深层逆冲推覆构造发育.地震勘探难点表现为表层结构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深层资料信噪比低,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在哈山地区采用小面元、高覆盖的观测系统,同时针对浅层进行加密炮排,提高浅层覆盖次数.通过一些技术的应用,新采集的资料品质较老资料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最后根据实际资料分析,提出该地区下一步的采集建议.  相似文献   
210.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radioactive geophysical features, uranium metallogenetic geological setting and metallogenetic conditions at Haizishan area, the ground total gamma survey and geology-gamma spectrometric profile survey were conducted. The radioactive background of Haizishan area was preliminarily cognized through the ground total gamma survey and the radioactive features were identified. The anomaly properties of Late Yanshan granites were roughly confirmed through geology - gamma spectrometric profile survey, and the detailed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done for radionuclide contents of each major lithostratigraphy.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te Yanshan granites in this area have higher total gamma background value,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otal gamma anomaly is almost consistent with Late Yanshan granites. The uranium background value of the granites is higher, showing the uranium sources are favorable in this area. There is Chaqingka hot-spring anomaly in the western periphery of Haizishan area, which i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northwest fault. The sinter on the ground has very high total gamma measurement value, and the uranium - thorium anomaly occurrence is shown through gamma spectrometric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and radiometric properties of Chaqingka hot-spring anomaly, combined with the uranium metallogenetic geological setting and metallogenetic conditions in the area, the authors identified that the potential source of uranium is bearing fluids containing uranium or the uranium is likely to be abundant in deep Late Yanshan granites. The uranium is migrated to deposit and enrich at the surface, which provides a prospecting target for further uranium explo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