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685篇 |
免费 | 4965篇 |
国内免费 | 658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03篇 |
大气科学 | 281篇 |
地球物理 | 4514篇 |
地质学 | 24221篇 |
海洋学 | 2190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629篇 |
自然地理 | 8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0篇 |
2023年 | 774篇 |
2022年 | 1078篇 |
2021年 | 980篇 |
2020年 | 844篇 |
2019年 | 876篇 |
2018年 | 678篇 |
2017年 | 783篇 |
2016年 | 823篇 |
2015年 | 959篇 |
2014年 | 1411篇 |
2013年 | 1072篇 |
2012年 | 1345篇 |
2011年 | 1329篇 |
2010年 | 1218篇 |
2009年 | 1228篇 |
2008年 | 1226篇 |
2007年 | 1042篇 |
2006年 | 1146篇 |
2005年 | 928篇 |
2004年 | 1023篇 |
2003年 | 997篇 |
2002年 | 1053篇 |
2001年 | 1074篇 |
2000年 | 939篇 |
1999年 | 949篇 |
1998年 | 925篇 |
1997年 | 896篇 |
1996年 | 908篇 |
1995年 | 878篇 |
1994年 | 815篇 |
1993年 | 715篇 |
1992年 | 742篇 |
1991年 | 651篇 |
1990年 | 639篇 |
1989年 | 511篇 |
1988年 | 101篇 |
1987年 | 101篇 |
1986年 | 60篇 |
1985年 | 40篇 |
1984年 | 28篇 |
1983年 | 23篇 |
1982年 | 32篇 |
1981年 | 26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29篇 |
1978年 | 10篇 |
1977年 | 9篇 |
1975年 | 8篇 |
194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30(4)
近几十年以来,随着对海湾开发的不断深入,人类活动在海湾的演化过程中逐渐扮演了重要角色,海湾沉积环境发生了异于纯自然状态下演化规律的变化。从海湾沉积物来源、特征、沉积速率和地貌体系4个方面,结合国内外海湾开发利用过程中已呈现出来的问题,初步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湾沉积环境的影响,证明人类在海湾及其周边地区修建各种工程和围海造地等方式,逐渐改变了海湾沉积体系的演化进程。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对海湾沉积领域中急需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急需加强海湾演化规律、寿命和稳定性判据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大兴安岭东坡中段遥感影像特征与区域成矿预测标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兴安岭东坡中段的铜多金属矿产分布,NE成带,EW成行,NW成列,并构成多个矿化-构造带、矿化-构造块体,矿化-构造结。主要是受到区域NE向与EW向构造带构成的构造大格局和NW向与SN向构造带形成的构造小格局组合而成的“菱格网”状构造所控制。区域构造格局是铜多金属矿成矿构造的基础,据此区域性的遥感成矿预测,指出北段以找铜为主,中段以扩大银铅锌远景为主,深部找铜以及南段深部找铜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3.
哈拉湖位于青藏高原,在该区开展的地质调查、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地球化学调查结果表明,该区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找矿前景。为寻找天然气水合物,在该区开展了高精度反射地震试验。反射地震采用1200道接收,道间距2 m,偏移距1 m,炮间距8 m,覆盖次数150次,排列中间激发的观测系统,每道采用6个60 Hz检波器单点组合接收;采样间隔0.5 ms,记录长度2 s,宽频带采集;激发震源为大型车载可控震源。采用该工作方法得到的地震剖面信噪比和分辨率较高,构造形态特征明显。根据试验区地形地貌和地震剖面上反映的永冻土层厚度、断裂构造和高速层分布,结合其他资料,确定了验证孔位。 相似文献
94.
利用合肥盆地内6个磷灰石裂变径迹样品资料,反演模拟了该盆地自侏罗纪晚期以来各时代地层古地温变化,估算了沉降率与剥蚀率.模拟结果与其他地质资料推论一致,它揭示出该盆地南北两地存在不同的构造变化和受热史,反映了大别山构造发展对盆地南北两地区影响的差异.盆地南部靠近大别山地区的晚侏罗世地层在白垩纪早期埋藏温度曾大于120℃;早白垩世后期的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30m/Ma)使温度降至30—40℃;自白垩纪后期始,该地区一直处于动荡的但总体为持续抬升的构造环境中.盆地北部地区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早期地层在白垩纪期间埋藏温度曾达到和超过100℃,但随后的大幅度构造抬升(剥蚀率约190m/Ma)使其温度降至30—60℃;第三纪早期,局部区域的裂陷(沉降率约60m/Ma)使温度又升至80℃左右.指出合肥盆地构造演化大体可分形成、隆升、局部裂陷和再隆升4个阶段. 相似文献
95.
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编制相关构造图件揭示了海塔盆地塔南凹陷的断裂构造特征和构造演化过程,分析了构造活动对沉积作用的控制以及对烃源岩发育、圈闭形成和油气运移聚集条件的影响。塔南凹陷白垩纪经历了叠合断陷期(铜钵庙组—南屯组沉积时期)、叠合断拗期(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和反转拗陷期(伊敏组—青元岗组沉积时期)共3期演化,发育伸展和走滑—伸展两套断裂系统。受断裂活动影响,不同时期各次凹的沉降中心发生了明显的分异与迁移。断陷期沉降中心沿断陷边界断层上盘分布,断拗期沉降中心向凹陷中心迁移。断陷期结构样式及主干断裂活动强度控制着沉积相的分布,也影响油气成藏。 相似文献
96.
东昆仑东段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纳赤台岩群主要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是东昆仑东段早古生代构造演化的重要物质记录。变火山岩的锆石U Pb年代学研究结果显示,年龄具有较宽的年龄谱(459~2 729 Ma),可划分为2 559 Ma、1 341~1 472 Ma、918~1 142 Ma、557~595 Ma、459~497 Ma 5个年龄段,前4组为继承锆石年龄,反映研究区早期构造岩浆事件,459~497 Ma年龄谱段的锆石具有较好的生长韵律环带,为典型的岩浆成因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74±7.9) Ma (MSWD=0.59,n=11),代表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形成时代,即形成于奥陶纪。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变火山岩原岩均为玄武岩,可以划分为两个岩石系列,斜长角闪片岩和角闪片岩为亚碱性拉斑玄武岩。Mg#介于43.09~46.44,反映岩浆经历了一定程度的结晶分异演化;绿帘绿泥钠长片岩属于碱性玄武岩;Mg#介于57.20~76.00,相对接近原始岩浆成分。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前者具有岛弧火山岩特征,而后者具有E MORB和OIB特征,其岩浆源区更富集。锆石U 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纳赤台岩群火山岩形成于早古生代弧后盆地,是原特提斯洋洋壳向北俯冲导致东昆仑地区拉张成弧后小洋盆的物质记录。 相似文献
97.
At high latitudes and in mountainous areas, evaluation and validation of water and energy flux simu-lations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systematic precipitation errors. These errors mainly come from topographic effects and undercatch of precipitation gauges. In this study, the Land Dynamics (LAD) land surface model is used to investigate impacts of systematic precipitation bias from topography and wind-blowing on water and energy flux simulation in Northwest Americ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opographic and wind adjustment reduced bias of streamflow simulations when compared with observed streamflow at 14 basins. These systematic biases resulted in a -50%-100% bias for runoff simulations, a -20%-20% bias for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 -40%-40% bias for sensible heat flux, subject to different locations and adjustment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run. Uncertain gauge adjustment leads to a 25% uncertainty for precipitation, a 20% 100% uncertainty for runoff simulation, a less-than-10% uncertainty for evapotranspiration, and a less-than-20% uncertainty for sensible heat flux. 相似文献
98.
99.
肯尼亚Anza盆地东南部地处东非裂谷系,发育了巨厚的中—新生界沉积盖层。然而,该区域勘探程度较低,制约了对其构造体系的认识及油气勘探潜力的评价。文章基于研究区的重力异常数据,针对其构造特征的认识进行了数据处理及解释。研究结果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右旋剪切应力的影响,研究区发育规模较大的北西向基底断裂和规模较小的北东向盖层断裂,且北东向断裂切断北西向断裂;基底深度差异大,总体呈"两凹夹一隆"的特征,凹陷区沉积了巨厚的中—新生界盖层;受北西向拉张断裂和沿构造软弱带发育的北东向断裂的控制,研究区划分为东部凹陷、中部凸起、南部隆起和西部凹陷4个构造单元,呈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00.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福建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震源深度资料, 统计分析了1998年7月至2008年6月期间福建及邻区ML≥1.0并有震源深度参数且观测精度为1类地震1431次。 采用0.4°×0.4°网格和以0.2°为滑动步长, 统计了网格内地震的平均深度, 并绘制了平均深度等值线图。 分析结果表明: ① 福建地区地震震源深度总体上呈现东南深、 西北浅的特征, 东南沿海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大于14 km, 西北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小于10 km; ② 平均震源深度等值线展布大致呈NE向, 在福建南部地区平均震源深度在沿NE向展布基础上, 还受到NW向断裂控制, 断裂构造通过的地区平均震源深度相对较深; ③ 福建地区地震动力成因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