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824篇 |
免费 | 5990篇 |
国内免费 | 35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73篇 |
大气科学 | 19篇 |
地球物理 | 3822篇 |
地质学 | 18900篇 |
海洋学 | 930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124篇 |
自然地理 | 25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352篇 |
2023年 | 544篇 |
2022年 | 765篇 |
2021年 | 698篇 |
2020年 | 685篇 |
2019年 | 632篇 |
2018年 | 492篇 |
2017年 | 582篇 |
2016年 | 613篇 |
2015年 | 686篇 |
2014年 | 1009篇 |
2013年 | 773篇 |
2012年 | 987篇 |
2011年 | 965篇 |
2010年 | 807篇 |
2009年 | 845篇 |
2008年 | 854篇 |
2007年 | 703篇 |
2006年 | 769篇 |
2005年 | 638篇 |
2004年 | 752篇 |
2003年 | 716篇 |
2002年 | 732篇 |
2001年 | 770篇 |
2000年 | 697篇 |
1999年 | 741篇 |
1998年 | 722篇 |
1997年 | 695篇 |
1996年 | 719篇 |
1995年 | 705篇 |
1994年 | 664篇 |
1993年 | 572篇 |
1992年 | 602篇 |
1991年 | 512篇 |
1990年 | 472篇 |
1989年 | 386篇 |
1988年 | 90篇 |
1987年 | 87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5篇 |
1984年 | 22篇 |
1983年 | 19篇 |
1982年 | 21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20篇 |
1979年 | 27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9篇 |
1948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初探——兼论秦岭超大型金属矿集区的研究与勘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为例, 讨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 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 也是秦岭超大型矿集区的研究原理、研究及研究内容等基本准则。提出盆地充填史、盆地内同生构造作用等研究沉积盆地形成与发展。认为秦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具有分级特征, 热水沉积岩相是主要的物质组成。总结了秦岭中(火山)热水沉积成矿盆地、深水缺氧环境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叠合盆地、复合盆地、拉分盆地、裂陷盆地等六种构造-沉积岩相时间-空间组合模式, 它们是超大型金属矿床产出部位。 相似文献
112.
113.
通过对四川省地质构造后期演化及其变形特征的综合研究,结合主要含煤岩系分布及聚煤特征,将四川省赋煤构造单元划分为川南-黔北、华蓥山、米苍山-大巴山、龙门山、川中、大凉山-攀枝花、盐源、巴颜喀拉、西秦岭9个二级赋煤构造带。以构造研究为主线,根据主要含煤岩系和煤层赋存特征与构造形态之间的关系,结合野外实地调查、煤田地质勘查资料以及典型控煤构造特征分析,研究区控煤构造可划分为5大类14种类型,虽然构造样式丰富,类型多样,但主要以挤压构造样式的褶皱断裂组合和逆冲断裂组合为主,其它各类构造样式虽有发育,但数量较少,规模一般也不大。 相似文献
114.
115.
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烃源岩的形成取决于生烃母质生物的生存环境和有机质良好的保存条件,这两大因素从根本上来说又取决于生物繁殖时和埋藏时的古气候、古洋流、古构造及古环境等各要素的良好匹配。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与大气中的中等含氧量、干热的气候、冰期-冰后期之交的气温快速转暖、冰川迅速融化所导致的海平面快速上升等密切相关。大洋环流的形成和演变也是控制海相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的主要因素,上升洋流富磷、富硅、富铁族元素等营养盐和富绿硫细菌极大地促进了有机质生产力、埋藏率的激增。通过研究,建立了中国华南和塔里木盆地寒武系上升洋流分布模式、塔里木盆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台缘斜坡灰泥丘相源岩形成时的反气旋洋流分布模式。研究发现,优质烃源岩仅发育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下的裂谷、克拉通内裂谷、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和克拉通边缘坳陷盆地。欠补偿盆地、蒸发潟湖、台缘斜坡(灰泥丘)和半闭塞—闭塞欠补偿海湾,是高丰度烃源岩发育的有利环境;低的无机物输入和低的沉积速率,有利于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形成;呈斜坡的海底地貌,有利于烃源岩形成。 相似文献
116.
1989年10月18日山西大同-阳高发生一次中强震群型地震活动,其最大震级为6.1级。1991年3月26日又在当地发生5.8级地震。这是近年来在华北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正确认识其发震构造,是推测地震发展趋势的关键问题之一。震区附近有几组活动构造,以北东东向和北北西向的为最发育。孙加林、吕佩苓等分别用区域台网记录的地震初动分布得到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显示大同地震为平移型地震,主要节面为北北东和北西西向。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王鸣、王培德等在大震后曾在现场布设台网, 由 相似文献
117.
118.
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地貌结构是高原隆升深部动力过程与高原扩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存在受下地壳流驱动的渐变模型和受宽约50~200km的雅砻-玉龙断裂系控制的陡变模型2种不同认识。文中基于30m分辨率的SRTM数据进行数字高程分析,利用高程和水系参数对研究区地貌加以提取和分析,结合野外地貌和构造调研的结果以及前人的相关研究,对高原东南缘川滇地块中部构造地貌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解析。研究认为,青藏高原东南边界具有明显的台阶式构造地貌结构,不同台阶梯度带受不同时期发育的NE-SW向断裂控制。其中一级边界位于木里-玉龙断裂,控制了平均海拔4 200m的高原面的东南边界,是渐新世—中新世早期构造抬升的结果;二级边界受中新世中期逆冲活动的金河-箐河断裂控制,其构成丽江—盐源一带海拔中等(约3 000m)、相对低起伏区域的东南边界。高原东南边界的台阶式构造地貌结构反映了高原向SE的前展式逆冲扩展。这种扩展模式并不支持下地壳管道流连续变形模型。 相似文献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