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98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伍跃中  王战  过磊  校培喜 《地质学报》2009,83(7):964-981
系统收集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统一采用Collins,et al.(1982)提出的K2ONa2O分类图解法,获得各个地史时期花岗岩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晋宁期以S型为主,优势方位不明显。加里东期优势方位为北东向,以A型为主,北西向处于次要地位,以I型为主。海西印支期,优势方位为北西向,岩石类型在海西早、中期以I型为主,海西晚期至印支期以A型为主。此时北东向处于次要地位,岩石类型以A型为主。燕山期,整个祁漫塔格地区昆中断裂以北均为A型,以南形成新的构造岩浆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I型。并且,燕山期昆中断裂以北早期以北西向为主,晚期以北东向为主。上述情况说明,至少自加里东期以来,该区花岗岩的空间展布、发育规模、成因类型等诸方面都始终受到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带的活动强度、力学性质交替变化的控制,并且由老到新总体上存在着由北向南逐渐迁移的变化趋势。因此,祁漫塔格岩浆岩带并非同一构造机制下形成的岩浆弧,而是由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构造岩浆活动带交替作用控制的、成因类型不同的花岗岩类共同组成的复合构造岩浆岩带。  相似文献   
12.
承德地区滦平—承德和大杖子—新城子晚侏罗世沉积盆地带分别与丰宁—隆化逆冲带和尚义—平泉逆冲带相邻。盆地充填的土城子组在垂向上可划分出三个主要由辫状河冲积平原及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组成的盆地相。沉积物岩屑和砾石成分统计表明 ,滦平—承德盆地北缘岩屑岩性相在垂向上表现出三个基底变质岩岩屑向上增多的旋回 ,而滦平—承德盆地南缘及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则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岩屑表现出三个向上增多的旋回。盆地沉积学特征表明 ,滦平—承德盆地南北边缘分别受控于尚义—平泉北缘和丰宁—隆化逆冲带 ,而大杖子—新城子盆地受控于尚义—平泉南缘逆冲带。如果承德断层发生了长距离逆冲推覆活动 ,其活动时间绝非土城子组同沉积期和之后 ,应该发生于髫髻山组沉积之后和土城子组沉积之前。盆地中三个岩屑岩性相旋回和盆地相旋回共同地反映了盆缘逆冲带三次抬升剥露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山岩铜锌矿是一座探明资源量面临枯竭的矿山。为寻求新的资源量,探讨该矿区进一步找矿的希望,解决矿山的生存问题,本文通过对刘山岩铜锌矿的地质勘察及开采期间的资料系统整理和研究,对过去的找矿思路进行仔细地分析,提出了刘山岩铜锌矿区深部找矿的具体方向,并对矿区进行了必要的物探工作,对隐伏矿体进行了矿体群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构造形成时限测定方法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质作用过程持续时间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前人已建立的地质定年方法(同位素法、古生物法和古地磁法)给出的是地质事件的“绝对年龄”或相对年代。但至今国内外尚缺乏有关地质作用持续时间的直接的测定方法。讨论了从构造地质学角度直接测定地质事件时限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Large-scale detachment faults on mid-ocean ridges (MORs) provide a window into the deeper earth. They have megamullion on their corrugated surfaces, with exposed lower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rocks, rela- tively high residual Bouguer gravity anomaly and P-wave velocity, and are commonly associated with ocean- ic core complex. According to 30 detachment faults identified on MORs, we found that their distances to the axis mostly range from 5 to 50 km, half-spreading rates range from 6.8 to 17 mm/a, and activity time ranges from recent to 3 Ma. Most of the detachment faults are developed on the slow spreading Mid-Atlantic Ridge (MAR) and ultra-slow spreading Southwest Indian Ridge (SWIRl, with the dominant half-spreading rates of 7-13 mm/a, especially 10-13 mm/a. Furthermore, they mostly occur at the inside corner of one segment end and result in an asymmetric seafloor spreading. The detachment faults on MORs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tectonism and influenced by the magmatism. Long-lived detachment faults tend to be formed where the ridge magma supply is at a moderate level, although the tectonism is a first-order controlling factor. At the slow spreading ridges, detachment faults tend to occur where local magma supply is relatively low, whilst at the ultra-slow spreading ridges, they normally occur where local magma supply is relatively high. These faults are accompanied by hydrothermal activities, with their relationships being useful in the study of hydrothermal polymetallic sulfides and their origin.  相似文献   
16.
17.
Posamentier和同事们的Exxon层序模式形成了两个概念,我对这两个概念有疑问。他们认为河流均夷至“海湾线”,但现代河流的特征表明并非如此。他们又认为河流沉积的堆积空间是在海平面下降期间向海方向的均衡堆积所形成,但这是一个太简单化的模式。该模式建立在大陆边缘的概略形态的假设基础上,对真正的陆坡和实际资料未给予具体的表现和解释。在大多数情况下,基准面的下降将导致三角洲的进积作用和上游河流的深切作用。大多数海岩平原上的河流楔状沉积形成于两个过程:其一,海平面上升,并伴随海湾淹没和充填;其二是强烈活动的物源区的构造作用。靠近前陆盆地的主要构造事件如地体碰撞,将导致第三级类型层序(持续时间大约1-1.5Ma)的发育。由区域板块动力学特征的变化形成的板块内部特点应力变化了具相似的周期或幕,而这种变化周期在扩张大陆边缘也可形成一些第三级别的旋回。对Haq及其同事们所推出的中新生代旋回图年代地质学基础的仔细审视,发现了该图内部不一致和对潜在误差的不确实的低估。该图不可作为一个全球标准,在运用它时应特别的小心谨慎。  相似文献   
18.
19.
威德尔海是南极洲最大的边缘海,南侧毗邻菲尔希纳冰架和龙尼冰架,西侧紧邻南极半岛,东侧可到科兹地一线,北部面向开阔大洋.开展威德尔海的研究工作,对于认识整个南极的构造史、南极环流的发展史和现代气候的演变史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卫星测高数据获取了威德尔海区域的水深地形,分析结果表明威德尔海的南侧和西侧呈现出陆架、陆坡、深海平原的典型地形变化特征.根据地形变化初步划分出威德尔海的陆架、陆坡、深海平原、海沟、海脊、海槽与海底高原等地貌类型.威德尔海的中部偏东侧主要分布着深海平原,往北侧受海沟阻隔,地形变化较为复杂.海底高原是南极半岛往东北延伸的水下部分,其间隔形成了鲍威尔海盆、简海盆等水深3 000 m左右的海盆,与4 000~5 000 m的深海平原形成明显的水下阶地形态.深海平原的东北侧海域分布着脊槽相间的地形,以"鲱骨式结构"、海沟等构造地貌类型为主.威德尔海西侧洋陆边界转换带控制了陆架的延伸位置,而东南侧陆架宽度被"发现陡崖"等构造地貌控制.威德尔海的地形地貌特征主要受构造作用控制,同时冰川沉积物的输送在后期对地貌的演变有着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