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4 毫秒
41.
以长春岭油田C107区块扶余油层为例,综合应用岩心、录井、动态及测试等资料,按层次分析的思路对曲流河储层进行了构型分析。在井上单河道砂体识别的基础上,采用相控对比方法进行了单河道砂体的井间对比。基于现代沉积,提出了"S"型、同向式、背向式和切割式4类点坝砂体的组合模式,结合点坝砂体厚度特征以及与其紧邻废弃河道分布特征,在研究区识别出8个点坝砂体,单个点坝砂体面积在0.02~0.16km2。综合录井、岩心和测井等资料,在单井侧积层识别的基础上,结合对子井分析法,计算出侧积层的倾角为5°左右,侧积体的宽度为25~70m,建立了点坝砂体内部构型定量模式。应用曲流河构型分析成果,指导了热采动态分析。  相似文献   
42.
油田开采进入高含水期后,储层构型的精细描述对改善油田开采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废弃河道作为单一河道的边界以及识别点坝砂体的重要依据,其顶部的泥质沉积或者砂泥岩互层沉积对储层内部流体具有遮挡作用,因此正确识别废弃河道是进一步分析储层构型及挖潜油田剩余油的重要科学依据。以杏南开发区葡Ⅰ31小层为例,通过分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及剖面的沉积特征,利用砂顶相对等深图法,综合废弃河道的砂体平面分布形态和测井曲线响应特征,在葡Ⅰ31小层内识别出26处规模不等的废弃河道,宽度一般在100 m左右,其中3处突弃型废弃河道与渐弃型相比,弯曲程度更大,砂体延伸更短,沉积厚度为2~8 m不等。由于砂泥互层或泥质沉积的侧向遮挡作用,废弃河道砂体与正常河道砂体组成的半连通体导致有注无采或有采无注的注采不平衡现象,使得河道砂体顶部成为剩余油聚集的有利场所,成为进一步挖潜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3.
基于陆上油田密井网的河流相储层构型研究,经过数十年积累,理论基础及表征方法已比较成熟,然而,将其应用于海上油田稀疏井网条件时,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笔者团队经过多年探索,基于海上油田开发地质研究方法,形成了井震结合、以"复合砂体"为核心的海上河流相复合砂体构型理论与表征方法,其特点在于运用三维原型建模、地震构型相预测及地震驱动确定性建模等技术,重点表征影响海上油田开发的五、六、七级构型单元(复合河道带、单一河道带、复合点坝),针对开发阶段的小层细分对比及不连续渗流屏障刻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应用这套理论及方法开展精细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依然存在挑战,需要进一步发挥地震资料作用并探索人工智能的地震解释新途径。  相似文献   
44.
基于Miall储层构型研究思想,结合岩心、测井、测试等资料,对乌南油田砂坝砂体储层构型界面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储层构型界面识别标志;在此基础上,将砂坝内部构型分为坝主体和坝侧缘,同时通过动、静态结合,明确砂坝外部构型存在孤立、视连通、左侧向叠置和右侧向叠置4种模式;纵向上发育湖退(进积)和湖进(退积)两种砂体发育模式。坝主体是主力储层,具有良好油气显示;坝主体分布面积大、出现频率高为油气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5.
陈中红  查明  金强  任拥军 《沉积学报》2011,29(1):173-183
为研究实际地质体或地质剖面中的C31到C3517α(H), 21β(H)升藿烷生物标志物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及升藿烷指数C35/∑(C31—C35)等的分布、演化特征,对东营凹陷主要烃源岩层系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淡水—微咸水层系)和沙河街组四段(咸水层系)的系列样品进行了研究,分析样品来源于1 300~4 000的暗色泥岩,其中2 800~4 000 m的样品对应于东营凹陷古近系烃源岩的生油初期到生油晚期。研究结果表明,C31、C32、C33、C34、C35升藿烷(17α(H), 21β(H))构型转化参数的分布除与异构体之间的手性碳立体构型转化作用有关外,不同异构体之间降解或裂解速率和新生成速率的差异也是其主要控制因素,沉积环境(如高盐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分布;从未熟—低熟状态到成熟状态,相关升藿烷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总体均表现出随埋藏深度增大而加大的特点,并从离散状态聚集到热演化的平衡状态附近;在到达成熟状态后,相关升藿烷的构型转化参数22S/(22S+22R)从缓慢增大过渡到一个持续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并且该构型转化参数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对应于生油门限附近;在高盐环境中除C33升藿烷保持不变的热演化平衡状态外,其它升藿烷均呈现不同幅度的逆转特征,表明高含量的盐类矿物对升藿烷成熟度参数亦具有抑制作用或迟缓效应;C31、C32、C33、C34、C3517α升藿烷之间的22S/(22S+22R)分布型式复杂多变,其中对于成熟源岩样品,C35升藿烷22S/(22S+22R)值变化强烈,表现出“翘尾”状的上升型特征和“坠尾”状的下降型特征,而对于低熟—未熟样品, C32升藿烷的22S/(22S+22R)显示相对高值,并且多数样品显示为C31C33C35的偶数碳优势的特征;研究显示C31到C33升藿烷的构型转化参数S/(S+R)热演化平衡值均为0.6,而C34 S/(S+R)及C35S/(S+R)热演化平衡值相对较高,沙三段、沙四段的C34 S/(S+R)及沙四段的C35S/(S+R)分别达到0.63、0.62、0.65;升藿烷指数C35/∑(C31—C35)受热演化影响也比较明显,在生油期间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减小,在高盐环境中表现出相对高值,研究表明该指数的变化与其22R异构体演化有关,并且参数C31/∑(C31—C35)、C32/∑(C31—C35)、C33/∑(C31—C35)、C34/∑(C31—C35)、C35/∑(C31—C35)演化特征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4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段重力流砂体规模巨大、油气资源丰富,但不同层系不同地区砂体的形态、规模及叠置关系差异巨大,砂体构型特征及发育规律认识程度低,制约了其油气滚动勘探和开发效率。在岩心观察基础上,基于单井砂体构型界面识别和区域性连井砂体对比,结合砂体沉积微相类型开展了砂体构型划分和发育特征研究。研究认为陇东地区长7段重力流砂体规模较大,主要发育西南物源体系,其次为东北物源。发育典型的重力流水道—湖底扇沉积,可细分为侵蚀型水道、过渡型水道、沉积型水道、溢岸、沟道化朵叶体、板状朵叶体和浊积席状砂7种沉积微相。自三角洲前缘斜坡至深湖沉积中心,除砂体形态从条带状向扇形转换外,砂体规模、垂向叠置关系、横向迁移方式等构型特征亦呈现规律性变化,平面上呈现良好的分带性。在靠近三角洲前缘斜坡的近岸半深湖区,单砂体厚度小,呈孤立条带状分布,叠置关系以薄互层或单层型为主;向盆地内部,单砂体厚度增大,横向连通性增强,砂体叠置导致垂向连通性增强,逐渐向连续叠加型转化;靠近沉积中心地区,单砂体厚度略有减小,但横向连通性显著增强,连片性明显,呈间隔叠加型。综合分析认为,该区重力流砂体构型受控于重力流沉积微相、基准面旋回变化以及物源供给速率。  相似文献   
47.
叶片形态特征与功能性状可以反映植物采取的协同或权衡策略。测定了塔里木河下游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荒漠河岸林建群种胡杨(Populus euphratica)的叶片解剖结构、叶片水力导度、叶片δ13 C值,探讨了胡杨结构性状指标和功能指标对地下水埋深的响应,叶片水力传输能力与叶片解剖结构变化趋势,以及叶片水力参数、解剖结构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胡杨叶片结构指标(叶片厚度、表皮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气孔参数、叶脉密度、主脉导管直径)、功能指标(叶片最大水力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比叶质量)在地下水埋深最深处与地下水埋深最浅处差异显著;(2)不同地下水埋深下胡杨水分传输能力变化有解剖结构基础,叶片水分传输能力与水分散失能力存在协同关系;(3)胡杨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叶片解剖结构指标(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表皮厚度、气孔长度、气孔宽度、气孔密度)具有相关关系;(4)胡杨叶片水分传输与叶片碳投资具有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8.
基于非均质油藏渗透率构型的3种非固定常数的典型分布模式,考虑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函数的影响,将渗透率构型引入到启动压力梯度函数表征方程,推导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渗透率非均质构型下的产能计算公式,建立利用生产动态资料反演渗透率构型参数的优化算法;利用压力梯度、产量及启动压力梯度特征参数,确定注采井间的、渗透率构型的非均质分布特征参数。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文中优化算法合理,有利于完善低渗透非均质油藏的渗流理论,可为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挖潜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49.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与遮挡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荣强  马世忠  马迪 《地质论评》2016,62(2):277-284
河道砂体内部夹层作为储层构型界面,厚度较薄,岩性、遮挡性存在差异,对河道砂体内流体渗流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尽相同。本文以大庆油田萨北二区为例,利用密闭取芯井岩芯和纵向分辨率较高的微电极测井曲线等资料,以岩芯识别夹层岩性为基础,通过对测井曲线幅值、幅差、回返率交汇分析,优选出微电位回返最低值和微梯度回返率作为夹层岩性判别标准,夹层岩性识别符合率达82%;并以夹层含油性为依据,将夹层按遮挡性分为完全阻流型、强限流型、弱限流型等三种类型;分析密闭取芯井河道砂体内部夹层岩性与遮挡性对应关系,建立了非取芯井河道砂体内部夹层遮挡性的岩性解释法,夹层遮挡性识别符合率达72%。以此为深入研究地下河道砂体内部构型对注入剂驱替路径及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0.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氟利昂R12及其替代物R134a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进行结构优化和特征光谱计算.首次在该高精度基组下优化得到了R12和R134a的键长、键角和二面角等分子构型参数,且通过进一步的计算,得到了这两种分子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其中R12红外光谱的计算结果与美国国家标准局数据库(NIST)提供的实验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另外通过从头算CIS方法对能量进行计算,得到了R12和R134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计算结果可为进一步保护大气臭氧提供有用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