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51.
提要:荆门—当阳盆地上三叠统九里岗组和王龙滩组为发育于前陆盆地系统前渊地带的一个典型陆相碎屑岩沉积序列。根据露头剖面沉积特征,荆当盆地的上三叠统可以识别出8种岩相单元、6种构型和5种沉积体系。根据陆上不整合为主的层序界面可以将上三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每个向上变细的层序形成于加载和卸载的造山旋回,沉积物堆积发生于盆地挠曲沉降阶段,而层序界面则对应于均衡抬升作用阶段。九里岗组以湖泊、沼泽体系薄基底型含煤细粒沉积旋回为特征,反映了物源不足和相对较高的可容纳空间体系阶段(HASS),盆地处于饥饿状态;王龙滩组早中期以发育河流沉积体系厚基底型砂岩沉积旋回为主,代表物源充足和相对较低的可容纳空间体系阶段(LASS),盆地处于过补偿充填状态。可容纳空间和沉积相结构特点主要受到相邻造山带构造活动的控制。在长期温暖潮湿气候背景下,从九里岗组到王龙滩组,沉积体系从低能湖沼向高能河流转变,而每个层序向上变细的趋势代表了造山活动过程中地形坡度的逐渐减小和沉积体系能量从下向上由高到低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2.
曲流河储层构型表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曲流河储层在我国各大油田占有很大比例,高含水期的剩余油被复杂的储层内部构型所遮档,难以应用常规油藏描述方法进行挖潜.为此,从储层构型的起源开始,分析建立储层构型定性及定量构型模式的研究方法,包括露头和现代沉积、探地雷达、高分辨率地震以及经验公式,并对各种方法和技术的优缺点进行简评.结合曲流河地下储层构型研究的实践,分3...  相似文献   
153.
介绍了基于沉积过程的储集层随机建模基本原理及方法.与传统的储集层随机建模方法相比,基于沉积过程的随机建模方法有效地将与沉积过程有关的地质信息以及一些先验的地质知识整合到模型中,能够较为真实地再现储集层构型要素(如河道砂体、点坝、天然堤、决口扇)的几何形态和相互联系以及它们的演化过程(如改道、侧向迁移).在井数据的条件化...  相似文献   
154.
在野外露头观察与剖面实测的基础上,根据内蒙古岱海元子沟岩相组合及垂向序列,划分冲积扇沉积相带,分析构型单元成因,定量表征构型单元几何属性,明确构型单元组合分布规律和分布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元子沟冲积扇划分为扇中、扇根2个亚相.扇根发育主辫流水道、泥石流沉积、片洪沉积3种构型单元,以主辫流水道发育为主体,主辫流水道宽度为10.0~15.0 m,宽厚比为10.0~30.0,且主辫流水道不同时期物源供给存在差异,多以垂向叠置的方式沉积.扇中发育分支辫流水道、辫流坝、漫洪沉积、冲沟4种构型单元,其中分支辫流水道、辫流坝与储层关系密切,分支辫流水道宽度为8.0~10.0 m,宽厚比为11.4~33.3,辫流坝宽度为5.0~8.0 m,宽厚比为7.1~16.0,受水动力与流体性质变化的影响,多以侧向叠置、侧向分隔、侧向拼接的方式沉积.该结果为研究区点物源冲积扇构型单元体预测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5.
西湖凹陷平湖组发育海陆过渡沉积体系,以砂、泥、煤薄互层为特征,砂体成藏条件优越,逐步成为隐蔽油气藏滚动挖潜的热点。但由于其埋深大、砂体薄、横向变化快,使得砂体预测难度大、精度低。利用稳定煤层对高频层序格架搭建的指示作用,建立了含煤地层高频层序格架;在煤层等时格架约束下,基于地震沉积学的地层切片技术对不同层位砂体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湖组一、二段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7个四级层序;储层类型主要包括分流河道、决口扇、三角洲、潮道4种,分流河道宽500~1 000 m、厚10~40 m、宽厚比12∶1~40∶1,决口扇平面规模1~10 km2、内扇厚5~10 m,三角洲平面规模15~200 km2,潮道宽度仅80~360 m、厚2~5 m;垂向演化主要受控于海平面变化、物源供给和古地貌形态,指出Sq2海退序列发育的分流河道及其伴生决口扇砂体成藏耦合关系良好,是下一步实施周边隐蔽油气藏挖潜的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56.
湖泊滨岸砂坝通常会形成优质储集体,是近年油气勘探开发的重点目标之一。然而,对砂坝内部结构特征认识不清,制约了油田的进一步开发和剩余油挖潜。位于山东省中部的峡山湖,其东南岸发育多列沿岸分布的现代砂坝沉积,以此为例,利用浅钻孔、探坑等手段对砂坝内部结构进行细致剖析。研究表明,砂坝总体呈现下细上粗的反粒序结构,其内部由一个或多个增生体叠加而成,增生体之间界面处通常发育泥质沉积(落淤层)。增生体在砂坝内部主要有覆盖式和顶积式2种堆积样式,前者加积作用强,保存较好,增生体规模向上逐渐变大;后者加积作用弱,增生体易受波浪冲刷破坏,规模向上减小。砂坝内落淤层的分布与增生堆积样式有关,覆盖式增生体间的落淤层呈连片披覆状,向湖盆中心倾斜型分布;顶积式增生体间的落淤层呈孤立残留状,近水平零星散布在增生体界面处。现代砂坝内部结构的解剖结果不仅可为认识砂坝储层中砂体的堆积样式和砂、泥岩的空间配置关系提供真实的原型地质模式指导,在建立砂坝储层地质模型时还可提供定量化的条件约束。  相似文献   
157.
不同于具有相对稳定构造-沉积背景海相盆地的层序构型,陆相盆地的层序构型具有多样性.针对陆相盆地具有局限、封闭、类型多样、控制因素多变、多物源、古地貌差异大等典型特征,提出"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的观点."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是指不同类型陆相盆地在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会形成不同的层序构型、沉积充填样式,构成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该体系包含经典层序构型和特征性层序构型两大类,在系统总结不同类型陆相盆地经典层序构型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断陷盆地非同步叠加、迁移型、陆内克拉通盆地"溯源退积"等多种新的特征性层序构型,补充、丰富了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陆相盆地层序构型多元化体系反映了陆相盆地沉积动力学过程的复杂性,可以将不同类型陆相盆地所发育的不同层序构型纳入到一个统一体系,有利于陆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系统化,丰富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8.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欢庆  石成方  曹晨 《地质论评》2015,61(5):1135-1146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人手,详细介绍了目前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国外研究的重点已由常规的野外露头分析、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向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微地震方法储层表征、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新技术新方法转变,研究对象也由传统的砂岩和碳酸盐岩向致密油致密气储层转变。研究方法中综合性、地震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进一步加强。天然裂缝储层表征等专项研究进步很大。国内已经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学习国外油藏描述研究方法,发展形成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精细油藏描述程序和方法,研究内容也比较全面完善,几乎涵盖了储层地质研究的各个方面。结合研究自身实践,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总结为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指导下的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沉积成因分析基础上的储层构型分析、储层定量分类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研究和储层地质建模研究等5个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存在的问题,认为目前精细油藏描述定量研究还需要加强,各种地震和测井等新技术手段有待加强,实验技术、多点地质统计学建模等方面还需发展完善。储层在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研究等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指出了该项研究8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9.
砂岩型铀矿成矿过程中腐殖酸的化学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腐殖酸在铀成矿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受多种因素制约,如pH值、温度和离子强度等。由于腐殖酸和富啡酸结构中的一些单元与一些小分子的芳香有机酸相似,因此,利用小分子的芳香有机酸来代替腐殖酸,研究不同条件下腐殖酸对铀成矿的影响,并获得了不同形式铀的配合物,证明了铀在含腐殖酸环境中的赋存状态。  相似文献   
160.
地球同步轨道合成孔径雷达(GEO SAR)具有短重访周期、大覆盖范围的优势,在防灾减灾方面具有重大潜力.本文提出包含远近编队的伴随分布式GEO SAR系统,在单星GEO SAR基础上,通过增加仅接收信号的从星伴随飞行,形成多个相位中心,具有功能丰富、成本低的优点;但不同功能对编队的空间基线要求不同.本文针对近距编队构型,提出基于坐标旋转的相对运动方程修正方法,可获得地球自转影响下空间基线解析计算方法;进一步提出基于半长轴修正的线性时变基线设计方法,可应用于SAR层析任务.针对远距编队,提出全局可测约束下最小定位精度系数准则,可实现具有最佳视角组合的远距编队设计,实现三维形变反演任务.最后,仿真并分析了伴随分布式GEO SAR编队各功能的系统性能,包括基线的日变化、高度向分辨率和典型观测区域的三维形变反演精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