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558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591.
板块构造受控于集中在板块边界的推动力和阻力,然而由观测资料所约束的高精度全球地幔流模型仍面临着计算上的挑战。我们利用最新的自适应网格细化算法,将板块边界的分辨尺度下降到1km,通过分析相接板块的运动,在并行计算机上模拟全球地幔流。在上地幔中,当消减板块向下俯冲时,往往会产生弧后扩张和板片回退现象。下地幔中冷的热异常通过狭窄的高粘性的板块与洋壳相耦合,导致洋壳运动速度的下降。在海沟区域,弯曲岩石层内的粘性耗散占整个岩石层和地幔总耗散的5%至20%。  相似文献   
592.
利用压缩质面法反演重力资料,得到了喜马拉雅山脉中部地区的莫霍界面、康腊界面及花岗岩Ⅰ层底部界面的等深线图。从这些图可以看出,在喜马拉雅山区,上述各个地壳界面剧烈变化,喜马拉雅山正处于向北逐渐加深的斜坡上,地壳还缺乏“山根”,因而这个地区的地壳还未达到均衡。但藏南的楚中、查当至戛隆公巴一线以北地区,地壳已处于均衡状态。喜马拉雅山区目前还在逐步上升,说明有比均衡调整力更为强大的板块构造运动力存在。由地震机制的压力轴近于由南向北,以及一系列逆断层性质的大断裂,说明存在印度板块向北运动与亚洲板块互相挤压碰撞。由喜马拉雅山地区浅源地震震中呈带状分布及深部地壳构造特征得出,莫霍界面的急剧变化、地壳未达到均衡是容易发生大地震的深部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93.
对俯冲带地震的研究将提供什么海底资料?XavierLePichon等本文第一作者1995年1—5月在海洋研究所逗留期间,正值海底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其中包括研究其陆上和海域的区域环境方面的Kaiko—Tokai项目,这些研究内容已写成了数篇论文,第一篇...  相似文献   
594.
李阳是疯狂英语的成功者,他的英语学习法被命名为“疯狂英语”,我认为,疯狂英语在于学习者的疯狂和忘我。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坚持李阳英语的学习法,将李阳英语运用到英语教学中,促使学生实现疯狂学英语,力求学生做到“大声说、勇于写、忘我用”。  相似文献   
595.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4000243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e combine a ge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tectonic dataset from 118 ophiolite complexes of the major global Phanerozoic orogenic belts with similar datasets of ophiolites from 111 Precambrian greenstone belts to construct an overview of oceanic crust generation over 4 billion years. Geochemical discrimi- nation systematics built on immobile trace elements reveal that the basaltic units of the Phanerozoic ophiolites are dominantly subduction-related (75%), linked to backarc processes and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MORB component, similar to ophiolites in Precambrian greenstone sequences (85%). The remaining 25% Phanerozoic subduction-unrelated ophiolites are mainly (74%) of Mid-Ocean-Ridge type (MORB type), in contrast to the equal proportion of RiftlContinental Margin, Plume, and MORB type ophiolites in the Precambrian greenstone belts. Throughout the Phanerozoic there are large geochemical variations in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but for average element values calculated in 5 bins of 100 million year intervals there are no obvious secular trends. By contrast, basaltic units in the ophiolites of the Precambrian greenstones (calculated in 12 bins of 250 million years intervals), starting in late Paleo- to early Mesoproterozoic (ca. 2.0-1.8 Ga), exhibit an apparent decrease in the average values of incom- patible elements such as Ti, P, Zr, Y and Nb, and an increase in the compatible elements Ni and Cr with deeper time to the end of the Archean and into the Hadean. These changes can be attributed to decreasing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of the upper mantle from HadeanJArchean to Present. The onset of geochemical changes coincide with the timing of detectible changes in the structural architecture of the ophiolites such as greater volumes of gabbro and more common sheeted dyke complexes, and lesser occurrences of ocelli (varioles) in the pillow lavas in ophiolites younger than 2 Ga. The global data from the Precambrian ophiolites, representative of nearly 50% of all known worldwide greenston  相似文献   
596.
597.
我的父亲李春昱--写在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父亲李春昱是一位地质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生前从事地质工作达64年之久。在他就要走到人生尽头,处于弥留之际的最后几天里,还念念不忘地牵挂着他那终生热爱的地质事业的发展,他那无法割舍的板块构造学说的未来。在即将到来的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我深深沉浸在对父亲无限追怀的思绪中。父亲已离开我们  相似文献   
598.
程禹 《岩土力学》1997,18(A08):6-13
首先概述台湾之地质特性,继而回顾以往台湾隧道工程发展之进程,并简介台湾进行了中之主要隧道工程概况,最后展望未来台湾隧道工程之与应改进这方向。  相似文献   
599.
600.
砂岩碎屑组分与板块构造位置关系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近年来,“碎屑模型”和“颗粒指数”概念的提出使得砂岩碎屑组分的研究进入了宏观地质学的实用领域.碎屑组分一物源区类型一板块构造背景研究已构成有机的整体,成为沉积学与板块构造学紧密联系的纽带之一.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