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552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41.
说课是立足于改进和提升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使广大教师逐渐由教书匠成长为学型或专家型教师而创设的教研环节。面对新的课程理念,现行的地理说课在内容上必须自觉地适应课改的需要,依据新的课程理念、教学方式和评价观念,对地理说课内容作进一步的有针对性的扩展,以使地理说课能积极地推进地理课改的深人进行,并在课改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442.
张继  李海平  陈青  张航  周波 《华北地质》2015,(1):18-27,34
自从板块构造理论出现以来,俯冲带的相关研究工作就一直方兴未艾。通过对俯冲带的分类、俯冲的动力机制、俯冲带与地震的关系、俯冲带中的流体与岩浆作用以及俯冲带成矿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介绍了在目前科技水平下对俯冲带研究所取得的一些成果。同时也指出了俯冲带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我国在俯冲带研究中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43.
王根贤  陈必河  郑正福  周超 《地质论评》2021,67(5):67060016-67060016
湖南兰多弗里世鲁丹期岩相古地理格局以桃江—白马山—苗儿山一线为界,其南东为华夏洋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周家溪组陆屑浊积深水盆地相,陆屑来自更南东的湘中南褶皱山地;其北西为扬子陆壳板块兰多弗里统鲁丹阶龙马溪组沉积洋盆,南东后缘是上陆棚相,北西前缘是下陆棚相,陆屑都由南东湘中南褶皱山地提供。至兰多弗里世埃隆期岩相古地理发生巨变:龙马溪组顶部Coronograptus cyphus笔石带末即大约440.8±1.2 Ma时,发生华夏洋壳板块向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事件,华夏洋壳板块周家溪组本身褶皱造山为华夏褶皱山地,华夏洋壳板块洋盆关闭。同时华夏洋壳板块以A型俯冲形式下插到扬子陆壳板块之下,并使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崛起形成加里东期雪峰造山带。后者将扬子陆壳板块南东前缘牵引、挠曲和凹陷成华夏洋壳板块弧后前陆盆地,小河坝组是该弧后前陆盆地的沉积盖层,陆屑都由南东的雪峰造山带提供。该弧后前陆盆地沉积了三角洲相—滨海相的小河坝组,向北东、北西和南西方向相变为台地相石牛栏组,再向北西陕南紫阳相变为盆地相斑鸠关组。小河坝组两次采集的重砂样均出现蓝闪石,它是蓝闪石片岩标志矿物,蓝闪石片岩是确认加里东期华夏洋壳板块与扬子陆壳板块俯冲碰撞及形成雪峰造山带的判别标志。  相似文献   
444.
西藏地热资源异常丰富,属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热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热系统最为典型的地球化学特征是大部分地热泉或与之相应的泉华沉积物超常富集B、Li、Rb、Cs等元素,具有重要的矿产资源意义。有关这些特征元素来源与水化学演化成因机制,长期存在争议,在理论上缺乏系统论述。本文基于多年野外考察与数据积累,以及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提出了西藏地热系统特征元素组合与富集成因模式,宏观板块构造与微观地球化学分布规律结合,揭示了其成因机制。数据综合分析表明,B、Li、Rb、Cs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富集规律总体具有同步性,主要集中分布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与南北向断裂带交汇区的高温地热系统。B同位素、元素组合、水循环特征及大量地球物理证据表明物源受控于岩浆残余流体,水-岩作用难以作为唯一物源支撑地热系统如此大规模的特征元素超常富集。结论提出西藏地热系统超常富集的元素受控于板块俯冲碰撞、地壳局部重熔、重熔型岩浆流体分异演化、地下水深循环等一系列内外生地质耦合作用过程。本文对西藏地热系统元素超常富集成因机制的解释,有利于增强人们对高温地热系统除水资源与热能意义之外,也同时关注矿产资源价值,实现“水-热-矿”于一体的系统理解,也对未来正确评价地热水体或沉积物矿产资源价值有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45.
无论在行星大小、质量还是轨道速度等方面,金星都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相似的行星.自1960年代初期开始,金星一直是人类深空探测的重要目标.本文简要地回顾了人类探索金星的历史,总结了对金星已有的认识,梳理了金星的主要科学问题,最后介绍了未来的国际探测计划,并建议了我国的金星探测目标.早期对金星的探测以苏联的金星计划(Венера)和美国的水手系列(Mariner)为代表,后期的探测器以欧盟、日本等国家的“金星快车(Venus Express)”、“拂晓号(Akatsuki)”为代表.这些探测结果为我们认识金星大气成分、地表地形和内部结构提供了重要的数据.金星的大气组成以CO2为主,含少量N2,与现在地球的大气组成显著不同,类似早期地球的大气组成.虽然金星地表目前没有液态水,但部分理论模拟工作表明金星地表可能曾经有液态水.一系列探测器对金星地表成分的分析表明,金星地表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在地形地貌方面,由于金星特殊的地表环境,金星表面风化作用对地表地貌影响很小.金星的地表主要受控于比较年轻的火山作用,发育了许多不同于地球的地貌特征,主要包括区域平原、盾状火山平原、冕状地形以及瓦片状地形等,其动力学机制可能是地幔柱—岩石圈相互作用或地幔对流,至今未发现与板块构造相关的地貌.现阶段金星没有太多大型的、活跃的火山热点,虽然无法估测准确的火山活动速率,但相比地球来说火山活动速率小很多.在内部结构方面,金星具有与地球类似的核幔壳结构.金星的内部组成也与地球类似,例如金星地幔很可能是与地球相似的橄榄岩成分.不存在内部磁场和缺乏板块构造是金星区别于地球的两个重要特征.关于金星为什么没有自身磁场,主流观点是金星地核缺乏对流,无法演化出磁场.而针对金星为什么没有演化出板块构造,目前认为主要有三个可能的原因:地表温度过高,没有软流圈,金星缺乏液态水,其中液态水的缺乏接受度最广.从大气组成、地表岩石组合、构造作用等角度来看,金星都与早期地球非常相似,是我们理解类地行星演化的天然实验室.研究金星和地球为什么会朝不同方向演化,是深入理解包括系外行星在内的行星的宜居性形成与演变的重要途径。因此,金星一直是优先级别最高的深空探测目标之一.近几年,美国、俄罗斯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分别针对金星目前主要的科学问题,例如金星是否存在早期海洋、金星的宜居性以及结构和重力场等,先后提出各自的金星探测计划.我国在新的国际竞争中应该、也必然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446.
月球是地球的一个富有神话色彩的近邻。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就登上了月球,但是关于它的谜却是有增无减,其中最大的谜是月球的起源。"月球起源"是个十分古老的问题,但今天天文学家对此仍然是众说纷纭。通常,探讨月球的起源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考虑的。年龄问题:根  相似文献   
447.
在板块构造环境中形成的岩石组合(rock assemblages)被称为岩石大地构造组合(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岩石大地构造学说创立于20世纪70~80年代,经历了兴起、没落与新生的曲折过程。研究表明,由Pearce等学者创立的岩石大地构造学说的理论基本正确,概括来说,洋中脊、洋岛和岛弧三大构造背景的源区是不同的,这是玄武岩判别图的理论基础。目前的情况是,三大构造背景源区不均一性可能比早先认为的更复杂。由于不同构造环境源区的复杂性,早先的玄武岩判别图采用的是抽样数据、典型地区、精确数据,显然不适合全球数据海量积累的情况,遂使玄武岩判别理论遇到了瓶颈。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构造背景的所有岩石、矿物(包括玄武岩、苦橄岩、辉长岩、堆晶岩、橄榄石、单斜辉石、尖晶石等)几乎都保留了不同构造背景的“基因”信息,并且大多可采用大数据方法予以识别,遂使岩石大地构造学说焕发了青春。虽然本文提出了不同构造环境存在不同“基因”的假说,按照大数据方法判别的效果显著增加了。但是,这个不同构造背景的“基因”究竟是什么仍然不清楚。此外,上述“基因”假说的理论解释还非常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448.
本文从研究公转角动量各自独立的星云状物质演化原始天体开始,着重讨论由天体内部力源分布不均衡而产生的物质对流运动理论,地球周围引力场特征及响应,绕银心公转运行的地球壳,核相对运动特征,大陆地壳大规模经向水平运动周期与银河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中前地质构造运动旋回期的对比,从而产:天体内部物质相对运动-地壳大规模经面水平运动行为,是天体尊守以转角动量守恒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449.
大陆内的长余震序列和对地震危险性评估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块构造学说最强大的特点之一,是通过已知的板块运动可以了解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地点和平均复发间隔。然而板块构造学却不能探知板块之内何时何处发生地震,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不发生形变。因此,在板块内部,进行地震危险性评估主要依靠的假设是,短期历史记录给出的小地震的位置反映出连续形变从而引发未来大地震(Shed—locketal,2000)。然而在此我们提出,最近的这些地震有许多可能是数百年前大地震的余震。我们提出一简单模型可预测: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应力加载的速.率成反比。  相似文献   
450.
板块构造学说的最有力的特征之一,是已知的板块运动让我们对板块边界未来大地震的发震位置和平均复发间隔有更清晰的认识。然而,板块构造学说却不能预测板块内的地震何时何地发生,因为理想的板块内部是不会变形的。因此,板块内部的地震风险评估过于依靠如下假设:从有限的历史记录中得到的小地震发震位置能够反映出连续变形的地区,而变形将诱发未来大地震[1]。然而,本文将要说明的是,最近许多这样的小地震很可能是几百年前发生过的大地震的余震。文中将给出一个简单的模型,并由此模型得出:余震序列的长度和断层加载速率呈反比关系。发生在缓慢变形的大陆内部的余震序列,其持续时间与在快速加载的板块边界所观测到的典型的10年尺度余震序列相比要长得多。因为这些预测与观测结果相符,所以将大陆内部地震看作稳态地震活动的一般做法高估了目前地震活跃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而低估了其他地区的地震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