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132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558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4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Th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Jiangxi, located in the compound terrain within the Cathaysia, Yangtze Block and Caledonian fold zone of South China, is composed dominantly of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with minor amphibolite. These rocks underwent amphibolite-facies metamorphism. The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show large variations in major element composition, but have similar REE patterns and trace element composition, incompatible element and LIE enrichments [ high Th/Sc (0.57-3.59) , La/Sc ( 1.46 - 12.4), La/Yb (5.84 - 19.0) ] and variable Th/U ratios, with ∑REE = 129-296μg/g, δEu =0.51 -0.86, and (La/Yb)N = 3.95 -12.9. The Nd isotopic model ages tDM of these rocks vary from 1597 to 2124 Ma. Their 143 Nd/144 Nd values are low [εNd (0) = - 11.4 to -- 15.8]. Some conclusions have been drawn as follows: (1) The metamorphic rocks in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are likely formed in a tectonic environment at the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Cathaysia massif. (2) The metamorphosed argillo-arenaceous rocks are composed dominantly of upper crustal-source rocks (Al- and Krich granitic or/and sedimentary rocks of Early Proterozoic), which experienced good sorting, slow deposition and more intense chemical weathering. (3) According to the whole-rock Sm-Nd isochron ages (1113±49 to 1199 ± 26 Ma) of plagioclase-amphibole (schist) and Nd isotopic model age tDM ( 1597 - 2124Ma) of meta-argillo-arenaceous rocks, the metamorphic belt in central Jiangxi Province was formed during the Middle Proterozoic ( 1100 - 1600 Ma).  相似文献   
212.
60年代板块构造概念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科学革命性的进步。30年来,我们获得的经验表明,现代板块构造在岩石圈和软流圈物性、三种板块运动形式、扩张和俯冲的均衡以及板块运动原因等都与经典板块构造有很大不同。同时,它仍有一些问题和缺陷。世纪交替之时,随着象地震层析成像等新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建立新的全球理论来取代板块构造。新理论应该包括整个固体地球,岩石圈是分层的,而且地球内部的对流准自动地进行。同时,地球层圈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还应该承认,构造圈(岩石圈+软流圈,深至400km)中以板块构造为主,而在软流圈之下地幔柱构造起控制作用。在所有的上部层圈能够探测到抬升或下降过程中热—物质流之间的补偿。整个地球历史中,地球和其层圈的内生过程,包括板块构造和地幔柱构造相互作用的变化,具有旋回性和方向性。由此,地球体积呈脉动性变化是必然的。此外,还必须考虑宇宙因素对地球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13.
吉林深震的构造背景和区域地震能量的异常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吉林深震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活动的关系入手,介绍了深震与吉林省区域构造活动背景的联系。利用测震学活动性指标,讨论了发震前后区域地震能量时空变化的特点,并结合对前兆资料的分析,得出了深震前后区域地震能量的累积与释放的特点。本文试图阐明异同,探讨机制,以期对地震活动规律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14.
运用相对运动的地球动力学理论,把软流圈以上的岩石圈和软流圈以下的地球内圈,作为两个独立的运动单元来考察它们随地球自转时所发生的变化和各自的运动状态。完整的岩石圈碎裂成岩石块之后,它们各自作为独立的单元,在纬向西漂力、经向离极力和洋底扩张力联合作用下,产生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215.
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的综合性科学,构造古地理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地理单元的构造属性及其演变特征的科学。地球表面的山川、流域与盆地等自然地理单元受岩石圈板块水平运动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联合控制。自然地理单元及其演变是内、外动力长期作用的综合结果。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是在地球系统科学的活动论、演化论、阶段论与转换论观念下的自然延伸。整体、动态、综合分析是活动论构造古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确定构造古地理单元的边界、属性、组成、结构与演变的“五定”原则是工作的具体步骤;搭建数据化、标准化和智能化的古地理重建平台是研究的重要途径。基于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思想的原型盆地分析,是对原型盆地进行复位、复原与复变,揭示原型盆地的时—空结构;而活动论的源-汇系统分析是在地球系统观指导下的深、浅部结合的全链条、全过程综合研究。活动论构造古地理是研究地表过程和能源、资源矿产分布预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16.
秦岭-大别-苏鲁和弗朗西斯科变质带的板块构造格局对比W.G.Ernst和J.G.Liou大别-苏鲁地区:大陆碰撞(阿尔卑斯型)的超高压产物长达2000km的秦岭-大别-苏鲁褶皱带标志着呈东西向延伸的中国东部中-朝克拉通和杨子克拉通之间结合带。该大地构...  相似文献   
217.
中国大陆地质历史的旋回与阶段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锦轶 《中国地质》2009,36(3):504-527
基于对中国大陆已有资料的综合研究,特别是把中国大陆已有地质记录与现今不同板块构造环境形成的岩石组合对比,笔者提出了中国大陆太古宙以来的地质历史可以划分为至少6个大陆形成演化旋回的新论点,根据它们对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贡献并考虑全球大陆形成演化已有认识,建议把它们分别命名为始华旋回、古华旋回、北华旋回、南华旋回、华夏旋回和泛华旋回.建议以大陆裂解记录作为划分这些旋回的标志,每个旋回根据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为裂解离散阶段、汇聚重组阶段和陆内发展阶段.在简要论述了中国大陆形成演化的这6个旋回以后,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时空演化差异和板块构造与地幔柱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要讨论,认为(1)此张彼合的地球表层构造运动规律和陆缘与陆内环境并存是导致不同地区大陆时空演化差异的根本原因;(2)板块之间相互作用和地幔柱活动(即地球不同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地球上同时存在的两种相互独立的构造体制,它们有可能在一个地区同时存在.  相似文献   
218.
219.
220.
中国含煤盆地的聚煤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仁农  李桂春 《地质论评》1995,41(6):487-498
含煤盆地是煤系形成的基本地质构造单元,含煤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所处的板块构造位置有关,板块构造在中国含煤盆地的演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影响着含煤盆地的古地理,古气候及古植物的变化,因此板块构造演化控制了含煤盆地的煤系的形成和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