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8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614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80篇
地质学   1964篇
海洋学   173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77篇
自然地理   99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00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58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58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6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0篇
  1982年   3篇
  1949年   3篇
  1944年   6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3篇
  1941年   3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3篇
  1927年   2篇
  192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为明确克拉美丽气田滴西地区石炭系蚀变熔结凝灰岩储层经历的流体作用及成岩孔隙演化过程,利用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电子探针、阴极发光、荧光、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及U-Pb同位素定年等方法技术开展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火山碎屑物质的溶解及成岩转化为自生矿物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成岩过程中因埋藏、生烃、热液充注等活动而产生的成岩环境改变是控制区内孔隙形成及演化的重要因素:伴随着有机质的成熟,有机酸溶蚀形成大量晶屑铸模孔并在孔隙中沉淀出高岭石及石英;随着酸性流体向碱性转变,在溶蚀孔隙中沉淀出钠长石以及方解石,其充填作用使孔隙急剧减少;燕山中期(135±27 Ma)的构造热事件对储层形成及演化起到关键作用:高温、含硅热液流体的充注使基质中的伊利石转变为钾长石,同时二次溶解形成的Ca2+与流体携带的P5+、Ti4+、F-等离子结合形成含氟磷灰石、榍石充填孔隙,多余的SiO2则在孔隙中沉淀出石英.随着成岩环境再次向碱性、还原环境转变,含砷黄铁矿进一步在孔隙中形成,高岭石则进一步向绿泥石转化.温度升高引起的脱玻化、黏土矿物/沸石矿物转化、重结晶作用以及溶解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岩石中的次生储集空间,有利于油气的储集.   相似文献   
992.
安徽下扬子区下奥陶统顶部到中奥陶统的灰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中,产出一种含铁的非骨架核形石。它形成于宁镇-皖南碳酸盐台地两侧边缘的浅水到潮坪环境中。这种核形石是由蓝绿藻以生物碎屑为核心,围绕核心以底部滚动和悬浮方式生长成同心圆状多层包壳的椭球体,有柱核形石和层柱核形石两种类型。蓝绿藻呈核形石生长过程中,吸附铁质形成含铁核形石,并能吸附铜、铅等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993.
均一石以隐晶质岩性、无纹层与凝块结构发育为特征,与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并列为典型的微生物岩。然而,由于均一石在1995年命名以来很少在地层记录中得到识别和描述,并且缺乏现代实例的类比物,使得关于均一石的报道极具研究价值。为研究华北地台寒武系均一石沉积组构与形成环境特征,系统性地针对河北涞源祁家峪剖面芙蓉统长山组均一石生物丘进行研究。芙蓉统长山组从下部陆棚相钙质泥岩向上变浅至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组成了一个淹没不整合型三级层序。三级层序顶部的浅缓坡相厚层块状泥晶灰岩层,代表强迫型海退过程沉积,其内部发育一系列米级均一石生物丘。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生物丘主体为致密泥晶及少量微量晶组成,其中可见到附枝菌(Epiphyton)、葛万菌(Girvanella)、肾形菌(Renalcis)等钙化微生物化石。这些钙化微生物(蓝细菌)化石的出现,代表了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证据,同时间接的说明均一石生物丘形成于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的钙化作用过程之中。同时,生物丘内还局部集中发育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表明了生物丘形成过程中复杂的微生物沉积作用机制。因此,河北涞源长山组顶部的均一石生物丘,尽管泥晶和微亮晶是其基本构成,但是各种钙化蓝细菌化石以及底栖鲕粒与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局部出现表明了在蓝细菌主导的微生物席中复杂的微生物活动信号,成为了解生物丘形成机制、显生宙第一幕蓝细菌钙化作用事件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994.
在云南个旧地区发育大量与成矿时空密切相关的侵入岩.个旧东区的老厂-卡房花岗质岩体为-隐伏的花岗岩体,侵入于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地层中,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是个旧地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体之一.岩石的ACNK值大多在1.0以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U、Th含量较高,应归属于HHP花岗岩,岩石类型属于S型花岗岩,但经历了高度的分异和演化;Rb/Sn-Rb/Ba与CaO/Na2O-Al2O3/TiO2图解均暗示岩石的源区性质为由粘土岩所派生的岩浆.锫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老厂-卡房岩体形成于85土0.85Ma.相当于晚白垩世.根据区域地质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个旧地区燕山晚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5.
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是近年来发现于四川盆地东北部早—中三叠世的一种可溶性海相固体钾盐,因其可利用性及低成本可开采特征,及其对海相找钾实现突破性进展提供的指示意义,引起了工业界及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为载体的海相成钾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聚焦川东北普光地区中下三叠统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将锶、硫同位素研究方法应用于杂卤石碎屑、石膏及"绿豆岩"等样品,以探讨新型杂卤石钾盐矿中不同组分的物源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杂卤石碎屑和矿层底部硬石膏样品具有相似的δ34S和87Sr/86Sr同位素特征,δ34S分布在27.9‰~28.9‰之间,87Sr/86Sr介于0.70826~0.70829之间。该研究结果与同时期全球海相硫酸盐的δ34S和全球海水的87Sr/86Sr的可对比性表明上述组分的主要物源应为同时期海水。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新型杂卤石钾盐矿成矿模型的建立及海相成钾理论的补充和完善提...  相似文献   
996.
瘤背石磺营养成分分析及品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金田  王爱民 《海洋科学》2008,32(11):29-35
利用常规营养测定方法测定了10只瘤背石磺(Onchidium struma)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瘤背石磺活体(鲜样)的水分、粗灰分、粗蛋白、粗脂肪质量分数分别为88.78%、3.95%、6.30%和0.63%。其肌肉中含17种氨基酸,总质量分数为55.77%(脱脂干样),其中,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总含量为15.63%,占氨基酸总量的27.80%。瘤背石磺必需氨基酸比例符合联合国棉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瘤背石磺的限制性氨基酸是赖氨酸和色氨酸,4种鲜味氨基酸干样的总质量分数为25.33%。瘤背石磺不同部位的蛋白含量不同,表现为精卵巢蛋白〉腹足蛋白〉外套蛋白〉肝脏蛋白,且差异显著(P〈0.05)。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钙、磷、铁、锌、铜含量较多,比例适宜,脂溶性维生素A、D、E含量丰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瘤背石磺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997.
新疆库米什盐湖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盐类矿产,主要为石盐矿和钾盐矿,是新疆重要的盐类矿产生产基地.对于库米什盆地内石盐矿的形成机制研究程度较低,矿床成因历来存在很大的争议.结合近两年在乌尔喀什布拉克盐湖盆地的矿产勘查和水文观测以及以往地质勘查资料,总结了乌尔喀什布拉克盐矿的固液相矿体特征.从构造和古地理条件、成矿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998.
罗茜 《海洋世界》2015,(3):38-43
<正>北纬3度58分20秒08,东经112度16分53秒08,艳阳下一片碧蓝的海面,波澜不兴,水面像绸缎一般闪着光,轻轻皱着。这里是中国南海中国领土的最南端——曾母暗沙的主礁曾母礁丘。海面以下17米深处,是这片生长在南海大陆架上的珊瑚礁丘的顶端。在这片海底珊瑚礁上,静卧着多块形式各样﹑年代不一的石碑,它们或仰或卧,有的早已与珊瑚礁浑然一体,但它们都有同一个名字——"中国"。这就是我国多年来由政府、军队和民间机构组织来到南沙在此投放的主权碑。  相似文献   
999.
Short-term uptake experiments and long-term semicontinuous culture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phosphorus (P) limitation to estimate and compare the P uptake and growth kinetics of the microalga Tetraselmis subcordiformis and the macroalga Ulva pertusa. Two new parameters, the maximum specific uptake rate (Vm^sp) and the maximal growth efficiency (β), are introduced to achieve uniformity for the comparison of nutrient uptake and growth efficiency between microalgae and macroalgae. T. subcordiformis possesses 3 times lower half saturation uptake constant, 4 times higher maximal growth rate and 20 times higher maximum specific uptake rate than U. pertusa, while U. pertusa possesses 4 times higher maximal growth efficiency than T. subcordiformis.  相似文献   
10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