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4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99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8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2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71.
全球近四分之三的森林正在遭受人为干扰,尼泊尔三分之二以上的森林受到不同类型的干扰。在社区森林中,当地社区在生计的各个方面都依赖于森林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这些服务以各种方式干扰森林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系统的功能。本研究在尼泊尔中部丘陵区的两个社区管理森林中,研究了对植物物种多样性、更新(幼苗和树苗)、生物量、土壤有机碳(SOC)和总碳密度的主要干扰因子。以树桩数、断苗、砍伐和放牧践踏作为主要人为干扰的衡量指标,从89个随机选取的250 m2的样地中收集了必要的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对人为干扰的响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砍伐对生物量和总碳密度平衡的影响最大。森林砍伐程度越高,森林碳储量越低。SOC对上述类型的人为干扰均无显著反应。木本物种丰富度和幼树数量随着树桩数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中间干扰是有益的。然而,较高的砍伐强度降低了幼树密度。放牧/践踏是抑制幼苗生长的最显著干扰,在践踏强度较高的森林地区,幼苗和树苗数量较少。这些结果将为尼泊尔多目标森林管理以及如何降低其他地区类似社会经济环境中的人为干扰的影响提供指南。  相似文献   
72.
曹现勇  许清海 《第四纪研究》2006,26(6):1007-1011
孢粉是恢复古植被、古气候的重要代用指标。然而,即使是同一时代的地层,不同地点、不同岩性提取出的花粉量差异很大,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很多,其中花粉在不同沉积环境中的保存差异是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是在实验室内模拟自然条件下碱性环境对油松花粉(Pinus tabulaeform is)的破坏情况:煮水5小时,泡10%NaOH溶液10天,煮10%NaOH溶液5小时对油松花粉破坏都很小;煮20%和30%NaOH溶液1小时对油松花粉影响也不明显;煮40%NaOH溶液1小时,油松花粉壁出现蚀变,加热时间增至5小时,蚀变现象进一步加深。表明油松花粉具有很强的耐碱,耐高温能力。更强碱或更长时间情况下花粉蚀变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3.
孢粉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不同,C3和C4植物的δ13C值有明显不同的分布范围,这可以用来研究环境的变化。花粉的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其δ13C值与植物的δ13C值变化规律一致,也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的光合作用途径,进而间接反映其所处的气候环境条件。相比于植物体,化石花粉颗粒组成成分较单一,而其生成时间短,因而其碳同位素或许能较好地反映植物开花期时的环境条件,如雨水、大气CO2等的性质,为更精确的环境重建提供可能。初步的研究结果也显示花粉的δ13C值与开花期的温度存在线性关系。高精度结果的取得依赖于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改进,研究表明传统孢粉的醋酸酐处理过程中存在碳同位素污染,采用浓H2SO4浸泡可达到相同的去除纤维素的目的而避免污染。另外,通过对质谱仪的改进——装配旋转镍丝等进样系统(SWiM-IRMS),使实验所需的测试量大大减少,对单粒花粉进行测定也已经成为可能,但实验的精度还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4.
从微体古生物研究探讨良渚文化突然消亡原因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玉兰 《地理科学》2007,27(3):376-379
对广富林遗址05SGIT1240探方样品、马桥遗址05MMT4探方样品进行了孢粉、藻类研究,并根据孢粉、藻类成分特征,发现在良渚文化后期样品中水生植物花粉香蒲(Typha)、莎草科(Cyperaceae)、禾本科(Gramineae)中的芦苇及水生的蕨类植物槐叶萍(Salvinia)等有较多数量,淡水生的藻类环纹藻(Concentricystes)、双星藻(Zegnema)也相当丰富.结合有孔虫研究及前人巳有的资料,我们推测太湖地区良诸文化突然消亡的原因是由水泛造成的.  相似文献   
75.
76.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77.
1文化遗物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于河北省张北—沽源一带发现20余处细石器文化遗存,采集方制品千余件。以细石器制品为主,主要为细石核16件、细石叶74件、箭头55件、刮削器83件、尖状器24件,雕刻器3件、标枪头2件、普通石片733件,除此尚见粗大石器12件、骨器1件及许多半石化的动物牙齿化石。细石器加工精细,器形匀称、现整,用指垫法和压制法加工。以正向加工为主,偶而也用区向和错向加工技术。石器形体表明,制造技术已进入高度稳定发展阶段。各类石器原料以石髓占绝对优势,次为玛瑙等,均为当地所产。从石器组合、加工技术、工艺水平来看,本区石器文化属细石器文化范畴。石器时代的分野应以史前社会经济状  相似文献   
78.
柴达木盆地东部表土花粉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陈辉  吕新苗  李双成 《地理研究》2004,23(2):201-210
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区 8个样地、 2 3个样点的表土花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荒漠区花粉组合的特点及其与植被、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 ,荒漠区表土花粉以藜科 (Chenopodiaceae)和蒿属 (Artemisia)为主 ,并以前者占优势地位 ,麻黄属 (Ephedra)亦较常见 ,禾本科(Gramineae)、菊科 (Compositae)植物在群落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粉百分比含量DCA排序与相关分析发现 ,荒漠区不同植物群落下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各不相同 ,而且与相应的植物群落及其所代表的环境特征相一致。荒漠区表土花粉蒿 /藜 (Artemisia/Chenopodiaceae)比对干旱程度具有指示作用 ,比值越小 ,越干旱。  相似文献   
79.
基于准噶尔盆地西部46个样方的植被调查和表土花粉资料,估算了19种主要花粉类型的联合指数(A)、低代表性指数(U)、超代表性指数(O)、代表性系数(R)、区内无植被出现时某花粉类型百分比的平均值(Ma)、区内有植被出现时某花粉类型百分比的平均值(Mp)、样方花粉组合与植物群落间相似系数(CC),定量描述花粉对植被的指示性。结果表明:第1组包括藜科,A值为1.0,O、U值均为0,R值为12.5,Mp远大于Ma,对植被指示意义明显;第2组包括蒿属和麻黄属,A值在0.1~0.4之间,O值在0.6~0.9之间,U值均为0,R值大于18.5,Mp与Ma相差3.6%~12.1%,对植被具较明显指示意义;第3组包括白刺属、百合科、唇形科、豆科、禾本科、菊科、蓼科、毛茛科、蔷薇科、伞形科、莎草科、十字花科、石竹科、旋花科、荨麻科和紫草科,A值小于0.6,U值在0.2~0.9之间,O值在0.1~1.0之间,R值小于4.0,Mp与Ma相差小于4.9%,对植被指示意义不明。研究结果可为利用化石花粉资料准确恢复古植被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0.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plant species are believed to be impacted by small-scale habitat heterogeneity. However, there have been few comparative studies examining how woody vegetation composition and diversity varies with aspects of different orientations in the Trans-Himalayan region at a local scale. Here, we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incoming solar radiation on variation in woody species composition and compared the diversity betwee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facing slopes in a Trans-Himalayan valley of Nepal. We also examined the implicit interactions between slope orientation and land use in determining the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between the slopes. We selected two pairs of northeast- and southwest-facing slopes where the first pair has a similar land use and differs in exposure only(Pisang site) while the other pair has clear differences in land use in addition to slope exposure(Braka site). In each site, we sampled 72 plots(36 on each slope) in which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woody species,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and disturbance were recor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A)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woody species composition significantly varied between northeast- and southwest-facing slopes at both sites, and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measure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such as radiation index, altitude, and canopy openness. In the Braka site,mean alpha diversit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on southwest-facing slopes. In contrast, beta diversity and gamma diversity were greater on northeast-facing slopes at both sit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topographic variables(e.g., radiation index) affect species composition between the slopes, likely due to their influence on small scale abiotic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land use, such as livestock browsing/grazing may interact with the effects of slope exposure, effectively reducing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within slopes but enhancing the differences in beta diversity between contrasting slopes in the B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