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19篇 |
免费 | 158篇 |
国内免费 | 3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22篇 |
大气科学 | 37篇 |
地球物理 | 85篇 |
地质学 | 889篇 |
海洋学 | 174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69篇 |
自然地理 | 1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47篇 |
2021年 | 59篇 |
2020年 | 33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40篇 |
2017年 | 42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46篇 |
2014年 | 61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48篇 |
2008年 | 54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39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33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34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40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23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51年 | 1篇 |
1950年 | 2篇 |
1948年 | 3篇 |
1947年 | 2篇 |
1946年 | 2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13.
14.
天然矿泉水特殊组分的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正新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15(4):113-120
本文以GB8537-87《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为依据,从理论上阐述了天然矿泉水特殊组分(锂、氡、锶、铁、锌、溴、氟、碘、钼、偏硅酸、偏硼酸、硒、二氧化碳)的物理化学性质,分布、岍存形式及迁移规律,以便对我国矿泉水勘察和开发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闽江下游河口区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江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河流,年径流量位居全国第3位。对采自闽江下游及闽江口邻近海域的沉积物分析表明,沉积物以SiO2含量高、Al2O3等组分的含量较低为特点。样品中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斜长石、正长石、白云母和绿泥石。从SiO2看,闽江沉积物与石英砂岩的成分较接近,不同于浅海沉积物,与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河流也有较大差异。地形地貌及水动力条件控制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粒度又控制沉积物的组分分布。总体表现为,由陆向海,呈SiO2逐渐降低、Al2O3等组分升高的趋势。人类活动对闽侯段及闽江北港到马江段河流沉积物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闽江流域的源区特征、水动力条件和搬运距离以及物理化学条件与生物作用对沉积物的改造,使得沉积物组分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17.
河口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和营养成分,部分直接来自陆源,部分则源于河口水体的生物化学作用。在有污染源的地区,水体携带着无机和有机污染物的微粒和某些洛于水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海水与河水混合的河口环境条件下发生沉淀;另一些溶解性的营养物质能促使浮游生物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也变为沉淀性的有机物质,致使底质状况恶化,在一定条件下会形成对海洋生物异常有害的腐泥。国内外关于利用底泥的有机组分来探讨河口水域有机污染状况的资料目前还较少,对衡量有机污染或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的底泥测定项目也研究得很不够。通常只用底泥中的硫化物、有机碳(或COD)和氮等成分的含量来反映底质的状况,但由于海域自然环境状况不同,这些成分的背景含量也有很大的差异,往往难以对比。为对本河口区底泥中的有机组分的含量状况及其与有机污染的关系有较全面的了解,我们分析测定了河口区沉积物中的有机碳(TOC),有机氮(TON),总磷(TP),腐植酸量(HA)、硫化物(S),烧失量(IL)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AS)等成分的含量。沉积物样品主要采于1984年5月。采样站位示于图1。根据站位设置的具体自然条件,可将调查区划分为三个区段:永定新河河口段,系指受潮汐影响的河段,包括A,B,C 和D站;大沽排污口区,系指天津南排污河河口段的E和11b站,以及海河防潮闸外侧的11a站;河口近岸海区,系指上述两区段站位以外的其他调查水域,包括北塘口、大沽口及其口外海域。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组分采用下列分析方法:有机碳——重格酸钾氧化法;有机氮——元素仪测定法;硫化物——腆量法;腐植酸——碱液提取法;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乙基紫光度法和原子吸收间接法(吴景阳等,1986 ;本集吴景阳等另文);磷——比色法;烧失量——重量法。
本文着重讨论这些有机组分的含量分布特征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分散元素独立矿床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分散元素成矿研究概况。分散元素通常是指镉、镓、锗、铟、硒、碲、铊和铼等8种元素。由于它们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低(一般为10^-9~10^-6级),不易形成独立矿物,难以发生有意义的富集。大百科全书云:“分散元素不形成独立矿床,它们以伴生元素方式存于其他元素的矿床内”。因此,长期以来,分散元素多被作为其他矿床的伴生组分,并侧重于含量和赋存状态两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19.
针对近海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变异的尺度差异性,提出了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方法,并以海州湾沉积物粒度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其在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残余kriging方法能够获得比普通kriging方法更高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精度,并且其底质类型的总体空间预测精度达到85%以上,相应的Kappa系数也在0.8以上,显示底质制图的预测类型与样本的实测类型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新方法对于开展定量化的沉积物粒度组分空间预测和底质类型制图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面向航海应用的底质范围分布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含砾Folk三角形的底质范围生成方法。该方法通过将海图底质注记转化为含砾Folk法底质类型,进而逆向利用Folk(G)三角形,将其拆解为各组分的比例,最后对海区内各组分单独插值并通过地图代数的方法整合各插值结果,生成底质的范围分布。对比实验表明其生成结果较传统的Voronio图法可更好地应用于舰船抛锚等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