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6篇
  免费   1818篇
  国内免费   1365篇
测绘学   281篇
大气科学   492篇
地球物理   538篇
地质学   4574篇
海洋学   1343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408篇
自然地理   870篇
  2025年   10篇
  2024年   250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346篇
  2021年   338篇
  2020年   278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188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55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276篇
  2012年   381篇
  2011年   359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28篇
  2007年   303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35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167篇
  1998年   172篇
  1997年   179篇
  1996年   190篇
  1995年   147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96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60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储集岩相是以基本标志反映储集岩的沉积相、成岩变化以及油气显示面貌的。采用的标志包括:岩石学标志(沉积相、镜质体反射率),物性标志(三维孔喉比、配位数)以及有机地球化学标志(单有机包裹体光化学参数)。区分出的储集岩相类型不仅根据上述定量标志能进行自身评价,还可以编入相柱状图和古地理图进行预测和追索油气藏。依据由岩心或者岩屑制成双面抛光不加盖片的薄光片(岩心部分副样要浸注玫瑰红荧光剂并制成平行与垂直层理的三维薄光片),用显微镜光度法、显微付里叶红外谱和激光拉曼谱确定以上标志。  相似文献   
242.
夏季东海西部表层海水中的pCO2及海-气界面通量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2001年夏季长江口及东海西部海域表层海水pCO  相似文献   
243.
李东昇  崔步礼  赵云朵 《地理研究》2022,41(10):2821-2831
区域地下水溶解性碳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对于认识区域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及推动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青海湖流域冻结期和融化期分别收集了地下水、河水和湖水样品,研究了环青海湖地下水在冻结期和融化期的溶解性碳特征,并探究了不同类型地下水的溶解性碳特征及其对不同冻融时期的响应,最后揭示了环湖区域不同水体的溶解性碳的差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冻结期地下水、河水和湖水的溶解性无机碳(DIC)均相对高于融化期,溶解性有机碳(DOC)均相对低于融化期。地下水、河水和湖水的溶解性碳均主要以DIC为主,DIC在溶解性碳的占比高达92%。地下水的DIC平均含量在基岩裂隙水、水量中等和浅埋藏的水文地质条件下相对较高,DOC平均含量在基岩裂隙水、水量丰富和浅埋藏的水文地质条件下相对较高。地下水的DIC在湖滨平原砂砾石层、淤泥质砂层潜水和水量中等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受冻融期影响较大,DOC在基岩裂隙水和水量贫乏的水文地质条件下受冻融期影响较大。湖水的DIC和DOC均远高于河水和地下水。河水的DIC在融化期和冻结期均低于地下水,DOC在融化期高于地下水,在冻结期低于地下水。  相似文献   
244.
基于Argo资料的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Argo剖面浮标观测资料,分析了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季节变化特征,并考察了不同计算深度以及盐度对热含量的影响,且探讨了有关计算上层热含量的深度选取问题.结果表明:(1)热带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的气候态大致呈“马鞍型”分布,即在12°N以北和5°S以南海域上层热含量都较高,而在2°-12°N之间热含量则较低,特别在棉兰老冷涡区热含量很低;(2)研究海域的上层热含量一年四季均呈这种两高一低的空间分布形势,但强度的季节性变幅却较大,整个研究海域的热含量体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冬季居中的特点,但两个高热含量区和低热含量带的热含量各呈现出不同的季节变化;(3)温跃层深度的波动对海洋上层热含量的影响要大于上混合层,尤其在南北纬10°以外海域.因此,计算西太平洋上层热含量时,应将积分深度取为温跃层下界深度,才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该海域的上层热含量的分布和变化,若为简单起见,取等深度计算时,以700m为宜,此外,盐度对上层热含量的影响也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45.
Mineral-bituminous matrix(MBM) makes up a major part of source rocks,but its potential 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uncertain,Mineral and organic (Maceral and kerogen) compositions,organic maturity and fluorescence of MBM are studied based on source rock samples from eastern Jiuquan(Jiudong)Basin.The results show that MBM is dominated by inorganic minerals and among the small percentage of organic components those of secondary origins are predominant over the primary species.This strongly indicates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MBM in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s limited.  相似文献   
246.
基于峡东秭归青林口、泗溪和宜昌晓峰河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剖面岩石、层序和精细的碳同位素地层研究,在埃迪卡拉系下部陡山沱组底部、下部、中部、上部和顶部分别识别出5次以灰岩出现或黑色页岩增厚为标志的海侵事件,划分出5个可以进行区域对比的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命名为BDSS,LDSS,MDSS,UDSS和TDSS。以层序界面为对比标志,峡东埃迪卡拉纪不同古地理部位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对比显示峡东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内部发育5次可以进行区域乃至全球对比的碳同位素负异常,分别是分布在BDSS下部的SN1,LDSS上部的SN2,MDSS上部和顶部的SN3和SN4,以及分布在UDSS上部的SN5。其中SN1和SN4碳同位素负偏离最为明显,最小δ13C分别达到-4‰~-5‰和-9‰~-10‰,分别与Marinoan冰期上覆盖帽白云岩以及Gaskier冰碛沉积上、下地层中的碳同位素组成特点接近。SN4是埃迪卡拉系最晚冰期的产物。与SN1是埃迪卡拉系底界划分对比的标志相对比,SN4的出现应该是埃迪卡拉系内部再划分中另一个不可忽视的界线标志。  相似文献   
247.
在3次野外取水样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研究区域有机污染特征,并根据室内实验和国内外文献资料所获取的参数,利用地下水模拟系统软件(GMS)对研究区三氯乙烯(TCE)和四氯乙烯(PCE)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转化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中TCE和PCE存在生物降解作用,但是反应速率很小,这表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其浓度仍可能保持在相当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248.
建立了由预过滤装置、蠕动泵、中空纤维超滤膜(AmiconH10P10-20,标称截留分子量10KDa)和连接管组成的错流超滤系统,利用荧光标记的40KDa葡聚糖和已知放射性活度的234Th示踪剂评估了超滤膜的截留和吸附性质,探讨了234Th在超滤过程中的渗透行为,考查了该系统用于实际海水样品时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的质量平衡状况.结果表明,10Kda中空纤维超滤膜对40Kda葡聚糖具有良好的截留效率(85%),而吸附损失率为18%.铀、钍、镭同位素和有机碳在超滤过程中均达到极佳的质量平衡,回收率R=95%~98%,优于大多数文献报道的值.234Th在超滤过程中的渗透行为可以很好地用渗透模型加以描述.研究组分胶体态含量占“溶解”态含量的份额大小顺序如下:钍同位素、有机碳、镭同位素约等于铀同位素,这与钍为强颗粒活性元素、铀和镭为水溶性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相吻合.  相似文献   
249.
文章以金川和红原两组泥炭纤维素Δδ13C时间序列值的反向变化来指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变化.结果表明,在过去5000年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可分为4个阶段,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在2800~2200B.C.期间持续偏北,2200~600B.C.期间持续偏南,600B.C.~1200A.D.期间在北进与南移之间频繁波动,以及1200~1900A.D.期间再次持续偏北,它们导致降雨量在中国大陆上不同的分布.从约1900A.D.起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似乎又开始一个新的偏南阶段,值得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250.
采用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RF)对新疆乌苏天山泥火山土壤样品的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采用单指标评价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新疆天山乌苏段火山泥中的重金属的种类和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Cd、As、Cu元素的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二级标准,Hg、Pb、Cr、Zn、Ni元素的含量达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级标准,乌苏天山火山泥综合评价达到二级标准。将火山泥的元素含量与新疆地区不同土质的土壤元素含量进行比较,与干旱区不同省份的土壤元素含量进行比较,分析了火山泥元素组成及含量的成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