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1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518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271篇
地球物理   97篇
地质学   496篇
海洋学   110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19篇
自然地理   152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8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38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50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西南极海沉积体系中的氟导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42.
戴燕玉 《极地研究》2002,14(3):186-194
根据 1 997年 7─ 8月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 ,分别在楚科奇海和白令海进行海洋综合调查的资料 ,分析了这两区毛颚类种类组成和生态类型的特征、丰度的水平分布、层状分布和昼夜垂直分布。同时还就其数量分布与某些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研究表明 :( 1 )两区共记录毛颚类 7种 ,可分为 3个类群 ,在数量上 ,白令海的个体数明显高于楚科奇海 ;其平面分布的状况主要由优势种所左右 ,并且都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 ( 2 )在楚科奇海 ,毛颚类的层状分布以 5 0─ 2 0 0m层数量较高 ,5 0 0─ 80 0m层最低。白令海毛颚类的昼夜垂直分布的趋势是 ,白天总个体数最高比值均出现在 2 0 0─ 5 0 0m层 ,而晚上─凌晨则密集于 1 0 0m以浅水域 ,尤以 0─ 5 0m层数量最高 ,表现出白天下降夜晚上升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943.

对采自大兴安岭北部洛古河泥炭地表层49cm泥炭剖面,基于137Cs法建立剖面年代框架,利用有壳变形虫指标,借助转换函数法定量重建过去近100年来的水位变化。具体可划分为3个阶段:1)1918~1951年泥炭地非常湿润,有壳变形虫以喜湿物种为主,如茄壳虫未定种(H. sp.)、瓶形梨壳虫(Nebela lageniforms)、齿口阿吉尼亚虫(Argynnia dentistoma)以及Archerella flavum等,缺少干燥种,水位埋深自12cm频繁大幅波动升高至23cm;2)1951~1982年仍较湿润,但已呈现变干的趋势,喜湿种类显著减少,以指示较湿润生境的凤蝶茄壳虫(Hyalosphenia papilio)、巧茄壳虫(Hyalosphenia elegans)、染色梨壳虫(Nebela tincta)为主,水位埋深大部分时间保持在22~24cm;3)1982~2013年泥炭地持续变干,指示湿润环境的物种基本消失,苔藓鳞盖虫(Assulina muscorum)、半空鳞盖虫(Assulina seminulum)占优势,指示干燥环境的长圆鳞壳虫(Euglypha rotunda type)、暧昧蛹壳虫(Corythion dubium)丰度增大,水位埋深自24cm持续降低至34cm。洛古河泥炭地持续变干是由于气温升高驱动还是降水减少驱动,或二者都有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944.
最近获得的深部区哉地震资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北海北部的构造及构造演化。资料质量的提高使和人科能更好地认识暂内断层的几何形态和盐构造。并且首次得以揭示周边台地的前第三系地质特征,提供了在5个构造特征各异地区的地震资料。(1)南维京地暂 暂相对狭窄,是中生代的主要盆地,并且发育有巨厚的三叠-白垩纪沉积序列。低角度的东倾断以育在盆地西缘,产控制了一相相对简单的半地暂形态。贝里尔湾因发育与下伏基底二叠  相似文献   
945.
946.
张连民 《地下水》2013,(6):161-164
区域变质一混合岩化发生后,在硼矿成矿前或成矿中,岩层发生了大规模的褶皱变形-辽河旋回一幕,形成一系列紧密线状复式褶皱、平缓褶皱及形态各异的穹窿构造。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宏观上最重要的成矿部位是背形向斜及向形背斜核部,其次是褶皱构造转折端、倒转翼深部返为正常翼的部位。并圈定出营口后仙峪背形向斜倾伏端(转折端)、辽阳粉城一岫岩头道沟向形背斜核部、岫岩影壁山向形背斜核部,宽甸大西岔硼矿正常翼转折端、鸡冠山暖河小向斜等5个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947.
针对GPS快速定位中设计阵病态性的特点,文中对现有的有偏估计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有偏估计———双k型岭估计。由广义岭估计和普通岭估计出发,讨论并给出了双k型岭估计中两个岭参数的选择方法。最后给出了实测GPS动态定位算例,验证了新估计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8.
丁道衡 《地质论评》1939,4(Z1):253-259
附圖版一有蓋珊瑚(Calceolidae)就是古生代一種帶蓋的四射珊瑚。因爲牠的形態特別,一邊變為扁平,成爲拖鞋形,或者四邊扁平成爲角錐形;并且在盃部(Calice)外緣上,具有能開合的一片或數片合成的蓋子(Operculum),所以從前有人把牠認爲是腕足類。不過經Lindstrom,Kunth諸人詳細的研究,確定牠是  相似文献   
949.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这些构造都归为席底构造;与席底相对应,那些不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面则称为混合底,在混合底上单个沉积颗粒受到水流剪切与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诸如正常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则归为混合底构造。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概念很重要,用来专指微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而区别于混合底和混合底构造。从沉积学概念的演变方面分析,混合底构造就是1964年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他们曾经将其归为4大类并且沿用至今;席底构造也就是微生物形成的(或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在形成机理和形态上与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存在较大的区别,Noffke 2001年认为其应该具有合适的分类位置,所以就将席底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并纳入Pettijohn和Potter 1964年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分类体系之中。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万能的微生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沉积学家对微生物沉积作用认识的深入。这些相关的沉积构造及其所形成的席底,就像叠层石(被当作正生长原生沉积构造)一样在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较为普遍。随着后生动物的大规模出现而造成的寒武纪“农艺革命”(Agronomic revolution)的开始,显生宙的席底及其相关的席底构造多出现在那些不适宜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并大多被混合底及其相关的混合底构造所替代;因此,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除熟知的叠层石以外,在席底上发育的一系列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具有特别的指相意义并有助于古环境重塑而被很自然地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该类构造由于其在前寒武纪的普遍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特别是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的灾难性泛滥,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是近年来沉积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这一重要概念,对前寒武纪地层中一些常常被认为是遗迹化石、长期以来存在的“臼齿状构造谜”(Molar-tooth structure enigma)等奇形怪状的沉积构造的成因以及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地层中均有分布的特殊的纹理化构造等,将会得到一些更加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生物变化与沉积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而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950.
会泽—者海断裂位于川滇交界地点,总体走向NEE,倾向NW,倾角60°—80°。本文通过卫星影像解译、地形地貌、断错地层及探槽开挖等对断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会泽—者海断裂晚第四纪活动较强烈,该断裂控制着会泽、者海等第四纪盆地的发展及演化。根据探槽剖面和样品年代测试,揭露了一次古地震事件,最新一次古地震事件的时间应该在(12190±30)—(13730±40)a.B.P.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