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51篇
海洋学   35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81.
温州瑞安平原东濒东海,第四纪以来沉积了较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揭示浙东南沿海海陆变迁、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瑞安平原中部的QTZ4孔为研究对象,采集钻孔岩心样品,进行沉积物古地磁、孢粉、有孔虫及介形类等测试,并综合分析第四纪沉积特征、古环境演化过程等信息。结果表明,QTZ4孔全新统底界为45 m,上更新统底界为104.8 m,而104.8~164 m为中更新统,缺失早更新统;气候经历了从凉干逐渐到温暖湿润,又逐渐转凉、湿度减少的过程,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达到最温暖湿润的状态。晚更新世早期已发生了小规模的海侵,晚更新世晚期亦可见海侵层,最大规模的海侵则发生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682.
南通NB5孔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受太平洋和长江双重沉积作用影响,第四纪时期海陆变化频繁,沉积物复杂。对NB5孔岩芯进行有孔虫鉴定,根据钻孔中底栖有孔虫和浮游有孔虫种类及分布特征,总结其赋存规律和反映的环境信息。结果显示有孔虫在地层中分布极不均匀,40 m以上含较多有孔虫,40 m之下几乎不含有孔虫,仅在128 m处见少量有孔虫;0~40 m之间存在3个层段有孔虫富集。认为40 m以上的全新世地层受海侵影响而赋存较多的有孔虫,且能分出明显的3个海侵加强阶段;40 m之下的地层有孔虫缺乏或少有,一是因为海侵地层缺失,二是因为研究区是河流的主河道区,淘洗作用强烈,有孔虫不易保存。全新世镇江海侵应该是研究区最强的一次海侵。  相似文献   
683.
本研究系统回顾了中国晚新生代食肉目的演化以及食肉目动物群的演替关系。以属、族或亚科为单位,探讨了我国新近纪和第四纪时期食肉目13个科成员的地史分布和相关类群的生态习性。根据食肉目亚科一级别的演替规律,探讨了中国晚新生代的气候环境变化,支持以下观点:在早中新世气候相对温和,食肉目组成上包含较多的古老、不擅长奔跑的类型;中中新世开始气候趋于干旱化,出现一些四肢修长、擅长在开阔地区追击猎物的类型;晚中新世时期华北气候强烈干旱化,出现了大量以鬣狗科为代表的适应开阔环境的属种,但一些林地组分依然存在,指示这个时期的环境并非典型的草原,依然有较多树木存在;上新世时期华北气候再次变得温暖湿润,鬣狗科大量灭绝,灵猫科等东洋界分子北上;第四纪时期随着冰期的到来,华北再次变成以开阔环境主导,而华南地区一直较为稳定,为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主导。  相似文献   
684.
针对水中微气泡识别测量精度低的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多目高速摄影测量的水中微气泡参数测量方法,首先利用4台工业高速摄影相机搭建了多目摄影测量气泡观测系统,对水中的微气泡进行了采集,然后通过4台相机的正交双目测量技术计算出气泡的三维位置,并基于轮廓视觉包络方法对其三维模型进行了重建。在此基础上,通过测量生成的三维模型获取了气体夹带气泡的轨迹和气体夹带气泡的体积。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测量单个气泡体积的误差仅为0.31 mm3,气泡个数的识别率高达99%,准确率为98.3%。说明该文提出的方法能有效地模拟出三维气泡的运动过程和轨迹,并精确获取气泡的体积。  相似文献   
685.
海洋中的溶解氧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参数。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缺氧是当前面临的环境问题之一,定量重建海水氧气含量在预测未来气候和生态环境变化中尤为重要。以往常用的代用指标大多只能定性或半定量地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而近年来新发展的底栖有孔虫表生种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和内生种Globobulimina spp.的碳同位素梯度(Δδ13C)被认为可以在20~235μmol/kg范围内定量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目前,底栖有孔虫Δδ13C重建深水氧气含量的研究多集中于边缘海,对开阔大洋的关注不足。本文通过对比不同海洋深水氧气含量代用指标的异同,厘清底栖有孔虫Δδ13C重建海洋深水氧气含量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归纳底栖有孔虫Δδ13C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这对约束地球系统模型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86.
本研究采集了分布于中国东海的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is)、短尾蛇鳗(Ophichthus brevicaudatus)、艾氏蛇鳗(Ophichthus evermanni)、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黑尾吻鳗(Rhynchoconger ectenurus)、微鳍新鳗(Neenchelys parvipectoralis)、大头蚓鳗(Moringua macrocephalus)、梅氏美体鳗(Ariosoma meeki)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9种鳗鲡目(Anguilliformes)鱼类,采用PCR技术扩增了线粒体COI基因片段序列, 结合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的5种鳗鲡目鱼类同源序列, 分析比较了序列组成和差异, 并以光海鳝(Muraena argus)和细点海鳝(Muraena augusti)为外群, 基于最大似然法构建了鳗鲡目中6科11属14种鱼类的系统发育树, 探讨了该类群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72条序列共检测到43种单倍型, 4种碱基含量分别为27.4%(T)、28.2%(C)、25.8%(A)、18.6%(G), 平均A+T含量(53.2%)高于G+C含量(46.8%), 表现出明显的碱基组成偏好性。基于K2P(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得出不同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18 8, 不同属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25 0, 不同科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232 7, 分类阶元越高, 遗传距离越大。系统进化树显示蛇鳗科物种都能够形成独立的分支, 并得到有效的区分, 而其他类群存在混杂现象。以上结果表明, 由于鳗鲡目鱼类种类多且分布广,线粒体COI基因只适用于较低分类阶元(如科内属间、属内种间)间的物种鉴定, 该类群鱼类系统发育关系还有待于结合多种DNA条形码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