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35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南海北部冬季和夏季浮游哲水蚤类群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4年2月10日-3月6日(冬季)和8月26日-9月6日(夏季)在南海北部的两个航次中用浮游动物大网垂直拖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对该海域的浮游桡足类群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哲水蚤类70种,冬季航次62种,夏季航次62种,种类的季节变化不大。在海洋站位,每个站位出现的哲水蚤类为4-41种,近岸的站位出现的种数少,向远海逐渐增多。哲水蚤总丰度冬季为10-353个/m3,夏季为13-205个/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哲水蚤生物量干重冬季为0.80-33.39mg/m3,夏季为0.64-5.81mg/m3,从近岸到远海减少。种类多样性指数采用香农-威弗指数,冬季为0.80-4.39,夏季为2.12-4.66,在近岸较低,远海较大。优势度大于2%的种被认为是优势种。冬季的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狭额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tenuis)、弓角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arcuicornis)、长尾基齿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达氏波水蚤(Cosmocalanus darwini)。夏季的优势种(类)为:微刺哲水蚤(Canthocalanus pauper)、小哲水蚤(Nannocalanus minor)、狭额真哲水蚤、亚强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小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Temora turbinata)、柱形宽水蚤(T.stylifera)、异尾宽水蚤(T.discaudata)。这些种在各个站位占总丰度的15%-92%(平均为48%)。优势度大于5%的种有中华哲水蚤、小拟哲水蚤、狭额真哲水蚤、锥形宽水蚤、异尾宽水蚤,各种的丰度(除狭额真哲水蚤外)从近岸向远海降低。在远海深水的站位,出现了热带暖水种乳点水蚤属的腹突乳点水蚤(Pleuromamma abdominalis)、瘦乳点水蚤(P.gracilis)和粗乳点水蚤(P.robusta)。哲水蚤目种丰富度、桡足类丰度、多样性指数、优势种丰度从近岸到远海的变化趋势,反映了桡足类群落从近岸到远海的演替。  相似文献   
62.
测定大口鳒Psettodes erumei线粒体控制区全序列,并与其他7种鲽形目鱼类控制区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口鳒线粒体控制区全长大约1601bp,5'端和3'端分别存在56bp和8bp的串联重复序列.除此之外,其控制区结构和其他种类相似,分为终止相关序列区(TAS)、中央保守区(CSB-D、CSB-E、CSB-F)、保守序列区(CSB-1、CSB-2、CSB-3),同时在CSB-D后还识别出鲽形目保守的Poly-T结构.比较了8种鲽形目鱼类控制区全序列和去除重复序列后控制区序列的碱基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前者的种间差异明显大于后者,变异系数约是后者的两倍.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重复序列的异质性如长度及其拷贝数不同、碱基组成不同所造成的.基于控制区部分序列对鲽形目12种鱼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在鲽形目内部大口鳒分类地位最原始;鲽亚目先与鳎亚目聚在一起,后与鳒亚目聚在一起,这个结果与基于形态特征的系统关系相符.  相似文献   
63.
T.  M.  Hill  J.  P.  Kennett  D.  L.  Valentine  庄畅 《海洋地质》2010,(1):14-23
俄勒冈州外海水合物脊现代甲烷渗漏区的发现,为研究甲烷对活体有孔虫生态和地球化学方面的影响提供了机会。2002年在水合物脊南部高点获取一批岩心。样品经保存和染色后用来测定Uvigerina peregrina、Cibicidoidesmckannai和Globobuliminaauriculata3个底栖有孔虫属种的活体(经染色)和死体的碳同位素(δ13C)组成。有孔虫样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未发现有成岩作用或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的迹象。渗漏区活底栖有孔虫单体记录的乎δ13C值在-0.4%--21.2%0之间,说明受高浓度甲烷碳同位素的影响。渗漏区底栖有孔虫护C平均值(由单体样品计算)范围在-1.28%--5.64%0之间,而背景区(没有甲烷渗漏)的介于-0.81%--0.85%之间。为了解环境因素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的影响,对细菌席和蛤床两种截然不同的甲烷渗漏环境的底栖有孔虫进行研究。细菌席区的有孔虫单体比蛤床区的具有更负的δ13C值。我们解释这种差异是食物来源或共生细菌对底栖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结果,通过溶解无机碳(DIC)作用于底栖有孔虫,使其δ13C值负偏移。对比活体和死体底栖有孔虫的δ13C值,并未发现统计上的差异。这说明自生碳酸盐沉淀作用未在观测到的同位素组成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少量极度亏损δ13C(〈-12%)的死体底栖有孔虫确实显示了自生碳酸盐岩沉积对有孔虫δ13C值影响的潜在证据。  相似文献   
64.
东海内陆架泥质沉积区全新世古环境变迁:有孔虫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海内陆架MD06-3040柱状样257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有孔虫及其氧碳稳定同位素分析,应用底栖有孔虫组合和不同生态(表生/内生、内陆架/中外陆架)种的丰度,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bulloides和Globigeri-noides.ruber的丰度及其稳定同位素记录,探讨了研究区全新世10.6cal.kaBP以来的古环境变迁。分析结果揭示了研究区全新世早期海面快速上升,沉积环境由滨岸内陆架(10.6~9.9cal.kaBP)、内陆架外缘(9.9~8.1cal.kaBP)转变至中陆架并达全新世最高海面(7.7~7.2cal.kaBP)。台湾暖流在8.0cal.kaBP起开始发育,并在6.0~2.8和0.7~0cal.kaBP两个时期派生出明显的上升流。台湾暖流及其所派生的上升流是造成东海陆架泥质快速沉积的最主要原因。采用浮游有孔虫G.bulloides的丰度变化,推测浙闽沿岸流在5.1cal.kaBP之前较弱,之后显著增强,其中在5.1~2.8cal.kaBP时期最为强盛。  相似文献   
65.
66.
本文通过对西藏二叠系(竹蜓)类及非(竹蜓)有孔虫的研究认为,早二叠世早期(竹蜓)类以冷温型的Monodiexodina动物群为主,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大陆与欧亚太陆及扬子地块的分界分别为昆仑山南坡断裂和金沙江断裂。早二叠世晚期(竹蜓)类Neoschwagerina-Polydiexodina动物群仍限于冈瓦纳北缘区,其生物区系以及扬子地块的分界与早二叠世早期相同,而冈瓦纳大陆北缘西部首先与欧亚大陆塔里木等地块接近,该动物群才越过了昆仑山北坡。晚二叠世晚期(竹蜓)类以Palaeofusulina动物群为主,与扬子地块相似属华夏—特提斯生物区,冈瓦纳与欧亚大陆的界线转为班公湖—怒江断裂,而冈底斯带与喜马拉雅带至今未见Palaeofusulina,该二带仍属冈瓦纳—特提斯生物区。  相似文献   
67.
68.
塔里木盆地西部海相白垩系—第三系界线划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郭宪璞 《地球科学》1990,15(3):325-335
  相似文献   
69.
五万年来渤海海平面变化初探王兆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七系,合肥230026)关键词渤海,有孔虫,氧同位素,海平面变化用渤海有孔虫的氧同位素研究并结合其它海洋地质的研究,将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关于渤海5万年以来海平面的演化过程,并为恢复其古地理变化,海侵、海...  相似文献   
70.
西湖凹陷于胡组地层沉积于海陆过渡相背景。本文侧重分析平湖组地层中出现的半咸水有孔虫群的若干特征,讨论了半咸水有孔虫群的生态环境。根据古生物组台的变化,提出了平湖组沉积环境演化的三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