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50篇
海洋学   35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1篇
  1943年   2篇
  1934年   2篇
  192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绿球藻目两新种及一新变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树松 《海洋与湖沼》1990,21(4):343-345
1982—1987年,作者先后在安徽的36个县(市)和地区,共采集藻类标本约1000号,已鉴定出属于绿球藻目Chlorococcales的植物约150种。 本文报告的是其中的两个新种(Actinastrum subcornutum and Crucigenia setifera)及1个新变种(Tetradesmus cumbricum var. graeilis)。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标本室和安徽师范大学生物系藻类标本室。  相似文献   
22.
有孔虫是一类原生动物,除极少数种类生活于淡水环境、少数种类生活于与海有联系的半咸水环境外,大多数种类生活于海洋环境;其生活方式,大多数种类营底栖生活,少数种类营浮游生活。由于有孔虫具有个体小、种类多、数量大、对环境因子的反应较敏感、地理分布广泛、地质历程长久、其遗壳能在地层中长期保存等特点,因此,它不仅是研究现代海洋生态学的良好材料,同时也是研究古海洋生态学、恢复古海洋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识别海相地层、进行地层对比等的重要微体化石之一。“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随着石油等沉积矿藏的勘探、开发,有孔虫研究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成为地层对比、岩相识别、恢复古地理和古气候等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国西沙群岛的有孔虫,过去尚无报道。本文是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西沙群岛生物考察队于1957年采自赵述岛、北岛和中岛的三份珊瑚砂样品进行研究的。对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进行调查研究,不仅在我国有孔虫区系和动物地理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开展南海及南海诸岛地层中的有孔虫动物群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极其丰富多采,种类当远远超过本文所记录的种数。本文研究所依据的样品数太少,只能是一个极其初步的记录。  相似文献   
23.
福建深沪湾潮间带全新世有孔虫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对深沪湾西部潮间带表层沉积物和两个钻孔岩芯共30个样品的有孔虫组成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有孔虫群分布规律明显,随着离岸向海越远,水深越大,有孔虫娄量从1倍数上升到5位数,种数为9-69种,多变度V31-44,复合分异度H(s)3.25-3.25。从钻孔岩芯中的全新世有孔虫群特征可看出,中全新世以来海面升降和海洋环境可分为2个阶段:(1)海水初到钻孔位置,有孔虫数量和种数较少,分异度不高,海相性程度较低。(2)后期(埋深1.8m和2.0m以浅),海面有所升高,变为潮间带(高潮位→中潮位→低潮位)环境。  相似文献   
24.
有孔虫生活在海洋和半咸水环境。底栖有孔虫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受物理因素(深度、温度、光量、水体扰动)、化学因素(盐度、溶解氧和可用元素)和生物因素(食物供给量和底层沉积物特征)的制约。研究人员对印度东、西岸现代底栖有孔虫生态学和分布状态进行了研究。Naidu等在对Visakhapatnam港复合体有孔虫进行分析后提出 ,可以将有孔虫作为海洋污染的指示物。SreenivasaRao等采用Q模式系数分析对尼赞伯德讷姆湾有孔虫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确认此区域存在4种组合 ,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Khare等对门格…  相似文献   
25.
通过对南海4个岩心的74个样品进行Q型因子分析,求得4个浮游有孔虫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温凉组合,热带易溶组合和亚热带组合。亚热带-热带组合为优势组合,它的发育状况反映了晚第四纪西太平洋热带海水对南海的影响程度,其因子载荷作为古海流特征的参数。温凉组合的发育与南海存在冷涡有关。利用转换函数FP-12E计算了南海南部表层古水温,冰期与间冰期的表层水温平均变化冬季为4.7℃和2.9℃,夏季为3.0℃和2.1℃,季节性温差冰期最大可达8.6℃,间冰期最大可达5.0℃,均比太平洋同一纬度海区的大。冬季表层古水温波动比夏季的大。全新世的表层水温呈上升趋势,但在NS86-43柱中有一变冷现象,这可能和the younger Younger Dryas有关。  相似文献   
26.
本文为我国西沙群岛现代有孔虫研究报告的第二部分。 笔者在《西沙群岛的现代有孔虫Ⅰ》一文中已报道了175种。本文共记述了底栖有孔虫240种(包括6个未定种),其中的235种为首次记录,分隶于3亚目,10总科,38科,110属;有8个新属和86个新种。砂质胶结型种类有31种,占总种数的13.2%;钙质无孔型种类有48种,占总种数的20.4%;钙质有孔型种类有156种,占总种数的66.4%;浮游有孔虫未见有新增加的种类。凡是在前文己报道过的属以及本文重复报道的5个种,均不再加以描述。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通过本文对现有的56份砂样所含有孔虫的分析鉴定,可以看出西沙群岛的有孔虫区系是极其丰富的。随着今后更全面的调查,特别是水下样品的进一步补充采集,待发现其他种类时,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27.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中,底栖有孔虫主要由Bolivina诸种和Buliminella tenuata组成,同时含有少量厌氧标志种Suggrunda eckisi;浮游有孔虫中以Globigerrina bulloides和G.quingueloba为数较多。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数量相比,浮游有孔虫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28.
厌氧沉积的有孔虫组合中,底栖有孔虫主要由Bolivina诸种和Buliminella tenuata组成,同时含有少量厌氧标志种Suggrunda eckisi;浮游有孔虫中Globigerina bulloides和G.quingueloba为数较多。底栖有孔虫与浮游有孔虫数量相比,浮游有孔虫数量很少。  相似文献   
29.
蛸类俗称八蛸、章鱼、八带鱼或八爪鱼,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为近岸渔业的一种捕捞对象。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十分丰富的诱蛸和钓蛸经验,为调查了解蛸类的生活习性和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研资料。 蛸类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海产软体动物,其肉质的脂肪含量高,维生素甲丰富,是良好的副食。 我国近海蛸属(Octopus)种类丰富,目前已知16种(包括本文中描述的三新种),约占全世界蛸属总数(约90种)的六分之一。遵照毛主席关于“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的教导,作者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在我国海域采到的蛸属标本,通过内外形态的综合鉴別,以及和本属中一些近似种的比较,描述了三个新种,标本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30.
匀斑裸胸鳝核型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容寿柏  张天国 《热带海洋》1991,10(2):98-100,T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