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370篇
海洋学   2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51.
付广  沙子萱  赵凯 《地质论评》2021,67(5):253-261
为了研究海拉尔盆地苏德尔特地区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油气分布规律,在深层油气“中转站”(所谓油气中转站是源岩内和外已聚集的油气分布区,可为浅层油气成藏提供油气来源)中转油气机理及有利部位研究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通过确定下白垩统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分布区和南屯组顶部泥岩盖层不封闭区,确定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分布区,结合输导断裂输导油气有利部位,利用本文所建立的深层油气“中转站”向浅层中转油气有利部位预测方法,对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苏德尔特地区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主要分布在其中部地区,少量分布在其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控制着苏德尔特地区大磨拐河组油气成藏与分布,南屯组油气“中转站”向大磨拐河组中转油气有利部位处或附近尚未钻探部位应是该区大磨拐河组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452.
为了明确含油气盆地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先统计研究区已知井点砂体地层砂地比值,将最小比值作为能储集油气砂体的所需最小值,圈闭出能储油砂体分布区;再通过计算得到砂体地层顶面古构造脊分布,将二者叠合部位确定为沿砂体侧向运移向断裂输送油气路径;然后计算圈出断裂侧向封闭部位,将其与能储集油气砂体分布区叠合,该叠合部位即可判定为断砂配置圈闭油气部位。笔者建立了预测源外斜坡区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有利部位的方法,既将输送油气路径和断砂配置圈闭油气耦合部位预测为油气聚集有利部位。将该方法应用于渤海湾盆地歧口凹陷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气聚集有利部位预测中。预测结果显示,源外歧南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油源聚集有利部位主要有2处,均分布在赵北断裂西部,与目前赵北断裂附近沙一段下部已发现油气主要分布在西部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源外斜坡区赵北断裂附近油气聚集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53.
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近年在川东北地区相继发现了铁山坡、渡口河、普光、龙岗以及元坝等大中型气田后,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逐渐被重视,成为目前川东北地区主要的勘探层系。因此,本文以长兴组-飞仙关组储层为核心开展川东北地区油气成藏组合特征的研究,并最终预测有利勘探区带。针对以上研究目的,本文从川东北地区长兴期-飞仙关期沉积相入手,结合川东北地区含油气系统以及成藏事件,并通过对典型油气藏特征的剖析,研究川东北地区成藏组合特征。受开江-梁平海槽演化的控制,研究区长兴期-飞仙关期主要发育开阔台地-蒸发台地以及陆棚。长兴组-飞仙关组主要发育有生物礁相孔缝型灰岩储层、台缘(内)滩相孔缝型白云岩储层以及台内滩相孔隙型白云岩储层。以下志留统、中-上二叠统烃源岩为研究核心,研究区主要发育S1-P3ch 含油气系统以及P2.P3-P3ch.T1f 含油气系统。通过对川东北地区典型气藏剖析,将长兴组-飞仙关组油气藏划分为S1.P2.P3生-P3ch 储短距离垂向运聚模式(元坝模式)以及S1.P2.P3生-P3ch.T1f 储垂向运聚模式(龙岗-普光模式)。以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为核心建立3 类油气成藏组合,分别为生物礁相灰岩成藏组合、台内滩相白云岩成藏组合以及浅滩相白云岩成藏组合。综合对川东北地区油气成藏条件及其在时空上配置关系的研究,认为南大巴山前冲断带、川东冲断带的达州-开江-梁平一带以及阆中-平昌斜坡带的龙岗地区为长兴组-飞仙关组礁滩储层有利勘探区带;通南巴背斜西南部、九龙山背斜中南部以及中部断褶带为较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454.
大港滩海关家堡地区油气分布规律及有利区块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港滩海关家堡地区的油气控制因素分析及有利区块的评价,取得了3点主要认识:①三种控藏因素,即有桥梁及纽带作用的地层不整合面、断层控制油气的纵向运移及分布、不同类型的输导网络控制油气的分布;②三种油气成藏模式,即斜坡带阶梯状成藏模式、断层与次级断层组成“Y”字形成藏模式、次级小断层成藏模式;③三种数学地质评价方法(地质风险概率法、模糊数学评判法、专家系统方法)综合评价认为D18断鼻→庄海4X1断块→庄海8井区→庄海808X1井区油藏依次变差.  相似文献   
455.
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为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主要含气层,生物礁有利相带预测技术的研究对生物礁储层的勘探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川东地区长兴组生物礁有利相带预测技术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表明:目前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和时差分析技术为生物礁有利相带预测中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关键技术;层拉平分析技术为生物礁有利相带预测的辅助技术,能近似反映古沉积环境;地震谱分解技术能够精细地刻画相带边界,但是对资料信噪比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456.
埕海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十分发育,非均质性强。以地震、钻井、测井和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研究为基础,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岩性特征、储集空间特征,明确裂缝性储层发育和分布的控制因素。从叠后地震资料出发,采用地震属性技术和地震反演技术2种地震方法,优选方差体属性、振幅包络属性和频率衰减属性,对埕海潜山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裂缝、孔洞的发育程度和分布进行平面和空间预测,最终结合构造、烃源岩等控制埕海潜山油气成藏的因素,确定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57.
正近日,国土资源部完成2013年度银额、南黄海、塔里木3个盆地的油气探矿权竞争性出让,共成功出让14个区块、67935.5平方千米的探矿权。据部勘查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进行竞争性出让的油气勘查区块共17个,总面积79685平方千米。上述区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曾被石油公司登记但未按法律要求完成最低投入,国土资源部依法收回并选择有利区竞争出让;  相似文献   
458.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6储层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平均孔隙度8.68%,平均渗透率0.15×10-3μm2,属于典型的低孔特低渗透储层。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溶蚀作用的改造,目前处于晚成岩阶段A期。在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方法及测井曲线特征研究,进行了单井成岩相分析,进而编制成岩相平面分布图。将研究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砂体划分出4个成岩相带: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绿泥石膜剩余孔相和绿泥石膜剩余孔—长石溶蚀相。其中,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主砂体的绿泥石膜剩余孔相和绿泥石膜剩余孔—长石溶蚀成岩相带上。根据试油资料,处于该有利相带的井一般日产油大于10t/d。  相似文献   
459.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与技术:概率体积法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不同于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基于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结合《全国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及有利区优选》工作要求,针对页岩气聚集机理和特点,提出了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的页岩气资源评价方法,即概率体积法。在统计分析我国泥页岩和页岩气相关参数基础上,建立了页岩气远景区、有利区和目标区优选参数体系,提出了不同类型页岩气选区标准和页岩气资源评价主体工作流程。结合国内外数据统计,确定了页岩气资源评价时的起算条件。根据离散型和连续型参数分布特点,研究了参数获取和概率赋值方法。研究成果为我国系统地页岩气资源评价提供了基础和依据。采用该方法对全国页岩气资源进行了评价,获得了地质资源量、可采资源量及有利选区结果,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60.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WZ油田古近系流沙港组一段是主要含油层系,实钻表明储集层成因复杂、厚度变化大、非均质性强,致使砂体分布预测困难。通过精细的岩心观察,结合各类测井、录井及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综合研究,认为流一段属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夹杂有丰富的重力流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由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和河道间沉积微相组成;重力流沉积包括重力滑塌沉积、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及液化流沉积,规模均较小。在深入的单井沉积微相分析和多井对比基础上,编制了流一段主力Ⅳ油组和Ⅱ油组的沉积微相平面图,展示出研究区总体沉积格局为稳定的扇三角洲前缘环境,物源充分,主要来自北部和西北部,因斜坡带较陡,在扇三角洲前缘至前扇三角洲环境发育丰富的各类重力流沉积。根据各沉积微相的特征与展布,建立了本区较深水陡坡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分析了不同微相砂体的物性与含油性,认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最好,其次是河口坝砂体,远砂坝和远端浊积砂体相对较差。提出了有利的挖潜区域和调整井位,实钻遇油层数十米,为油田增储上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